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的探讨
2020-10-20晏波黄文君
晏波 黄文君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党建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华理工大学2020年基层党建项目《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对策研究—以长江学院人文与艺术系为例》研究成果。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以来,一如既往地探索具有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教学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保障高校学生能够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中国青年。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思政教育与高校学科教育、科学研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怎样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学质量,完善思政教育与社会热点的结合机制,是一线教师应当关注的教学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的局限性与问题
高校未能明确思政教育重要性认识不清晰。在当下一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中,众多责任人和相关人员都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教师分内之事,而其他科目教师则无权干涉。通常情况下学生们对于思政教育的认识也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关联性较差。这种不规范、不科学的思想政治形式极大限度的影响了高校学生整体思想政治水平和教育人员思想政治建设进程。在高校的建设和管理进程中受到极大重视的是高校的学科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思想政治成为了“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之一,“鸡肋”教育理念极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质量[1]。
高校党建工作机制不完善、内容不丰富、制度不规范。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高校的党建工作都是在冗长的课堂中、枯燥的会议记录、不痛不痒的发言中展现的党建工作基本上局限在书面形式,难以有效的落在实处。不仅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进程,也阻碍了教师在工作中的自我实现和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严重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党员干部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帮助,不能够将教育改革的进程与自身的工作相结合[2]。
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之间联系不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明确自身的教学理念,一味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际上,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而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部分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片面重视理论效果,忽视了思想水平的建设过程和提升过程,造成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现象。思想政治教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较远。思想政治知识并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也需要不断应用于生活。并且,在当下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中不能够建立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良性关系,导致学生学习中的失衡现象,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掌握水平也存在相应关联[3]。
高校思政考核方式不新颖。考核环节是反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验证。部分高等院校已经针对校内的教学评价进行了相应改革,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却不是十分顺利。在思想政治期末考察中基本上是开卷的形式,学生能够在教材中找到解题答案,或是根据个人的观点进行问题回答,并无固定答案[4]。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与党建工作结合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落实思政教学核心素养。高校思政教育应采用先进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生动愉悦的学习环境,采用榜样激励法、项目教学法等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助学生在多样化的社会发展局势中甄别信息。首先,教师展现出的思政引导,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而并非口头营造的难以捉摸的形象。其次,思政教育能够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重要特点,在学生群体中能够展现自身的优势。最后,思政教育中选择的社会事件应当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在教育初期更是应从学生生活出发,选择可见、可感的话题开展教学。一旦事件脱离学生实际情况与能力范围,也会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高校思政教师应以提高思政科学化水平为抓手,结合“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开展常态化工作。对于现阶段大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局限进行详细的研究,并且应当对于学生的就业需求和预期选择进行指导和帮助。党建工作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应当将党建工作落实在学生的生活中,而并非长篇大论的文字教学,学生在无趣的党建工作中不仅会产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倦怠心理,在不能够接受正确的思想引导环境下,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对于社会发展机制进行深刻的研究,改革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质性内容,发挥党建工作对于大学生引导和促进作用[5]。
建立健全思政教育机制建设。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应当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通过稳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保证教学进程中的高效性。在学生的学习进程中,教师也是教学中的重要榜样,学生通過教师的言传身教能够不断加强思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完善自身的学习形式,获得长效发展。党建工作自身也具有积极、消极等不同特点,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学生现阶段成长和发展的状态准确定位。在学生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消极情绪加以疏导,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理念,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状态。在学生情绪较为浮躁的阶段中,以史为鉴、以史为镜,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帮助学生在高节奏的社会进程中沉淀情绪、稳扎稳打,以求更加理想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党建工作的具体机制应当贯彻落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以及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在学生会、社团、班级等环境中设定思政教师的工作标准和工作内容。并且指派专项人员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尽量保证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引导和帮助能够及时有效。完善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增强高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创新发展、服务高校、凝聚师生的能力。由于大学生在学习中时间安排和课程设置之间存在较大的灵活性,进而应当在进行考评过程中以学生为考评主体,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成绩、课外活动参加情况、自身成绩提升幅度等众多方面进行详细的评价。
创新发展党政建设规章制度。高校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的人才队伍,这种教育指导思想造成高校过于重视校内科研项目、教学进度、学生考核等方面。但是众多高校忽视了一个问题,高校为建设良好人才培养机制,应当在思想政治、党政工作、学科教学、科研项目中建立综合性教学制度,避免“头重脚轻”的教学失衡现象。高校对于师生工作与学习应开展人文关怀,提升在校学习、工作阶段的依从性[8]。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硬性的规定和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应当保证高校教师能够从自身出发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素养,在内心深处认识到自身价值实现与高校发展之间的良性关系,并且将二者进行高度结合,真正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高校的发展中。鉴于此,应当建设完整的党建工作制度、思想政治教学规范,将以上二者渗透在教育教学中,开展阶段性先进思想学习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根据上文论述能够看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是难以分离的,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只有联合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才能够实现高校学生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稳步推进的目标。现阶段经济建设步伐不仅促进我国政治体制的完善,也要求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进行相应转变。高校在自身人才培养和课程设计过程中也应当进行相应的革新,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创造思维方向的升级,进而培养适应当下市场需求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岚.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及党建的协同模式研究[J].记者观察, 2019 (21): 53.
[2]葛伟.探究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与党建的协同模式[J].时代报告, 2019 (08): 48-49.
[3]王博.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共建机制[J].山西青年, 2018,(16): 133.
[4]叶小华.从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关系看其融合发展的必要性[J]. 改革与开放, 2018(20): 118-120.
[5]耿亚杰. “微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影响大学生党建问题分析[J].山西青年, 2018(17): 175.
[6]叶小华.试析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路径[J].青年时代, 2018 (25): 102-103, 111.
[7]沈自友.论高校辅导员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原则[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张丽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制约因素及對策分析[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C]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