利用预测培养学生思维的途径
2020-10-20沙静静郭磊
沙静静 郭磊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的教学设计与评析为例,论述利用预测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提出让学生在具象、分析、比较、联想中预测的教学建议,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预测 思维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教学设计 评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9-0073-03
【设计理念】
本节课设计侧重于阅读策略教学,旨在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边读边预测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多样的言语活动情境,多角度激发学生积极猜想,感知预测的情趣;多维度引导学生续写故事,感受预测的意趣;多层次指导学生修正想法,感悟预测的理趣,让学生在学习预测和言语训练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切实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初识预测阅读策略,体验预测的乐趣,学习有依据地预测。
3.让学生运用反复的手法,融合猜想仿写、续写故事,比照原文修正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我画你猜,走近预测
(一)讓学生猜图画,顺势引出“长胡子”
师:(板画:
)猜一猜,老师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猜?
(学生看图大胆猜测“小路、绳子、水波”等,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一说猜想的依据)
师:其实老师画的是——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板书课题,相机正音,使学生读正确“卜”的轻声,读好课题)
(二)让学生读课题,猜想“长胡子”
师:你猜猜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有多长?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发现“胡萝卜先生一步一步走的时候,这根胡子就在一点儿一点儿地变长”。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长”的特点)
师: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仅长,猜猜还怎样?
(学生在故事开头中找到关键词“浓密”,并理解词语)
师:这胡子又密又长,胡萝卜先生常常为他的胡子——(引导学生读“发愁”)猜猜他愁什么呢?
(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预测胡萝卜先生因为又密又长的胡子而遇到的困难)
(三)教师小结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预测
师:小朋友们,猜着猜着,故事变得越来越好玩了!这样的方法叫——(出示板贴:预测)
(学生齐读)
师: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到底怎样了呢?这节课咱们就一起走进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阿姨写的这篇童话故事——
(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二、听读故事,学习预测
(一)抓关键词句,试预测
师:同学们请听!(配乐读:“有一天……营养品啊!”)沾了果酱的胡子会怎样呢?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猜想结果及这样想的理由,并能抓住关键句、联系生活想到:人有了营养会长高,胡子有了营养就会变长)
(二)明晰故事内容,学预测
1.让学生边读边猜
师:后来发生什么事,自己往下读吧!读到好玩的地方,你也可以一边读一边猜。
2.让学生交流感受
师:说说你觉得哪儿好玩,你又是怎么猜的。
预设1:学生找到写小男孩的段落。(教师出示相关段落,让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
(学生从小男孩说的话和做的动作,猜到了他心里的想法)
预设2:学生找到未写完的鸟太太一段。
(虽然课文到这里并没有写完,但是学生从文章的题目、插图、故事内容里发现线索,猜到鸟太太会把胡子当作晾衣绳)
3.让学生仿写故事
师:你能根据插图和文章内容猜猜鸟太太会怎么说,怎么做吗?
(引导学生根据填空的提示,模仿课文中的语段练习表达)
(三)读故事原文,验证预测
师:大家猜的对不对呢?咱们来看看王一梅阿姨的故事里到底是怎么写的。(出示原文)
(学生通过比较读,发现王一梅阿姨写的是鸟太太先怎么做再怎样说,体会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
三、续编故事,练习预测
(一)猜测作用,发挥想象,写写贴贴
师:我们一边读一边猜,多好玩啊!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除了当风筝线、晾衣绳,猜猜看还能做什么。
(学生开动脑筋,想出更多的妙用,如“秋千绳”“溜溜球线”“钓鱼线”……学生把这些想法写在彩色卡纸上,贴在黑板上)
(二)模仿课文,续编故事,练习表达
师:说一说,这背后还藏着怎样好玩的故事呢?
(同桌讨论,随后全班交流,运用反复的手法续编童话,进行扎实的语段练习)
四、对比原文,修正预测
(一)猜测结局
师:猜猜看,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最后怎么样了?
(学生进行合理的预测)
(二)比照原文
师:(出示原文)让我们看看故事的结局,自己轻声读一读,哪些地方和你的猜想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
(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故事结局中“胡子系住了眼镜”,帮助了胡萝卜先生自己)
师:为什么和我们猜想的不一样呢?
(学生从前文故事内容、插图中找到预测的线索,并根据故事内容进一步修正自己的猜想,再一次巩固所学到的预测的方法)
五、延伸课外,运用预测
(一)让学生根据书名猜故事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用上预测。当你走进书店会看见很多很多的图书,请你读一读这些书名,猜猜里面可能会写些什么。(出示课后练习)
(学生根据题目、插图中的线索预测故事内容)
(二)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故事
师:大家猜的对不对呢?课后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本好好读,也可以像今天一样一边阅读,一边猜测。
【教学评析】
新增的阅读策略单元教学,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最显眼的创新之一。新教材从中年级开始,明确地、有梯度地安排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和“有目的地阅读”四个阅读策略单元。这一革新的目的是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一篇略读课文,承担着“开启阅读策略教学”“让学生学会预测”的教学重任。沙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以学习预测为主线,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预测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关注预测时的思考过程,有意识地提升思维能力。
一、让学生在具象中预测,激起思维的灵动性
在教学导入“我画你猜”的环节,沙老师只画了一根弯弯曲曲的线条,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学生一下子被有趣的游戏活动吸引,争先恐后地参与猜想。有的猜是山,有的猜是波浪,还有的猜是小路,学习气氛轻松愉悦,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充满兴趣。这时,沙老师再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么猜”,为后面有依据地猜想做铺垫。
除了课堂一开始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沙老师有意无意间不断地引导学生关注文中预测的一个重要依据——课文中两张生动形象的插图,一张是胡萝卜先生在路上走着,长长的胡须拖在身后;另一张是鸟太太手里拿着尿布,眼睛被飄动的胡须吸引。充满故事性的画面,就像递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猜想更具体、生动。“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有多长?看看图,猜一猜。”对于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大胆猜测,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即使故事中没有给出文字,学生也能凭借插图进行有依据的猜想,“随风摇曳”“轻轻甩了甩”“眼前一亮”“灵机一动”这样灵动的词句更是脱口而出。
整堂课学生学习探究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猜。沙老师始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猜猜画的是什么,猜猜课文后面写了什么,猜猜长胡子还有什么妙用……虽然猜一猜对学生来说没有难度,但是“怎样合理地猜,明白根据什么猜”却是有难度的。而具象化的预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教学存在感”也更淡了一些。因为有了依据,学生的猜想水到渠成。
二、让学生在分析中预测,激发思维的深刻性
从具象出发展开预测,只是思维训练的第一步。由于刚刚接触预测,很多学生匆匆读过文章后,自认为每一处都顺理成章,没有什么可以预测的。如何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脑中“立体起来”,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放慢速度,在学生看似无疑处故意设疑,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取关键的语言信息,深入分析与思考,从而提高预测能力。
比如,教学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沙老师配乐读故事,带领学生进入童话世界,当读到“对一根胡子来说,果酱是多么好的营养品啊”,沙老师停了下来,相机提问:沾了果酱的胡子会怎么样呢?此处让学生预测自然而流畅,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设身处地地想着,思维也活跃了起来。他们不再停留于文字表面的“是什么”,而是更深层地思索文字背后的“为什么”。胡子会变长,为什么会变长呢?这么一想,学生自然而然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人有了营养会长高,植物有了营养会长大,胡子有了营养就会长长!就这样,学生学会了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合理预测。可见,教师引导学生在猜想时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猜”,既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激起学生深入思考的关键。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但要不断地深入离不开理性的分析。在学习课文第5、6自然段小男孩的表现时,学生发现了问题:“小男孩当时会怎么想呢?”“绳子够长,不知道牢不牢呢?”“绳子可以用来放风筝吗?”他们有的关注到男孩的语言,有的则找到男孩的动作“扯了扯”“剪了一段”,两相联系,理解也就更深刻、准确了。可见,在教学中,不仅可以分析字、词、句,小小的标点也能成为学生预测分析的素材。课文的最后留下了一个省略号,沙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预测和推理“鸟太太会怎么说怎么做呢”,使学生又自发地转回小男孩的故事中,寻找预测的依据。在这来来回回的品读中,学生的理解在一步步加深,思维向着纵深发展。
三、让学生在比较中预测,激活思维的批判性
修正是预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的奇思妙想与作者思路很有可能会出现偏差,教师适时地切入作者的想法,让学生加以比较,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沙老师两次出示了作家王一梅的原文,让学生与自己的预测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照中发现异同,及时修正、完善自己的预测。
例如: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最后怎么样了呢?沙老师让学生在预测后读一读原文,在比较中审视自己的猜想合不合理、有没有依据,哪些和原文一样,哪些不一样。读了原文,学生万万没有猜想到结局与自己想的一点儿也不一样:胡萝卜先生最后去了眼镜店,白菜小姐想到了用胡子去系眼镜。“胡萝卜先生怎么就去了眼镜店呢?”学生回过头再读整篇故事,发现作者在一开始就给了提示,埋了伏笔——“因为他近视”;文中的插图也有线索——胡萝卜先生的脑袋上俨然架着一副眼镜。这时,再让学生反观之前的猜想,好玩吗?好玩。合理吗?也合理。但是和原文联系紧密吗?有依据吗?学生的预测是丰富多彩的,是来源于生活的,但仅仅局限于帮助别人,独独没有依据故事的内容去猜想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还可以帮助他自己。学生读后想前,读前想后,对比之下,发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这样的“在比较中审视”,不是简单地从表面上评判学生猜对了没有,而是促使学生带着批判的目光深入地思考,提升有理有据展开预测的能力,其本质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比较中,不仅习得了阅读技巧,也提升了思维的逻辑性。
四、让学生在联想中预测,激励思维的创造性
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先天的优势,他们更灵活、更具发散性,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发散。这篇童话故事运用了反复的手法,相似的情节、相似的语言不断出现,而课文又没有将故事内容完整呈现,这为学生根据预测续编故事、培养创造性思维留足了空间。
比如,沙老师引导学生依据前两次的故事内容,猜猜第三次胡萝卜先生还会遇见谁,胡子又派上了什么用处,这就是最典型的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尽情联想:秋千绳、井绳、琴弦、钢丝、提线木偶线、钓鱼线……沙老师还有机融入仿写、续写片段练习,让学生模仿文章的语言预测故事情节,由仿写到续写,难度在无形中递增。学生逐渐掌握故事的节奏,预测出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故事,说和写的能力也悄然提升。
思维的创造性还体现在教学最后的阅读拓展部分。沙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习得预测这一阅读技巧后,跳出文本制约,能够将预测运用到更广阔的、生活化的情境中。例如:走进书店,看见琳琅满目的书籍时,根据书名和封面插图预测故事内容,以此选择、购买书籍;影视欣赏,根据巨幅海报猜想电影情节;与人交往,留心观察同伴的表情,猜度感知其喜怒哀乐……预测这一语文阅读能力,不再局限于语文学习,更会演化为一种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得以运用。
作者简介:沙静静(1993— ),女,江苏扬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郭磊(1972— ),女,江苏无锡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