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球历史海啸数据库的东南亚各国海啸灾害比较

2020-10-20高伟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1期
关键词:自然灾害东盟海啸

摘 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渐成为国际共识,了解地处重要枢纽位置的东南亚地区海啸灾害威胁对于共建“海上丝绸之路”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全球历史海啸数据库进行梳理,从多个指标参数比较分析了东南亚各国的海啸灾害。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海啸;数据库;东盟;自然灾害;人类命运共同体

0   引言

面对波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冠肺炎疫情,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共同的利益和责任。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共处同一地球生态系统之中,易于造成多个国家和地区受灾的大型海啸等自然灾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共同面对课题。比如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波及十余个国家,造成20余万人死亡失踪。由群岛和半岛组成的东南亚地区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决定其受到两大海洋区域的海啸侵袭威胁。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东南亚地区的海啸等自然灾害风险也同样是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全球历史海啸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内容进行梳理,从多个指标参数开展了东南亚各国的海啸灾害比较分析讨论。该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东南亚区域的海啸灾害情况,进而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开展灾害风险领域的共建合作提供基础研究资料,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程度基础支撑的现实意义。

1   全球历史海啸数据库简介

大型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塌陷会带动海水陷落或抬起,形成巨大的海啸波在海洋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快速传播,当到达海岸区域时,波速减小而波幅骤增,骤然形成数米乃至数十米的“水墙”猛烈冲击并淹没滨海地区,造成灾害。

通常用最大浪高来描述海啸的大小规模,历史上对海啸灾害的定量化观测多为目击者的目视观察水位或波浪的高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美国等部分地区开始仪器系统监测。目前用于海啸大小定量监测的仪器主要有潮汐计、深海压力计、海啸浮标等。

在相对较短的监测历史条件下,广泛地搜集历史海啸灾害数据,尽可能地从中学习认识海啸灾害就变得至关重要。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GDC)和世界地球物理数据服务(WDS)中心从科学研究资料、全球各地的记载目录和报告、潮汐计数据、深海传感器数据、灾害后事件调查报告、报刊、互联网、电子邮件以及未发表的作品中收集汇编了一系列海啸相关的信息产品,以支持国际海啸预警中心的工作,并开放给全球的工程师、海洋学家、地震学家和公众使用。其中最主要的产品为全球历史海啸数据库,该库收录了公元前2000年至今全球各地的海啸事件及其影响地区信息,涵盖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地中海和加勒比海等海域。

2   全球历史海啸数据库数据结构与内容分析

全球历史海啸数据库包括两个子库文件。第一个库文件包含引发海啸的源事件相关信息,海啸源事件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气象、天文潮汐等。数据库字段包括源事件类型和强度信息、源事件发生日期时间、地理位置、海啸信度等级、海啸预警状态、最大浪高、海啸等级和烈度、以及海啸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受伤、房屋毁损、经济损失等。数据库中共收录海啸源事件记录总数为2600多条,其中地震引起的海啸有将近2000条,其次为火山喷发引起的海啸约为150余条。

第二个库文件提供了记录海啸影响地点海啸波爬升的具体信息。数据库字段包括海啸影响发生地点、到达日期和时间、行程时间、最大浪高、水平淹没范围、和具体受灾地点的死亡、失踪、受伤、经济损失和房屋毁损情况。该表主要记录了海啸波冲上滨海陆地的范围和每个海啸受灾点观测到的海啸高度及其观测类型方式。全球有超过13000个地点观测到海啸影响。数据库中共收录了近28000多条海啸波爬高的定量记录,其中20000多条为海啸后测量或海啸目击者的目视观察,只有7000多条为潮汐计、深海计等仪器测量。

两个数据库表通过海啸源事件编号进行关联,源事件编号是海啸波爬高子库的外键,关联到海啸源事件子库的主键编号。两者是一对多的关系,即有些海啸源事件没有海啸爬高信息,有些源事件则有多个地方记录了海啸爬高高度。

3   东南亚各国海啸灾害比较

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共有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等11个国家。各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人口稠密,多华人聚居。其中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越南、老挝、缅甸与我国陆上接壤,菲律宾和我国隔海相望。东南亚连接两大洋、三大洲,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板块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

基于全球历史海啸数据库,分别从两个库表中提取东南亚各国的灾害信息。为排除东南亚各国自身史料记载丰富情况的差异性,结合国际海啸监测预警的建立事件,海啸事件的记录在1960年以后已基本完整,故只对1960年以来数据进行筛选。对各国的历史海啸灾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3.1     各国海啸源事件发生情况

1960年以来东南亚11个国家中,只有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有海啸源事件记录。海啸源事件类型主要为地震和火山,这与该地区地震、火山灾害的在东南亚各国的分布一致。

印度尼西亚海啸源事件共有38次,其中34次主要为地震引起,其余由火山、滑坡或这三种灾害同时作用引起;海啸共造成282315人死亡失踪,主要为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岛西海岸9.1級地震海啸造成约22.79万人死亡失踪,另外2018年9月28日印尼苏拉威西7.5级地震海啸、2018年12月22日印尼喀拉喀托火山喷发引起海啸分别造成约1.51万、3.24万人死亡失踪。

菲律宾海啸事件共有12次,其中10次为地震引起,2次为火山喷发引起;共造成13966人死亡失踪,主要为1976年菲律宾莫罗湾8级地震海啸造成13300人死亡失踪。

3.2各国海啸波爬升袭击滨海地区情况

东南亚11个国家中有7个国家有观测到海啸波爬升记录,只有新加坡、文莱、柬埔寨和老挝4个国家没有遭受海啸袭击的记载。除内陆国家老挝外,另外3个国家的海岸线均处于海水深度较浅的内海、海湾、海峡内部,无法达到形成海啸所需要的足够海水深度。

1960年以来7个国家共有2571处地点有海啸波袭击,共造成约19.81万人死亡。其中印度尼西亚遭受袭击记录最多,共有2126点次,造成约17.66万人死亡;其次为泰国共有244点次,超过0.82万人死亡,两个指标竟然均约为菲律宾的两倍,菲律宾分别为131点次,约0.48万人死亡;马来西亚和缅甸基本相当,分别为40点次和26点次、137人和150人死亡;东帝汶国家虽然国土面积小但也有3出遭受海啸波袭击,造成了11人死亡;而拥有绵长海岸线的越南只有1次海啸波爬升记录,并未造成人员死亡,应与其主要地处中国内海南海有关,与中国类似沿线都有群岛链和大陆架保护,基本不会受海啸影响。

从海啸源事件上分析,除菲律宾未遭受外,各国受到的海啸灾害主要集中在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

4   总结

东南亚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11个国家均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协议,近年该地区区域组织东盟也连续多年与我国开展灾害与应急管理合作研究。本文基于全球历史海啸数据库,梳理提取东南亚地区的海啸事件记录,通过多个角度对各国海啸灾害进行比较分析,对各国的海啸分布和原因进行了讨论阐述,为我国继续开展与该地区的灾害管理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乃至共建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础研究信息准备。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Geophysical Data Center / World Data Service: NCEI/WDS Global Historical Tsunami Database. NOAA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doi:10.7289/V5PN93H7

[2] 董杰,田士政,武文,陈韶阳,郭佩芳.全球海啸预警系统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海洋通报,2019,38(04):368-378.

[3] 崔秋文,李建一,董军,赵勇,王禹,纪寿文.印度洋大地震与海啸灾害综述[J].山西地震,2005,(03):42-48.

[4] 王暉,杨清.构建东南亚防灾、减灾、救灾联动模式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9,(03):45-51.

[5] 温瑞智,公茂盛,谢礼立.海啸预警系统及我国海啸减灾任务[J].自然灾害学报,2006,(03):1-7.

[6] 杨洁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间正道(人民要论)[N].人民日报,2020年07月09日第09版作者简介:

高伟,1987年11月,男,山东潍坊人,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信息技术、地震地质、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青年基金项目《东盟自然灾害数据库建立及其研究报告》

猜你喜欢

自然灾害东盟海啸
连续的海啸
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前景展望
中国—东盟物流便利化研究综述
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中国与东盟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三年困难时期的背景原因分析与思考
Feasibility study on optical vortex generation at Shanghai deep ultraviolet free-electron la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