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走进文本

2020-10-20肖永芬

师道·教研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学生创设文本

肖永芬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目标有这样的规定:“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必须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走进文本。对此,广大一线教师应该有所作为,笔者有过一些思考和尝试。

一、把切时代脉搏,了解学生群体生活体验的经纬度

几十年来国家的巨大发展,社会的多方位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空前提高,给当代中学生带来了幸福、满足、欣喜、激动、珍惜、感激等丰富的情感体验。当然社会发展也是不均衡的,学生的家庭状况千差万别,从微观上看,不同的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又是有范围和程度的区别的。

此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留守少年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富家子弟,其生活体验显然大为不同。笔者认为,經济发达地区中学生生活体验有如下特征:首先,经济发达地区在社会发展进步不均衡及有待完善等方面,表现得更为鲜明,使生活在这些区域的中学生的生活体验更具广度和深度,无论是积极体验还是消极体验;再者,由于互联网和家用电脑的普及,媒体及广告业的发达,人员交流的频密以及校园内学生构成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学生能获得更多的间接生活体验。

二、创设教学情境,构建学生生活体验与文本间的联系

面向初中生的阅读教学,我们可以抓住文本的那些特色因素创设教学情景,构建学生生活体验与文本间的联系。

在教学朱自清《背影》时,我曾用这样的一段话创设情景:同学们对“代沟”现象有什么感受?是不是有时候觉得父母不如自己聪明?是不是有时候暗笑父母迂腐?学生的生活体验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有同学说:“我每天出门时,妈妈总是问这带了没有,那带了没有,这时我会感觉特不耐烦,觉得妈妈在犯傻。”还有一位同学说:“我妈妈就是迂腐,每次与同学出去逛街,妈妈总是不断打电话,一会儿问你和谁在一起,一会儿问你在哪里。”

我趁机引导:“那我们看看朱自清当年是不是有和你们相似的感受?”学生的阅读兴致油然而生,注意力迅速集中于阅读课文,也很快找到了两处作者的“同感”:第一次是文中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作者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第二次是父亲嘱咐茶房好好照应作者,作者却暗笑他太迂,因为作者觉得茶房只认得钱。

我肯定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恰当,接着追问:那次浦口车站与父亲分别八年之后,在写作这篇散文时,朱自清先生才认识到自己那时“聪明过分”,怎么理解?课堂气氛再次活跃,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这是作者愧疚于自己当年没有理解深沉的父爱。刚刚还愤愤地埋怨自己母亲的同学,这时情不自禁地说:“老师,我懂了,妈妈的唠叨,正是她对我的关心,也是她对我的爱。我今后一定要注意与妈妈沟通交流的方式,不能让她伤心。”

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运用各种方式创设教学情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就不难,正确解读文本,应该是能够做到的。

三、因势利导,鼓励认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文本,表达不同感受与认知,我们切不可用教学资料上的现成答案或教师个人的感受与认知来“规范”学生,以致限制和扼杀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只要学生的解读没有脱离文本,我们就应该予以认可与鼓励。

笔者在教学李森祥的《台阶》时,有这方面的努力。这篇小说的题材所涉及的具体生活场景似乎与学生的生活并不十分贴近,学生走进文本似乎有些障碍。要实现对这篇小说的个性化解读,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联想,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我这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那我们先看看《台阶》中‘我的父亲追求的生活目标是什么?看看他怎样为此付出了半辈子的努力。然后对比你们的父亲,他们有过什么样的生活目标?他为此怎样奋斗过?”

随后,我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说出读了课文后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当进入联系自己父亲的生活目标和奋斗经历这个环节时,学生的解读呈现出很大的差异,特别是本地生和外地生,感受尤为不同。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起来了,就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顺畅理解课文,进而引发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只要与课文内容情节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我都略加评点,给予肯定。

只要我们努力地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走进文本,我相信,渐渐地,无论课内课外,他们都会迷上阅读的。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中学生创设文本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