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科普功能 助力陕西乡村振兴

2020-10-20李莹杨嵘

山东青年 2020年8期
关键词:助力乡村振兴科普

李莹 杨嵘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消弭传统的二元经济模式,实现城乡互惠共荣,互为臂助的一体化发展。而现代经济和文化模式是以创新产业为增长发动机的,科学和文化知识不但应用于经济和文化活动,更是经济文化发展力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科学发展息息相关的科普工作也必须改变目标单一、内容同质、主体简单、手段陈旧的低效科普模式,建立综合性、多元化、社会化、泛在化的大科普新格局,才能满足现代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要求。

关键词:科普;功能;乡村振兴;助力

一、精准科普是大势所趋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强调“因地制宜”的乡村产业升级和经济文化发展的方针以及“因人制宜”的新型农业人才的建设方针。因此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科普实践也应该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受众特征,分析其科普需求的差异性并开展针对性的科普服务。

精准科普是要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表达和交流形式、传播方式和手段等方面上符合特定对象区域的经济和文化特點,充分考察特定科普受众的文化和技能需求和兴趣,有的放矢、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科普助力经济文化振兴和人才建设的作用。

精准科普和大科普是现代科普工作的一体两面,互有长短,相互补充。大科普是宏观的科普战略构架和常态存在,精准科普是微观的战术操作和特质存在。大科普的综合、开放、多元、泛在可以为精准科普提供资源、技术和智力的支持,精准科普的科学规划和设计可以有效控制和避免信息自由流动和市场分配中出现的信息风险和资源浪费。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科普必然是大科普和精准科普的相辅相成、双轨并进。

二、陕西科普的现状与不足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助力我省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陕西省政府颁布实施了《陕西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我省科普工作的组织领导、总体规划、政策保障、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监测评估和制度规定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在《实施方案》的指导下,我省的科普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大了科普工作的政府投入和监管力度

对比2015和2017年陕西省科普统计报告,陕西省科普经费筹集资金从2015年的2.79亿元上涨到了2017年的4.21亿元,增幅达到了151%,科普专项资金投入从2015年的1.13亿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2.99亿元,增幅为265%;科技场馆的总数从2015年的20个,增加到了2017年的43个,增长了201%。为充分调动各市区和各部门全民科普工作积极性,确保如实贯彻我省相关文件各项任务目标,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印发了《陕西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考核办法》。并每年通过分组实地调研督查,每年召开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任务,建立完善单位联络员、工作情况通报等制度,加强各成员单位间的沟通与联系。

2. 科普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

在《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各市、地政府举办和策划了形式灵活的科普和宣传活动。例如西安市2019年开通了西安北至机场城际铁路的“科学号”科普专列;铜川市开展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覆盖全市80%以上中小学学校;韩城市组织成员单位成立了科普讲师团,开展全方位科普服务等。根据陕西省科技厅发布的2017年度全省科普统计数据,2017年,全省科技活动周共举办6040次科普专题活动,共举办3.16万次科普讲座和1364次科普竞赛,开展创新创业培训1764次,开展科技类项目投资路演宣传推介活动326次,举办科技类创新创业大赛261次。

3. 积极推进“互联网+科普”

根据《实施方案》,全省在现有的102个科普网站(2017年数据)的基础上,正实施建设科普中国e站651个,涵盖各基层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场所,学校,村委会及农技协。已初步建成科普资源管理平台,建设“陕西科普”“陕西科技传媒”网站、“陕西科普”“陕西科技传媒”官方微博、微信和“水煮科技”微信公众号,宝鸡市建立了全省首个公众科学素质数据库;咸阳市建立了科普e站统一管理中心。

虽然我省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科普工作,我省科普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着明显的短板和不足,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科普人才和尤其是科创人才的缺乏。根据2017年的陕西科普统计报告,全省共有科普人员7.16万人,比2016年减少8765人,降低10.9%。其中,科普专职人员0.98万人,占总数13.67%。科普兼职人员6.18万人,占总数86.33%。共有科普讲解人员1.25万人,比2016年减少1905人,占总数17.47 %。共有科普创作人员684人,只占总数0.96%。科普人才的缺乏并非我省独有的不足,但却严重制约着我省科普工作的发展。科普人才的缺乏甚至是流失绝不仅仅是偶然的现象,它反映出我省的科普存在着更为深层的问题。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我省科普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陕西省的科普主体由陕西省科技厅和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等政府机构承担,其他各级职能部门联合协作,科技工作者、学校、研究院、企业及社会团体参与推广。学校、科研所在省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科普活动,邀请专家进行科学讲座,由于大部分的活动并非学校和研究院主动承办,所以科普的积极性不高,加上专业领域的学者、教授及科技人员很难运用足够有吸引力的语言和趣味性的方式将科普知识推广给公众,科普效果不佳。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科普传播也走上了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科普主体的构成需要从政府、科技工作者、学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企业的组织协作向主要由科技传媒的工作人员、科普创作人员、科技展馆工作人员、科普活动的组织策划人员等职能划分更加细致更直接面向公众传播科学的专职人员队伍组成转变。

在实施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方面,陕西省实施了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和失业人员教育培训力度,向城乡提供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健康生活等教育服务。由此可见,陕西科普内容基本兼顾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科学维度,以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辅之以社会科学的内容。

对于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重视自然科学内部学科的渗透,忽视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通融。因此,注重基础教育阶段为中小学生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让青少年从小树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通融的学习意识,对今后完整科学体系的建立,创新思维的培养至另外,对于农民和城镇劳动力的科普内容,全省主要侧重于技术和技能的培训,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同时辅之以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例如,为城乡居民提供法律法规、知识产权、文化艺术、心理疏导、健康生活等方面的教育服务。

四、 我省科普存在的問题及升级路径

根据对我省科普工作现状的调研与分析,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对科普模式转变提出的要求和指导,参照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我省科普工作在科普主体、内容、传播手段上依然存在以下主要的问题。

1、科普主体的单一性

我省科普依然是以“小科普”模式中的政府领导、其它相关单位协同的单一模式。科普成员单位主要是各级政府、科普协会和官方媒体,科普工作还主要以政令为主导,企事业单位、教育科研院所、尤其是社会团体和个人的作为科普主体而非对象的参与度非常有限,还没有形成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市场调控的多元主体模式。

2、科普内容的同质性

各科普站点、培训机构和各地市举办的科普活动、各科普媒体的主要内容依然是以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主,缺乏人文社科知识的融合,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上比较薄弱,科普内容同质性严重。在2015年全省开展的各类科普活动中,实用技术培训次数占总数的42%,专题科普讲座次数占总数的30.4%,两者共占总数的72.4%。显而易见,我省科普活动的主要内容依然是以公众科学常识的普及和实用科学技术的培训为主。

3、科普传播的单向性

虽然我省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协同、科普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但科普的信息传播方式依然是以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为主,还没有形成多向流动的良性动态信息传播模式。在2017年举办的总计41355次各类科普活动中,具有双向互动性质的科普知识竞赛和科技创业大赛的次数分别只占总数的3.3%和0.6%;而在全省全年的科普信息发布总量中,传统的单向信息传播媒介(包括书籍、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视广播)的信息发布量占比达到99.43%,而信息化的现代传播媒介(包括科普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的信息发布量只占0.57%。

小结

陕西省的科普传播方式兼顾传统和新媒体两种方式,以传统模式为主,并开始尝试以新媒体为载体的传播方式。传统的科普传播方式中,通过广播、电视以及科普竞赛传播科普知识的渠道正在萎缩,科普讲座的数量虽然在增加,但是聆听者的意愿却在下降,说明以开设科学论坛、讲座的方式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的方式不易被公众接受。参观科普场馆的人数占全省总人数比例的大幅上升,说明公众更喜欢更具感官性、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的科普传播方式,这对科普路径的开辟有所启示。这些情况说明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科普工作队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一支稳定的职业化的科普工作队伍才能将科普工作科学的系统的展开,才能不断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实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愿景。此外,陕西省将传统的科技竞赛拓宽到创新创业培训和与其相关的创新创业大赛,实现科普和科技的融合深化,创新创业与科普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赖作莲,江小容,魏雯. 立足西部,遥望乡村——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乡村振兴暨西部城乡融合发展论坛”综述[J].新西部, 2019.

[2]李黎,孙文彬,汤书昆.科学共同体在科普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J],科普研究,2013.

[3]王英俭,陈套,贺晓航. 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影响因素与对策实证研究[J], 科普研究,2019.

[4]张仁开. 新时代科普发展的新战略——以上海为例[J],安徽科技,2018.

[5]陈怡平. 大秦岭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J], 地球环境学报 , 2019.

[6]宋北辰,范正银. 构建江苏为农服务大科普体系—江苏省农村科普实践与探索[A], 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陕西省2019年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研究计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陕西科普功能及升级路径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猜你喜欢

助力乡村振兴科普
助力成功七件事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科普达人养成记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