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10-20程亚君陈丙春
程亚君 陈丙春
摘 要:研究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为制定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均按照常规给予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应用心理干预。于治疗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比较心理评分指标变化,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比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采用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AS 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并且实验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 Barthel 指数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并且实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与常规康复治疗训练相比,加入心理干预的康复治疗训练更有助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脑卒中;心理干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
近些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杀手之一。而怎样尽快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各项功能恢复和生活独立,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则成为对脑卒中疾病研究的趋势和目标。本次研究中,给予对照组应用心理干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60例齐河县中医院2019年9-10月发病入院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其一般资料见表1-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以音乐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为主要手段的心理干预。30min/ 次,1次 / 天,5天 /周,共治疗12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康复治疗:①被动运动及 ROM 训练。②主动运动。③步行训练。④ADL 训练。⑤语言功能训练。⑥情景模拟系统,智能上下肢训练系统等仪器治疗。30min/ 次,1次/ 天,5天 / 周,共治疗12周。
2.2 实验组
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心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 音乐治疗:根据患者的需求,选择适合患者的音乐。要求患者在音乐播放时放松呼吸,认真倾听,按照音乐的节奏摆动身体或打拍子,有能力的患者可以与所选音乐进行合奏。20min/ 天,1次/ 天,5天 / 周,共治疗12周。
(2) 认知行为治疗:①在治疗开始前通过治疗性学习讲座、逐个谈话等方式,帮助患者进行认识上的重建。②针对患者的不良心态和情绪,以示范、劝解等方法改变患者的情绪;③家庭作业在日常生活中将引起自己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事件由患者本人进行记录,且写下当时的认知,独立分析自己的认知。在30min/ 天,1次 / 天,5天 / 周,共治疗12周。
2.2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 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评分指标变化及比较
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實验组疗效果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及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Barthel 指数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及比较
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心理干预后实验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3)。
3讨论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训练可以积极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心理干预会使患者对脑卒中拥有更加切合实际的了解和认识,把脑卒中造成的心理情绪障碍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而使患者更加积极投入到康复训练中去,增加患者对治疗师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得到脑卒中患者在功能康复治疗训练时的积极配合,最终促进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加入心理干预的康复治疗训练更有助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可以为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何伋,路英智,李浒等主编.神经精神病学辞典[M].南海出版公司.2008.第626页.
[2] 朱春梅,徐树平,潘生英,等.音乐疗法在脑出血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2):166-168.
作者简介:
程亚君(1998年-),女,山东省淄博市,本科,研究方向:康复医学。本文通讯作者:陈丙春,山东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