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步中国印坛的广东名家
2020-10-20谢耿蔡照波
谢耿 蔡照波
易大厂(1873-1941)
广东鹤山人。本名廷熹,字季复,号大厂。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在北平美专、印铸局任过职。1921年在北京组建与杭州西泠印社南北呼应的冰社,社员有罗振玉、王国维、马衡、郑孝胥、梅兰芳等,易大厂为社长。他的篆刻最初得力于黄牧甫与赵之谦,后又受吴昌硕影响,吸取汉印及封泥意趣,斩钉截铁,枯老古拙,取法自然,不事修饰,融合众长,力求蜕变,对当时印坛影响很大。
邓尔雅(1884-1954)
广东东莞人。原名溥霖,后更名万岁,字季雨,别名尔雅号尔疋。幼承家学,治小学,早年攻篆刻、书法和文字训诂。1905年赴日学医,后改学美术。晚年喜欢参用六朝碑刻文字入印,人谓之“驱使銛笔,毛颖纵横”。印章风格清丽恬淡,刚劲隽永,似俗实雅;还善于刻造像印。邓尔雅一生所刻印章,数以万计。容庚先生以“吾粤三百年来,无此作矣”来评价邓尔雅的篆刻。
谈月色(1891-1976)
女,广东顺德人。原名古溶,又名溶溶,晏殊诗有“梨花院落溶溶月”句,遂字月色,以字行,晚号珠江老人。谈月色工诗善书画,擅篆刻。篆刻上她独辟蹊径,以其所擅瘦金体入印,匠心别具、个性丰满,被公认为印学史上的一大创新,故有“现代第一女印人”之称。苏曼殊赞她“画人印人一身兼,挥毫挥铁俱清严”。抗战胜利后,印铸局重设南京,谈月色以专才获聘用。据说不少社会名流如李宗仁、冯玉祥、蔡元培、柳亚子等人的用印均有出自谈月色之手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柳亚子曾向毛泽东热情推荐谈月色的为人和篆刻艺术,后来,由国家民政部通知谈月色为毛泽东治印,谈月色共刻了白文 “毛泽东印”、细朱文“润之”印、瘦金体“毛泽东印”三枚印章。
吴子复(1899-1979)
原籍广东四会,出生在广州西关。原名鉴,又名琬,字子复,20世纪40年代后以字行。吴子复是近现代杰出的书法篆刻家、美术理论家。吴子复的篆刻已形成自己风格,在近代印坛可圈可点。马国权(1931-2002)在《近代印人传》中对其治印给予很高评价,认为他“晚年作印,纯以其书法出之,固无视皖浙,亦不论秦汉,自用印尤多佳构”。写有《篆刻艺术》一文,提出了对于篆刻的独到见解,认为“书法与篆刻所用以构成形式者,不外为线条。线条必须有量感”。他所谓的“量感”,就是“在平面上画一条线而使人觉得仿佛是一条树枝向空间凸起。而古印有不少剥蚀处,必须从剥蚀处寻韵味,不必想象其当年完整之状”,这其实就是美学上常说的残缺之美。吴子复将其运用到书法与篆刻中,说明其创新之处异于常人。他还强调在篆刻中一定要融入作者的思想情感、个性甚至人格,否则只能是一种技术而非艺术。
秦咢生(1900-1990)
广东惠州人。原名寿南,字古循,曾任广东文史馆副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擅长印学艺术。治印全从古玺汉印出,所作雄浑朴茂,气格高古;妙于章法,巧从对称或粗细中求变化;偶以甲骨文字入印,亦意趣盎然;广州文史馆馆长胡根天先生有诗评其印:“周印秦镌玉作堆,势兼铸凿挟奔雷。若非边刻分明在,会误秦钤汉拓来。”殊非虚誉。秦咢生精于印学,著有论印诗二十首。
丁衍庸(1902-1978)
广东省茂名县(今高州市)人。字叔旦,号肖虎。日本川端画学校、东京美术学校毕业。回国后活跃于上海、广州和重庆等地;他毕生从事艺术创作和教育工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倡导者之一; 精于鉴赏和治印,收藏了大量古印鉴。丁衍庸治印之刀法异于诸家,他是握刻刀之刀头,由外向内运刀,这种刻法,近于工匠刻木。但其力气雄浑,有昆刀截玉之势。他一生文字印,多刻纪年、姓名、斋馆诸种,而少刻诗句闲章。至于像形印,偶刻佛像,直可作北魏造像观之。
商承祚(1902-1991)
广东番禺人,字錫永,号驽刚、蠖公、契斋;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篆刻家、中山大学教授。1921年拜著名古文字学家罗振玉(叔言)先生为师,在他的指导下研习甲骨文、金文,20岁入北京大学研究所,为国学门研究生。1923年21岁时即出版了一部甲骨文字典《殷墟文字类编》,可谓弱冠成名,该书是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工具书,王国维曾盛赞曰:“如锡永此书,可以传世矣。”商承祚治学之外,复以书法篆刻驰誉,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有《商承祚篆隶册》《商承祚秦隶册》行世。商承祚篆刻,虽玺印两式兼作,然以古玺见长,盖得于彝铭及陶玺之融会变化也。气格醇古,不愧大家。
黄文宽(1910-1989)
广东新宁(今台山)人。曾任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等。黄文宽先生博学多才,诗词、书法、篆刻、文物、考古等均有造诣。他的篆刻,无论是圆转的朱文、秀劲的汉金文,还是饱满的汉白文,都能在线条上表现出刚健爽劲的行刀,真体内充的雄浑,他将诗的审美观融入到印中,体现了强健有力、神完气足的艺术风格。这正是其印风形成的特质,对广东印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