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合作养成与创新创业的辩证关系探讨
2020-10-20雷习军
雷习军
摘要:合作养成精神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出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新的就业模式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更强的独立创业精神来迎接挑战。
关键词:理论学习;行为训练;合作实践
教育的评价观往往是教育活动的指挥棒。传统的教育评价热衷于分数排队,把分数当作拐杖来迫使学生学习。评奖、评优过多地考虑量化指标,考试分数成了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已与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严重脱节。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搭积木这种方法,即应试者被分成几人一组,从每组中轮流选择一人,将其领到一间搭好积木的房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只需看,不能用笔记,然后回到组内,组织本组成员完成其看到的积木构形。这种考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有合作和组织能力,需要调动合作者真诚合作的热情,善于合作同伴共同完成任务。未来的人才标准,是复合型的人才标准,高校应该把教育的评价标准定位于“成才”或者是“素质”。而在成才素质中,学生的合作思维、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应是其中的基本要求。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既是一种学习上的激励,又可以加强学生合作的内在需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价值观,在这样的教育评价观指导下,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会得到迅速的提高。因此,高校应建立新的教育评价观,把大学生的合作品质和合作能力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育评价体系。
一、高校应进行的考评实践
(一)综合考评体系应作为评价大学生合作精神的一种途径。将学生参加学生会、班委、老乡会、支教团等一些学生社团或科研、学术团队以及一些勤工助学岗位等纳入学生综合考评体系;
(二)合作精神应该作为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一个指标。对于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应该将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情况作为参考,应将积极向组织靠拢并且具备一定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的优秀学生纳入组织;
(三)合作精神应该作为发展大学生奖励机制的一种趋势。如:优秀党支部、团支部、先进班集体或大学生挑战杯、运动会等集体项目成绩获得者;
(四)合作精神应该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中形成一种氛围。辅导员应该在日常管理和日常教育中渗透一种团队合作的意识和精神,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
大学生合作精神养成在创新创业应用中的教育体系及实施细则:
大学生合作精神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基于对大学生合作精神内涵的针对性研究,在客观分析其主要构成要素后,主要从理论学习、行为训练和合作实践三个方面形成系统教育方案。
以生为本,尊重个性、兴趣及发展,分类指导,将大学生合作精神养成教育贯彻到大学阶段教育始终、覆盖全体大学生、融入各类团队、渗透各項活动着力构建学习、训练、实践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合作精神养成教育工作体系。
二、大学生合作精神养成教育工作体系
(一)理论学习
1.以现有教学计划内所开相关课程为基础学习,主要包括:“两课”、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
2.开设《大学生人际沟通与合作》理论及训练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在第二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开设专题必修课,课时20学时,其中,课堂讲授12学时,拓展训练4学时,实践训练4学时。课程考核合格者发放培训证,考核结果计入大学生综合测评。主要形式为:班级课堂教学、组建互助合作小组开展拓展训练、实践。
(二)行为训练
1.依托各种学生组织、社团,利用校园文化体育活动进行合作精神训练和拓展。 主要包括:参与各种组织、社团;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举办团体拓展训练活动;参与各种校园专项建设活动。主要形式为:团队之间、团队内部开展的拓展训练和合作活动。
2.利用教学计划内课堂教学开展训练。主要包括:改革部分课程的教学及考核方式,突出合作学习训练;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周、教学实习开展合作学习和研究训练。主要形式:课堂内的分组学习。数学建模课、数学实验课。
3.开展合作创新活动。主要包括:举办合作创新沙龙;举办合作创新成果报告会等。主要形式为:自由组建团队形式。
(三) 合作实践
主要包括:组织毕业实习;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竞赛;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加学术、实践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主要形式:学生团队、师生团队 组建团队形式。
三、实施细则
(一)学习活动
关于开设大学生合作精神养成教育专题课的决定。
(二)训练活动
在所有新组建团队和换届团队中开展团队拓展训练活动;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团队以及项目团队培训和训练活动;通过校园文化体育活动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开设团队训练课。
1.建立大学生合作精神承诺制度。在《大学生人际沟通与合作》理论及训练课程中,签订《大学生互助合作承诺书》。针对不同的团队性质和活动内容制定相应的团队合作规范,团队所有成员加入时必须签订团队合作承诺书或承诺履行相应的条款。一般对于实践活动采取承诺书的作法和集中承诺相应条款的作法。
2.开展大学生合作精神宣誓仪式。在大学第一学期和第五学期分别针对生活和人际合作与专业合作和创新实践集中开展大学生合作精神宣誓活动。
(三)实践活动
紧密结合学科特点,以统计调查活动为特色,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团队合作实践。举办统计调查大赛,创办《统计调查》大学生学术实践杂志。主要形式有:
1.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重点活动锻炼学生学术创新合作精神,主要通过参加申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三创”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博学杯”等。
2.以统计实践小组为主导,以《统计调查》杂志为展示平台,引导广大同学开展统计调查团队活动。
3.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义务支教活动为代表,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活动。
4.以团工委、学生会为主导的,以系部、班级、宿舍为单位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社团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四)活动安排
参考文献:
[1]王鉴棋.大学生就业需求调查与成功就业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
[2]王根顺,李红英.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3]李颖,袁利,李阳模.大学生合作精神缺失成因及对策分析[J].高教论坛,2010(5).
[4]王永伟,张善良.构建“四位一体”融合生态系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