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ICD-10编码在病案统计分类中的应用分析
2020-10-20李慧星
李慧星
摘 要:目的:对案例统计分类中 ICD-10编码及其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从医院病案室采集病案1000例,将2018.04~2019.04收录病案归为对照组,2019.06~2020.06收录病案归为实验组(提升办法实施后),运用 ICD-10编码标准对两组病案诊断编码进行检查,通过不规范病案统计分析,评价 ICD-10编码应用效果。结果:对照组编码错误80例(16.00%),实验组编码错误28例(5.60%),后者明显少于前者(P<0.05);导致不规范病案形成的因素众多,如疾病诊断名称不统一、ICD-10编码应用不合理、病历信息错误、疾病名称选择错误等。结论:在病案统计分类中,ICD-10编码的科学应用可提高病案统计分类质量,目前 ICD-10编码的应用仍存在诸多不足,通过问题改进可提高编码准确性。
关键词:ICD-10编码;病案统计分类;病案管理
0 引言
ICD 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一种疾病分类方法,能够根据疾病病理、疾病临床表现、病灶所在解剖学位置对疾病进行科学分类,并以编码方式具体表达,便于医院病案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为医疗与行政管理提供信息依据[1]。随着 ICD 的不断完善,ICD-10成为全世界通用标准,并在病案统计分类质量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病案室2018.04~2020.06收录的1000例病案为例,对 ICD-10编码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医院病案室2018.04~2020.06收录病案,样本量共1000例,其中500例采集于2018.04~2019.04,设为对照组;500例采集于2019.06~2020.06,设为实验组。2019年5月针对过去病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并落实病案管理改革措施,实现病案统计分类质量提升。
1.2 方法
病案编目管理系统阅读样本,以现行 ICD-10编码标准为依据,检查与核实对照组与实验组病案诊断编码,找到不规范病案,并在此基础上对ICD-10编码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处理
利用统计学软件 SPSS18.0、WPS 表格等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数(n)、百分率(%)表示,比较行 检验,用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500例病案中,ICD-10编码正确病案350例,正确率为84% (420/500),错误率为16.00%(20/500)。导致编码错误,形成不规范病案的因素众多,病案统计分类质量提升办法的应用,可有效规避不规范病案成因。即编码错误案例数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3.1 不规范病案形成原因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 ICD-10编码正确率为84%,错误率为16.00%。导致 ICD-10编码错误,形成不规范病案的因素众多,对其进行归纳,具体表现如下:
(1) 疾病诊断的名称不统一:在疾病统计分类中,疾病分类的科学性、准确性与疾病名称存在密切关系。当疾病名称出现错误或不明确时,将严重影响疾病分类质量,降低病案分类准确性、有效性。目前,多数疾病诊断名称在国际上并未达成统一。医师在疾病诊疗时,仍延续本土习惯命名, 导致疾病诊断与 ICD-10编码的名称不统一,出现不规范病案[2]。同时,部分医师缺乏病案分类统计意识,习惯性用疾病症状、俗称等代替疾病名称,如“慢性胆囊炎”与“持续性上腹钝痛”、“急性腹泻”与“拉肚子”等;或在诊断书中为根据病理进行疾病分型,如用“胆囊炎”指代“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穿孔”等,用“肺癌”指代“细支气管肺泡癌”、“未分化大细胞癌”等。这为 ICD-10编码增添了难度,易提高编码错误率。对照组80例不规范病案中,疾病诊断的名称不统一占比最高,为35.00%。
(2) ICD-10编码应用不合理:医院 ICD 编码涉及到的内容相对较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全面了解与掌握ICD-10编码知识与技巧的同时,对临床医学理论具有一定认知。但就当前我国医院 ICD 编码发展现状来看,普遍存在 ICD-10编码人才短缺问题。在缺乏专业且系统培训的条件下,不可避免出现编码应用不合理问题。对照组80例不规范病案中,ICD-10编码应用不合理占比仅次于疾病诊断的名称不统一,占比达到30.00%。
(3) 病历信息错误:病例信息错误是导致 ICD-10编码错误的主要因素。例如,因工作繁忙、个人书写习惯、个人工作方式等因素影响,部分医师提供的诊治结果过于简单,不利于病案統计,容易降低病案管理质量。
(4) 疾病名称选择错误:一些临床常见病、高发病,如高血压、胆囊炎、阴道炎、乳腺癌等,患者发病过程中可能合并其他一种或多种疾病。因此,诊断书上疾病名称相对较多。如果医师在诊断书填写过程中,未根据主次顺序排列,极容易使 ICD-10编码出现选择错误,降低病案分类统计质量。
(5) 其他因素:除上述因素外,ICD 编码模式、ICD 编码软件操作水平、疾病分类方法运用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病案统计分类质量。
3.2 病案统计分类质量提升办法
ICD-10编码在病案统计分类中的应用是推动病案管理规范化、系统化、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近些年 ICD-10编码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ICD-10编码准确性得到保证,但从整体层面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中,2019年5月医院针对过往 ICD-10编码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病案统计分类质量提升办法。例如:(1) 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工作人员对 ICD-10编码认知,调动临床医师、编码工作者、医院各科室领导等参与CD-10编码准确性提升的积极性、主动性,将病案统计分类工作纳入医院管理重点内容。(2)构建完善专业培训机制,丰富临床医师、编码人员相关知识,提高其专业素养、业务能力。(3)制定完善病案管理制度,规范工作人员行为;(4)加强编码库建设,转变病案统计分类质量控制模式,通过事前控制规避不规范病案发生。办法应用后,实验组500例病案中,ICD-10编码正确病案350例,正确率为94.40%,错误率降为5.60%。
总而言之,ICD-10编码的科学应用可提高病案统计分类质量,对 ICD-10编码技术水平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GB/T14396-2001.疾病分类与代码[S].2001.
[2] 孙晶.ICD-10合并编码问题的研究与实现[D].清华大学,2018.
[3] 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 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编.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