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有效设计原则研究

2020-10-20谭燕霞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0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小学数学

谭燕霞

摘要:问题是连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桥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小学数学教师同时也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发挥桥梁的作用,他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兴趣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设计数学问题的经验来对以上四个原则展开详细的介绍。这样的话,其他小学数学教师也能够受到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问题设计;有效原则;小学数学

如果把一堂精彩的数学课比喻为一棵郁郁葱葱的树,那么问题就相当于阳光、空气和水一般的存在。因而小学数学教师要想让这棵大树茁壮地成长,最终枝繁叶茂并且硕果累累,他们就必须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凸显问题的存在。不仅如此,教师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价值,否则只会造成课堂时间的白白浪费,反而让教师的教学效率有所下降。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考虑到诸多因素。

一、兴趣性原则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尤其数学这门严禁抽象的学科让具有形象思维的学生学习起来很是困难,此时学生也只有拥有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他们才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同样的道理,小学数学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而其必须要具备兴趣性原则。此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因素融入到问题的设计中去。例如:在进行《2、3、5的倍数特征》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所设计的问题中就融入了一个游戏。笔者会对学生说:“你们随便说一个1000以内的数字,老师可以在5秒之内判断出它们是否是2、3或者5的倍数,你们相信吗?”该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会对笔者进行考验。当笔者成功地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内容之后,学生就十分好奇笔者是如何做到的。此时笔者就会对学生说:“这其中的奥妙在于老师掌握了2、3、5的倍数特征,你们想要和老师变得一样吗?那就开始你们的学习之路吧!”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积极地开始思考2、3、5的倍数特征。

二、全面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而他们所设计的问题也是需要全体学生的回答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让问题的难度呈现递进性的增长。这样的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进而在成功回答问题之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难度递进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对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有所理解。例如:在进行《小数乘小数》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因而笔者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你们还记得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吗?”这一问题,由此为学生接下来的思考奠定基础。然后笔者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情境:小红在超市里买了0.8千克的肉,每一千克的肉价是28.7元,求小红一共花了多少钱。生动的购物情境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笔者就会围绕此展开一系列的提问,问题如下所示:1、你们所列出的算式是怎样的呢?2、你们该如何去进行算式的计算呢?3、你们能够从中发现哪些规律呢?由此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进行问题的思考以及小数乘小数计算法则的探究。每一名学生都需要对所有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将思考的结果记录下来,但笔者在选择回答者的时候就会根据问题的难度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而选出合适的学生回答。

三、针对性原则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有所收获,因而他们所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针对性,针对教学中的各种关键点,如重点、难点、模糊点、盲点等。为了让自己所设计的问题遵循针对性的原则,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在课前为学生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并且让学生将自己的困惑传给教师,因为教师无法准确地预知到每一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点和模糊点。这样的话,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有所把握。例如:《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中涉及到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笔者该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它们的面积计算法则。但笔者对于学生存在困惑的地方却无从得知,此时笔者就需要学生在课前去展开预习活动,对这四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思考,并且将思考中的困惑传给笔者。如有的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十分相似,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却不是边长乘以边长呢?针对学生的这一困惑,笔者就需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不同点,并且让学生去完成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这样的话,学生的困惑就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下得到消除,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四、灵活性原则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變化。小学数学教师即使预设了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各种意外,就如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的时候就很有可能暴露出自己在思维方面的漏洞,导致教师接下来的问题没办法提出来。这时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遵循灵活性的原则,根据当时课堂上的情况来及时改变自己所要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话,教师就能够利用问题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首先会通过某一个特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来引导学生对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探索,当学生完成之后,笔者就会提出“所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都是如此吗?”这样一个问题来让学生展开思考,进而确定表面积计算公式的通用性。但此时就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呢?”如果笔者忽视了这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会很高,因而笔者就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这一知识在具体生活中的应用。

“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是古希腊的一位学者所说,由此给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方向。教师的职责是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火把,进而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收获。此时教师就需要思考的是,能够点燃学生火把的是什么?笔者也在本文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问题。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将问题有效地落实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他们此时就需要对设计问题的原则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钇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设计问题[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2):76.

[2]    程敏俊.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2):65.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小学数学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对EEPO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考
精设计,巧提问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