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产业工人文化价值观探究
2020-10-20蔡梦雅欧勇芬
蔡梦雅 欧勇芬
关键词:现代化;工业化;柳州产业工人;文化价值观;工业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柳州工业文化价值观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Y2016LX507)
文化价值观是指个人和社会群体对文化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通俗来说,就是认识到什么样的文化是好的,什么样的文化是不好的。柳州市是一座具有 2100 多年建城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有着90多年近现代工业发展史的广西工业名城。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近现代化是工业文化价值观产生的原点,工业化是近现代化的核心,西方近代工业(上海、东北)的引进和在柳州生根发芽并壮大的过程,对柳州本土文化的冲击、融合,孕育出柳州工业文化及其价值观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柳州工业文化诠释
柳州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工业名城,随着其近百年的发展,它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丰富。工业,已经深深地植入了柳州人民的骨血中。它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丰富的工业物质遗产。工业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涉及人们从事工业生产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工业建筑物(车间厂房、机器设备等)和工业制造产品实物等等。柳州市的工业文化遗产是非常丰富的,从古代原始手工业的兴起,到近现代工业的出现,柳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工业的升级或迁离城市,又或“关、停、并、转”,深厚的工业积淀为柳州留下了很多工厂旧址、附属的设施、机器设备等宝贵的工业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记录着城市历史,体现着城市特色,是了解柳州的重要物质载体,是见证柳州城市发展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目前,遗留下来并保存完整的厂房车间已经为数不多了,它们有的疏于保护被荒废或拆迁了,有的被“换了新装、变了模样”。早在2012年柳州市将第三棉纺厂旧址打造为工业博物馆,填补了广西工业类博物馆的空白,也成为了广西乃至全国第一所城市综合性工业博物馆。如今存放在柳州工业博物馆里既有原物、有场景,又有仿制品和珍贵历史照片,例如廣西的第一辆木炭汽车和飞机、柳钢的火车头、农用拖拉机、火力发电设备、“柳江牌”汽车、装载机、军工产品等。从柳州工业发展史中,我们能够发现,在这些工业物质文化遗产里承载着几代产业工人的青春和梦想,见证着柳州的工业发展历程,也映射出一个时代工业发展的脉络。
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柳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工业是柳州的命脉,文化是柳州的灵魂”。由此可见,柳州人对于工业及其文化的骄傲。在过去的一年,柳州工业经济总量重新占到广西工业比重的1/4。广西汽车集团新能源整车项目落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柳州模式”升级为“广西模式”。钢铁工业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柳钢集团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成为广西第二家千亿元制造企业。柳工5G智能遥控装载机正式商用,挖掘机产销量创历史最好水平,新产品产值增长27%。两面针牙膏成功打入美国市场等等。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柳州产业工人的辛勤付出。要说工业柳州最大的优势是什么?那便是柳州有一大批制造业产业工人。
柳州产业工人主要的精神可以简要的概括为:
一是与生俱来的对工业的挚爱精神。柳州产业工人已经将工业精神深深地融入到了他们的血液之中,他们爱工业,懂工业,以工业为荣。
二是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柳州自古以来就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而桂中商埠所特有的流动性、开放性造就了柳州产业工人敢想、敢闯、敢干的性格特征。
三是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柳州产业工人拼劲十足,没有闭门造车;热情高涨,从不服输示弱;善于学习,没有怨天尤人。在创新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柳州工业,逐步向“柳州创造”和“柳州智造”挺进。
四是心灵手巧的实干精神。在柳州,有成千上万名脚踏实地的产业工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秉承着实业报国的理念,扎实苦干,靠着顽强的毅力为柳州工业发展默默地挥洒汗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五是开放包容的协作精神。柳州近现代工业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近百年而不衰,关键在于其圆融开放、吐故纳新的精神内核,在于其团结合作、齐心协力的具体实践。
六是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这六种精神正是柳州产业工人文化价值的核心所在,也正是这六种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柳州的产业工人,使他们愿意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柳州工业[1]。
多样的工业企业文化。柳州工业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近现代工业文明贯穿了柳州的百年历史,也见证了柳州从柳州制造到柳州创造的辉煌。工业文化的浸染,赋予了柳州阳刚豪迈的气质和开明开放、敢为人先的精神气概。工业,铺垫了柳州独特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批全国知名的企业,更凝聚着柳州产业工人们的汗水和艰辛、智慧和奉献[2]。
这些工业企业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例如: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秉承着“客户至上、以人为本、团队合作。”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而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为:“客户导向,品质成就未来,以人为本,合作创造价值”。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和越之道”以及“诚信为本、品质至上”的企业价值观等等。
柳州产业工人文化价值现状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一大批轻、重工业从全国各地迁至柳州,为这座西南小城的工业点燃了星星之火,也为柳州成为西南工业重镇奠定基础。
地域文化的影响。柳州很多企业是从东部中部搬迁而来,比如五菱、柳工从上海、浙江等地迁入;柳钢从东北、武汉迁入;柳化、车辆厂从南京迁入等,因此,柳州产业工人受地域文化影响很深。
1958年第一代柳钢人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当柳钢一号高炉破图动工时,一群夹杂着天南地北的口音,怀揣着“钢铁梦”的有志青年逐日追星,肩挑担荷,用青春、智慧与汗水拉开了柳钢波澜壮阔的创业发展大幕。虽然是白手起家,但柳钢人坡博的脚步从未停歇,克服重重困难,一批批重点工程拔地而起,为柳钢成为广西工业龙头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上海华东钢铁建筑厂相关设备和人员陆续到达柳州,成立筹办处并开始工厂筹办工作。那时,厂区一片荒芜,基建物资匮乏,粮食供应紧张,生活条件艰苦,这让之前在繁华的上海工作生活的职工们一时很难接受。可他们并没有退却,他们喊出“建厂安家,苦战三年”的口号,以拓荒者的姿态艰苦奋斗,开创了多项“零的突破”。
在柳州产业工人当中,外来人口居多,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如此丰富的文化交织在一起与柳州工业的发展不断碰撞、适应、融合。所以,柳州的工业文化也深刻地影响着这些产业工人的价值认同。
自足的农耕文化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乡土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悠久厚重的农耕文明。在农耕文明里包含着知识、道德、习俗等文化,它们自成体系,维护着传统农业社会的有序运行。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塑造着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性格。柳州的产业工人中,来自农村的人数每年都在增长,在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乃至信息时代的今天,这一批批产业工人骨子里的农耕文化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柳州工业文化价值观。
外来文化的影响。纵观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这四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的大门向世界各国敞开,不仅仅延续了中国开放包容的文化,也使得外来文化的传入逐渐渗透到工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例如:有的产业工人虽然有良好的职业技能,但崇尚个人主义,难以融入团队;有的产业工人疏于对外来文化的了解,直接照搬国外的经验,没有结合具体实际,导致技术、方案水土不服;有的产业工人急功近利,过于看重利益,忽视了艰苦奋斗的精神[3]。
产业工人文化价值观的构建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因此,构建柳州产业工人文化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家国情怀。柳州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工人的发展,而产业工人的发展需要柳州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为依托。柳州的产业工人大多来自于全国各地、来自于城郊乡镇,除了他们自身的地域文化、农耕文化,还有柳州的工业文化、城市文化,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这些文化的碰撞,需要产业工人能正确地认识“国”与“家”的意义,树立家国情怀。在柳工、柳钢的车间、厂房里,你总会听到不少一家三代都是产业工人的光荣故事,正是他们的坚持与奋斗,铸就了柳州工業的发展,起步的艰辛、改革的阵痛以及如今的辉煌。他们的成长历程体现的是“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工匠精神,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体现的是忠诚、孝顺、不屈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因此,家国情怀的培育,不仅要重视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还需要增强他们爱国爱党爱家的情感体验[4]。
奉献社会。随着产业工人队伍中不断地注入新的力量,年轻的产业工人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势必会影响着个人、企业和柳州工业的发展。年轻的产业工人没有经历过父辈的苦,没有亲历过近代工业的发展,因此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定不如老一辈的产业工人。年轻的产业工人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马克思工人阶级理论和劳动理论的宣传教育,从理论源头上增强年轻产业工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唯有这样才能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自觉提升自身技能,更好地服务企业、奉献社会,进一步加快柳州工业的发展。
爱岗敬业。产业工人肩负着振兴民族产业的重任,是中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主体力量。产业工人要将自身劳动与中国梦的实现联系起来,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柳州工业发展近百年来,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技术能手、行业专家、劳动模范,他们与柳州工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诠释着柳州产业工人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爱岗敬业的精神,这些精神与柳州工业文化不断地融合、发展,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观[5]。
参考文献
[1]冯建平.浅析工业精神的塑造与先进制造技术的传播[J]中外企业家,2019(30):207-208.
[2]赵拓.浅析工业设计对于工业文化的促进作用[J]科教导刊(下旬),2019(07):66-67.
[3].弘扬工业文化 培养工匠人才——首届全国职业院校工业文化节在我校隆重开幕[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2):81.
[4]明海英.重视工业文化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5-10(006).
[5]孙星.着重六个关键 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提升软实力[N]中国工业报,2019-02-1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