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析《湖心亭看雪》的几个关键点

2020-10-20刘昕昱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初中语文

刘昕昱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板块,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领会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湖心亭看雪》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情韵和内涵,品读赏析时可以抓住几个关键点深入挖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留白处的言外之意,体会作者浓烈的情感和精妙的表达。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赏析;《湖心亭看雪》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随笔小品文集《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全文160字,短小精悍、字约义丰,笔调淡雅流畅,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耐人寻味。通过追忆一次乘舟在西湖看雪的经历,把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念、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慨叹融入山水小品,笔墨鲜活,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情韵和内涵。品读时,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点。

一、作者的身世经历

论文知人,品读全文前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

张岱(1597年—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夜航船》《白洋潮》《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他出生仕宦世家,其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从列出的先辈经历可知,张岱出身书香门第,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

张岱少为富贵公子,长居杭州,家里别墅就在西湖边上,可谓锦衣玉食,居华屋,栖园林,游历繁华名城,广交名流才士,喜于赏玩名器,长于风物佳话,才华出众,意气风发,过着极为精致悠游的生活。他在《自为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用现在的话来说,张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官五代”“富五代”。可是随着明王朝的倾覆灭亡,一切都随之改变。由于张家世世代代受明朝恩泽,许多世家亲友以死殉国,数年之内,张岱国破家亡,无所归止。藏书尽焚,披发入山,隐居于嵊县山中“駴駴为野人”,往后数十年,张岱居于东南一隅,晚年靠著书以度日。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写道:“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忏悔。”他身处困厄,回想旧时的繁华,产生了深深的沧桑感、幻灭感。

张岱的人生大起大落,经历了许多人无法想象的繁华富足,也体验了许多人不曾感受的饥寒交迫,李敬泽写过一篇关于张岱的文章《一个世界的热闹,一个人的寂寞》,概括得很好,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张岱,现摘录几段如下。

“张岱和他的人群正无边无际地欢乐。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他们不知道北方的蛮族正撞击帝国的长城,不知道一个下岗驿丁的身后正聚集着更广大的人群,这是一支沉默、饥饿、仇恨的大军。”

“张岱和他的人群见证了‘末世。他们见证无限的美、无限的繁华、无限的精致复杂,见证了缓缓降临的浩大的宿命。休说是王朝鼎革、人事浮沉,这种宿命的末世感将穿越康乾盛世,结出一朵最美的花,所谓‘阆苑奇葩:《红楼梦》。《红楼梦》是无数梦的影子,其中有张岱的梦。”

“张岱在文字中注视他的城郭人民,他所失去的一切,权当未曾拥有的一切。他竟无怨愤、无哀伤。偶尔张岱会感慨,但也只是一声轻叹。明季遗民中少有如张岱这般没心没肺。但张岱的没心没肺有更广大的境界:冬天降临时,凋谢的花、殒命的鸟何曾哭天抢地?而这古老文明的荒凉冬天已经来了。”

“这就是张岱的生命和生活,一場大静之中热闹红火的戏。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陶庵梦忆》成书于1644年明亡之后,而“湖心亭看雪”这件事发生在1632年,从时间上来看,这篇文章是张岱在山河破碎、家国沦丧之后,在隔着十几年的岁月之后的一次回望。

开篇写看雪的时间,非常具体,“崇祯五年十二月”,这是宇宙中非常渺小的一个时间刻度,这个时间对于自然、对于世界来说,毫无意义、微不足道。但对张岱而言,是绚丽的过往,永远无法忘怀。这也是他身处文字狱严酷的清朝不用“天聪六年”而仍用故国纪年的原因。

二、几处细节对比

张岱具有很深的文字功底,用字准确、凝练,达到了言语洁净、辞采精美的境界,《湖心亭看雪》中“大与小”“冷与暖”“孤独与欣喜”几处对比特别值得细细品味。

作者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之时,乘一叶扁舟,夜访西湖湖心亭,极目远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连用三个“与”,将眺望的视线沿着天、云,远远地伸向远山与水,又按上下的空间方位将寂静无人的西湖写得空旷阔大,无边无际,营造出上下一白、水天一色、浩渺无边、浑然一体的感受,此时眼前即是全世界,是全宇宙,是磅礴辽远,是天地茫茫之大。下句笔锋一转——“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中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三个数量词,视野放大,镜头拉远,把原本并不小的“长堤”“湖心亭”“人”写得极小,虚如雾,淡如烟,小如草芥,在极大的背景下写出了极小,正是因为天地的无边才显出这物与人的渺小。这种参照对比,既是写实的,也是心理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通过这“极大”与“极小”的对比,表达的是作者历尽世态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深刻感悟。

此外,文中还有“冷与热”“红与白”“孤独与欣喜”的对照。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三日,游人如织的西湖变得万籁俱寂,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森森寒意就此传出,此时的访客“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身是冷的,心是孤独的,可是“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白茫茫的冰雪世界中忽然看到了红泥小火炉,看到了煮沸的酒,闻到了浓郁的酒香,看到了笑脸相迎的人。天地虽然广大,气温虽然寒冷,内心虽然孤独,可是这纯白世界的一点微弱的小火苗,这寒冷天气中滚烫的一壶酒,这孤苦人生中的偶然相逢在这巨大的对比之中却又显得多么难忘、多么珍贵。客人的反应是“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其实,张氏家族几代人皆不嗜酒,张岱在诗云:“余饮无蕉叶,曲蘖非所闻”,可是这难忘的一日,张岱喝了三大杯酒,他用“强”字,显然三大杯大大超过了他正常的酒量,一个字写出了他内心的感受,留下一大片空白让读者去体味填补。这些细节似不经意间信手拈来,实则意蕴丰富,需要细细品味,不可轻易放过。

三、看雪的视角变化

《湖心亭看雪》的中心事件是看雪,看到了什么,怎么看的?细读全文就会发现,作者看雪的视角有两个。一个是现场看,“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由近及远、由上至下地看,虽然只用了15个字,却指引着读者顺着他的眼睛将雪夜西湖看得清清楚楚。一个是空中看,是上帝视角,是隔着岁月从梦中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他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把自己纳入场景,自己也是自己眼中的景物,这是“梦忆”,是作者经历沧桑巨变后的回忆,是暮年张岱对青春过往的回顾,这已经不全是当年所看到的自然界的雪湖胜景,更多的是作者生命之大雪所覆盖的人生,所凝聚的寒意,所体味到的片刻欢悦。

意识到这一点时,就会恍然记起张岱于崇祯五年十二月看雪时,国仍在,家也在,他还是那个超凡脱俗、深具文人雅趣的富贵公子,一叶扁舟,拥“毳衣”,携“炉火”,放浪山水,优游岁月,任意挥洒闲情逸致。而多年以后,当他写此篇时,西湖仍是那个西湖,雪夜还是那个雪夜,可看雪之人却不再是当年那个富贵公子,看雪也不只用眼睛看,而是用心灵、用阅历、用一生的坎坷来看,看到的也不只是雪夜西湖之美,偶遇知音之妙,而是逝去的青春,再也回不去的故国、挥之不去的彻骨的悲凉和幻灭之感。

这就是《湖心亭看雪》之所以看似平淡无奇,读后却让人久久不忘、回味无穷、余音绕梁的原因。

猜你喜欢

湖心亭看雪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化审美价值观
从《湖心亭看雪》一文窥张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的情感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