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王济远后市可期
2020-10-20雨葭
雨葭
“所修弥近,所济弥远。”对不少人来说,王济远是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但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艺坛,很多人还未闻刘海粟、徐悲鸿,但早已知晓王济远。而在20世纪20至30年代的上海,王济远就曾先后担任上海美专西画科主任、教务长、副校长、代理校长等职,长达十二年之久。他曾作为最重要的助手和参与者,在经营发展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关键阶段辅佐刘海粟,于1919年加入由刘海粟在上海創办的著名西画团体“天马会”,后在1932年加入了“决澜社”,并曾与刘海粟、倪贻德、傅雷、庞薰琹等发起成立西画团体“摩社”,也是中国前卫美术运动之一分子。作为潘玉良的恩师,常玉的友朋,张大千信赖的挚友,王济远堪称美术界的社交名流。1941年,王济远选择躲避战火,远赴美国,移居纽约。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在60余载的创作生涯中,王济远并不固定于某一画种,而是在水墨画、水彩和油画等多种媒介之间均有建树。早年,王济远长期担任上海美专西画部主任,身处“塞尚热”这股时尚风潮的风眼处,以富有后期印象派风格的油画及水彩作品而闻名。1935年的一篇日文评论也注意到:“王氏尤其共鸣于马蒂斯、毕加索和特朗之类的作风,吸摄这些西洋画家的长处,同时执意在传统的南画的素养的基础之上开拓新境。”王济远的水彩作品也很有个性,喜以粗黑的边线勾勒形体,总体色调暖中带灰,着重体现拙朴的质感而非水彩的透明感和渗透性,在当时被称为“中国的石井柏亭”。此外,王济远也曾编著中学水彩画教材,出版《济远水彩画集》等。
旅居海外的华人名家的作品,一直是拍卖行市场拓展的一个重要线索。相较于藏家已经十分熟悉的赵无极、朱德群、林风眠、丁雄泉等海外名家,王济远这个被市场遗忘的画家,进入新世纪之后,才再一次在中国内地收藏界被人们提起。近几年,因为王济远作品在海外的回流,以及学术界对于中国早期绘画现代化运动的关注,王济远又重新回归美术界的视野,后市更值得关注。
《读书少女》 木板油画
来源:中国嘉德2015 年春拍
创作年代:暂无
尺寸:101.5cm×75.7cm
成交价:80.5万元
王济远的人物肖像画,大可分为两种风格,一为水彩作品,着墨不多,随性的细笔勾勒;一为油画作品,系西方写实主义造型,却带有现代主义的自由笔法。王济远笔下的油画人物,面部特征较为鲜明,常具有异域神采。《读书少女》中,带有东斯拉夫民族样貌的读书少女表情肃穆,姿态端庄;背景和人物轮廓线的处理带有欧洲学院派风格,却在背景的暗色中营造出空间,使画面具有一定纵深感。他说:“一张画幅也有天地,画幅的上部为天,下部为地,所以一幅小小的画面,实具有一个小天地。”这与在欧洲游历、美国学习的从艺经历相关,作品显示出王济远绘画创作的西方写实功底,如皮肤的冷暖色调、人物上半身的突显和四周的弱化等。
评:画面中人物细致描绘但并未刻意隐藏笔触,反映出王济远的人物肖像画受到19-20世纪西方现代流派的影响。
《水果静物》油彩画布
来源:香港苏富比2017年秋拍
创作年代:1951年作
尺寸:76.3cm×92cm
成交价:93.75万港元
王济远静物写生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变”,对此他曾有这样一段表述:“在作画的原则上,无论是位置,是光暗,是数目,是形状,没有一个不需要做到变化……变化是要使画幅上的物体,由简单而生出复杂,由复杂而引出趣味,这就是写生画之美的原则。”如果说任教和团体活动的早期,是王济远对西洋画技法逐渐完善的过程,那么之后的海外艺术生涯则使其理解深入至精神层面。他始终没有在题材上出奇,而选择在笔法上渗透进现代精神。如《水果静物》中虽以西方静物视角描绘出中国家居的一隅,但他并未采用西方传统的近镜视角,反而把画中视点拉远,并在背景上加插交错有致的线条,为沉寂的静物写生增添趣意层次。而桌上朴实饱满的甜薯玉米、一旁供饭后小酌的酒瓶,和后方一个精致的青瓷花瓶则营造出一个沉着质朴的东方家居,渗透出只属于旅居国外的华人的思乡情怀。
评:王济远以纯熟的技艺和色彩向塞尚致敬,把线条和色彩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在运笔中蕴藉着东方人的气质。
《女人体(四件一组)》纸本水彩
来源:中国嘉德(香港)2015年春拍
创作年代:暂无
尺寸:43cm×35.5cm×2;35.5cm×43cm×2
成交价:32.2万港元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王济远在留美期间创作了众多纸上速写女人体,除了头部外,几不施彩。在王济远看来,人体为大自然的雏形,生动灵活,乃造化本质的体现;当时的中国,由于社会风气偏于保守,裸体画并不被提倡,而王济远认为裸体画自希腊流传下来,已经成为西洋画的基础,这种运动、健康美对于民族生存具有很大意义。在王济远创作的线描女人体中,我们看到了他和常玉的关系,不仅带有中国画线条的粗细变化,运笔轻松流畅又富有弹性,有意无意地强调大腿、弱化五官脸孔及手与足的表现,而相较常玉又更敏感晦涩。
评:艺术家笔下的这些女人,有着西方面孔,却带有东方神韵,运用中国传统墨笔勾勒的线描手法,又或多或少闪现出一些西方绘画流派的烙印。
《香翠 兰草 红芍药·黄芍药 元宵百合》
(一组四件) 布面油画
来源:中国嘉德2015年春拍
创作年代:1954年作、1958年作、1956年作
尺寸:35.5cm×45.5cm ;30.4cm×40.9cm ;
35.5cm×45.5cm ;35.3cm×45.5cm
成交价:36.8万元
花卉蔬果是王济远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所画之物的生命呈现并非止于明暗处理或细节修饰,而是完备于意态神气,升华至诗意的凝聚。选材笔法不拘中西之限,既有传统中国画的文人趣味,情感寄托,亦有西方静物的典型铺陈,解构造型。由于和传统水墨画性质相近,王济远犹爱用水彩描绘传统花卉题材,如菊、香翠、月季等,花卉题材在其平日的随笔速写中随处可见,对花的各种情态进行细致描绘。画面的整体塑造,借鉴了西洋的写实作风,在细节表现上会使用到传统中国画的笔法,而背景的描绘上又可见水彩画的渲染技巧,融合中西画法,浑然一体。
评:或用色大胆,或略施淡墨,王济远的花卉正是将东方之感性融于西方之理性,可谓既写实又写意,在西画写生的框架中,营造出一种静谧典雅的东方诗意氛围。
《自画像》油彩木板
来源:香港苏富比2017年秋拍
创作年代:1949年作
尺寸:91.5cm×76.3cm
成交价:22.5万港元
王济远曾说:“东方材料和西方笔触的结合不仅是一种传统的简单融合,而是一个东西方都可以理解和为之努力的全新艺术语言。”他的艺术哲学尤其体现在他的招牌作品《自画像》中。《自画像》中的他炯炯有神,身穿悠闲的朱红衬衫,手中捧着油画板,突显他自由随性的态度和融艺术于生活的坚持。身后的文人竹画和前方油画板的对比更体现了他寄望世界大同、东西南北共冶一炉的艺术哲学。王济远的《自画像》把人物安排在画面中央,画面中人物的目光与观者直接交汇,其眼神、思绪仿佛被进一步推向观者,借助画面上层层推进的视觉立体感,使观者与画家产生一种跨越时空的无声的交流。
评:这张《自画像》中,王济远充分利用大面积暖色调,人物的“圆”以柔和的曲线为主,对比背景的“方”,体现出了王济远契合中国文化的“方圆”世界观。
《中央公园》油彩画布
来源:香港苏富比2017年秋拍
创作年代:暂无
尺寸:62.5cm×74.6cm
成交价:27.5万港元
王济远认为“作风景画,每以联想的关系,能引起我们无穷的记忆和兴趣……这种种联想都是作畫人的心理,也就是画的生命”。作风景画,不可拘束,亦不可散漫,象自心生,均是一派和谐与自然。王济远的风景画于壮丽之观感中又有一种凄迷之诗意,用艺术家的眼光去描绘大自然的幻变——就是艺术的生活化。王济远毕生坚持把艺术融合在生活体悟中,把一景一物都提炼升华成他的创作泉源,并以独特视角和混合笔触创造出每幅面貌不一、动人心灵的自然诗画。譬如在纽约曼克顿《中央公园》中,他以浑厚浓实的色块挥画出两岸悠闲惬意的树林,并以明亮鲜艳的油彩勾勒出湖中缤纷绚烂的小船,令画面洋溢着活泼自然的迷人魅力。
评:画面笔触较为稳健,赋色相对饱和凝重,其中不乏西方印象派的光色表现技巧,但似乎更多地蕴涵着古典写实画风。
《葫芦图》纸本油画
来源:中国嘉德2015年春拍
创作年代:1958年
尺寸:140cm×70cm
成交价:37.95万元
以东西南北之风,画东西南北之画——有人说王济远画中体现的是一种“大同”精神。1941年,49岁的王济远选择躲避战火、远赴美国,与西方绘画来了一次透彻的接触,迎来了艺术创作的重要变革。在西方国家学习艺术的中国画家,多追求中西融合、西体中用,但王济远却深信绘画的极致是中西不分,上下不分,主次不分的。墨线勾勒之后略施色彩,中画西韵,别具一格。王济远在这幅《葫芦图》上题写:“大红大绿,不中不西。”可见他的艺术主张是十分开放的,这种随性,也成就了他的卓尔不群。
评:东方材料和西方笔触的结合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画种只是一种称呼,重要的在于是否相由心生。
《竹——修洁清阴》布面油画
来源:中国嘉德2015年春拍
创作年代:1974年作
尺寸:76cm×63.3cm
成交价:9.43万元
王济远犹爱画竹,曾于民国28 年专门出版过一集《济远写竹》,该集中所收录作品多为用水墨或水彩写就的竹子。如晚年的画竹之作《竹—修洁清阴》,绿色调的细致变化带来真切的空间感,画面布局迎合竹枝长势,他说“作画同写字一样,要有顺序,否则不易成形,画的意味,也就消失了”。云林画竹如琅玕,九思画竹如海岳,郑燮画竹如胸气。王济远的竹没有文人墨客的气韵,而是用文人之笔抒发当代之意,更多的是一种柔和与高洁,“竹叶之高低、深浅、远近,纯以线之轻重、墨之浓淡、笔之曲折与画家心灵出之”,画家注重的,是近代以来中国画在文化碰撞中发展出的艺术新风。
评:画面中青碧的竹叶娇柔摆荡,画家采用了传统中国画没骨技法,在对材料的娴熟控制下,营造出浓淡枯润的多重层次效果。
《日出而作》油彩纤维板
来源:香港苏富比2017年秋拍
创作年代:暂无
尺寸:662.5cm×74.5cm
估价:8万-15万港元
王济远的艺术,追求后期印象派塞尚等简练而凝重的艺术效果,着重体面构成,笔触粗犷,用色浓重厚实。画面也在色以线造型,线附于色的运笔中,蕴藉着东方人的气质,代表了早期中国艺术家探索欧洲艺术风格与本土画风相结合的探索风格,这在早期的中国画家中很少见。并而观之,立体主义的影子在《日出而作》中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轻盈粗糙的线条、随意短促的笔触和层次丰富的油彩,营造出一片朴实无华的乡郊风景。
评:画中厚实的色调和分明的线条渗透出浓烈的国画格调。
《盆花》布面水彩
来源:中国嘉德(香港)2015年春拍
创作年代:1954年作
尺寸:35cm×45cm
成交价:19.55万港元
王济远在西洋画教育实践中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他的艺术思想,特别是关于水彩画的教育理念主张对当时的西洋画教育产生影响,更启迪了今天的美术教育。王济远十分重视日常的速写训练,因为速写是运用灵敏的感觉来捉住一切事物的动作,是对人物、自然形态之观察力的最好练习。王济远爱花,也爱画花,正是平日里对身边事物速写的坚持,才使得花的生机,得以在简单数笔中,跃然于纸上,如《嘉希贡》《盆花》等花卉水彩小品,平日速写训练所练就的对形的熟练把握,都在这些创作中可见一斑。
评:笔下花卉颇具中式文人的趣味和清幽风韵,饱含着中国人对个体“生命”“生趣”的把握,整体上散发出中国文人画特有的东方艺术韵味。
《白荷》布面油画
来源:中国嘉德2015年春拍
创作年代:1973年作
尺寸:152.5cm×91cm
成交价:69万元
在其他创作中,也不难看出王济远的中西融合之意。尤其是在作品《白荷》中,画家充分发挥水彩的西方特性,用笔随性,又发扬我国固有没骨画法,水色积淀交融,极具流动感。他说:“色彩唯有变化方显生动。”画面中画家将冷色调发挥至极致,主色暗处于翠绿中略带粉蓝,微加洋红,后面背景用墨色和靛青混成,暗处略加湖蓝,因为色分冷暖,“青绿各色,有似水光,故寒”。如果说白描要心细,渲染则要胆大,画面背景的大笔挥洒反衬出荷的白净,又予蜻蜓飞于期间,夏意盎然。
评:油彩花卉,厚重的色彩和表现性笔触使画面具有装饰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