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总评
2020-10-20焦文林
2020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采用非连续性文本,选文体裁追求多样化,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考查概括能力。
一、概况呈现
二、命题特点
1.非连续性文本,选文体裁多样
适应信息性阅读考查的需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成为主流。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Ⅱ卷、浙江卷的实用类文本都采用了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如全国Ⅰ卷,三段材料分别是:2020年6月7日《人民日报》韩鑫的《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2020年6月8日《人民日报》吴月辉的《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2020年6月6日《参考消息》《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国工业革命4.0》等。文章体裁呈现多样化倾向,有社论、演讲稿、调查报告、访谈录等。
2.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
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融入试题。全国Ⅰ卷的实用类文本,涉及新基建与疫情的关系,全国Ⅲ卷实用类文本《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等,意在引发同学们深入思考疫情背景下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等。
3.关注阅读理解,考查概括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甄别信息、整理信息、评估信息、利用信息成为重要的语文能力。全国Ⅰ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引导我们从多个文本中全面获取“新基建”政策的出台背景、基本内涵、发展前景和国际反响等信息,试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特点,加大了对信息概括能力的考查力度。
三、命题展望
2021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貫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文本选择立足社会生活热点,内容体现真实性、多样性、先进性,引领同学们关心社会生活、思考社会生活,树立先进价值观。备考需要我们关注新能源、人工智能、一带一路、文明交融、命运共同体、全面小康建成等热门话题。
2.文章形式多样化,考查对不同形态信息的筛选加工能力。从材料形态看,文字材料+图表材料(2020年高考没有出现)仍要关注;从表达方式看,叙事类材料+议论类材料可能性最大;从文体形式看,演讲稿、书信、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社论等都可能进入高考试卷。选文字数一般控制在1200字以内。
3.主、客观题并重,突出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客观题着眼于对信息的理解、分析与识别;主观题着眼于对信息的分析与概括。试题难易度会有所调整,全国Ⅲ卷较难,Ⅰ卷较易的情况可能会有所调整。
四、解题指导
1.抓住对比点,题文细对照
(1)对比概念
一是将选项对概念的理解性内容与原文进行对比,检查两者在内涵、外延等方面是否一致;二是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对选项内容进行甄别。
例: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
选项(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第4题A项):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是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选项三个短句,第一句是对“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的概括;第二句与“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完全相同;第三句只是稍微改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说法。因此,A项对“新基建”这个概念的理解完全正确。
(2)对比有无
选项中表述的人物、事件、事物、事理等内容在原文中有无相关表述,要注意的是带有推理、评析性的选项,不可只看文字的表面意思。
例: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
选项(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第4题B项):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选项三个短句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强调“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具有一定超前性;第二层意思,“在这些领域投资,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原文谈到了投资的正面意义,并没谈到其不利的一面。
(3)对比评析
对比评析,选项对人物思想、观点或事件性质、意义(原因、危害)、发展态势等方面的评析,是否符合原文实际。
例:
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
选项(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第5题A项):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既能在客观上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选项后两句,从两个方面评价新基建的意义:一是“在客观上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对应原文“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内容相应。二是“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这个评价与原文“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不相符,过高地评估了新基建的意义。
2.根据试题要求,进行分析概括
(1)分析型试题——多角度,深层次
针对某项事物形成原因或产生的意义的分析,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多角度,如原因分析,有内因、外因,历史原因、现实原因等,而有些同学解题却往往因为角度重合而失分。二是深层次,不仅要注意显性文字,还要注意关键词句背后的深层次內容。
例: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第6题)
该试题涉及“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二者的关系。我们应该认识到“支持”是一种手段,“疫情”则是背景。联系原文,可以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多角度、深层次分析:
从“支持”的意义看——材料二“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可以看出“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
从“支持”的时机看——材料二“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可以看出“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客观上打开我国新基建的窗口期”。
从“支持”的态度看——材料三“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可以看出“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针对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审慎选择”。
参考答案:①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②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客观上打开我国新基建的窗口期。③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针对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审慎选择。
(2)概括型试题——理层次,抓关键
概括就是使原文内容简明化、抽象化。基本的方法是对相关材料分层次、从中提取需要的关键词句,然后根据答案的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答案要点。
例: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第6题)
原文:
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报》2019年5月8日)
试题问“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的“共通”之处,考查对分散信息的对比、概括能力。这里我们以“贵州省江口县”为例谈概括的方法。
①分层概括。以“另一方面”为界,材料内容可分两层:第一层,利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打造区域品牌(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第二层推动重点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实现产业扶贫。
②提取关键。从材料中的“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这些关键词句,可以看出贵州省江口县扶贫工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参考答案:①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②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然后以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
实用类文本阅读属于信息阅读,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学会边读边勾画关键信息,边读边对信息进行思考、分析、概括,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和解题准确率。
(作者:焦文林,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