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与美育重要论述的四重维度

2020-10-20李墨翟珣

理论与现代化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艺美育新时代

李墨 翟珣

摘要: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与文艺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和方向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与美育重要论述则是其当代的现实反映与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文艺与美育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时代中发现美,在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市场环境中坚守美,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原则下创造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育实践中传播美,这些重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与实践启示。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美育;四重维度

中图分类号:I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0)05-0013-06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等系列重要讲话中所阐发的文艺新理念新理论新观点,不仅指明了新时代我国文艺创作传播的发展方向,也极大地丰富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理论,是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方针。

一、在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时代中发现美

马克思主义美学立足于唯物史观,超越了古希腊“模仿式”美学观念,将康德语境下自由与必然的统一置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视阈之中,从生产劳动的价值尺度重新审视美,是一种具有鲜明实践观指向的美学理论,将人类美学哲学史翻开崭新一页。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堪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奠基之作,马克思在文中详细分析阐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将劳动这种生命活动确立为“满足一种需要即肉体生存需要”以及“改造对象世界”以证明自身是类存在物的能动的类活动[1]。正是在人类通过劳动完成对客观自然界的改造活动中,人的自由意志与外在的客观必然性达成统一并最终体现为具体的劳动成果——现实的“作品”。可以说,正是在劳动这种现实的实践中,人创造了自身并发现了专属于人的美的尺度和范畴。因此,劳动实践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界、创造自身的必要路径,构成马克思“艺术生产”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论来源,艺术生产和美的发现必须从现实和时代中来并作用于它们,作用于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对象世界”本身。其实,立足于现实进行艺术生产的中国式阐述早已有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作品的观念形态,认为文艺作为“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生活[2]。革命时代生产的文艺作品应当植根于革命现实和需要,植根于群众生活和精神需求,毛泽东将人民群众现实的生活状态看作获取宝贵艺术矿藏的最佳质料,认为在群众的真实生活中蕴藏的现实状态,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2]。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当代中国现实阐释文艺与美育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创新,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为文艺和美育命题注入了新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3],文化自信作为引领新时代文艺观和美育思想发展路向的价值目标,其最重要的践行途径就是在艺术领域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文艺工作者唯有更多地从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日常积累感悟中汲取艺术养分,方能不断收获到美的创造灵感。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以“脚踩大地”“咀嚼生活”等平实表述深刻揭示出发现美的正确方法,强调对群众真实生活状态的体认。新时代艺术院校的思政与美育教育,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国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关注人民群众等文艺与美育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涵,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高度理论自信与实践自觉,为培育一代代国家艺术栋梁厚植文化沃土,引领艺术学习者、创作者在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时代中发现美。

二、在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市场环境中坚守美

由劳动的异化产生审美感觉的异化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点阐发的观点。在马克思看来,工业化以来“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4]。在资本的世界里,如若人的一切激情和热情都投入到对货币的追逐中,那么“一切都将成为它的奴仆,一切情欲和一切活动都必然淹没在贪财欲之中”[4]227。马克思并不否认物质需求在人的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审美活动的基础性条件就是首先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求,但“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4]192,则又揭示出逐利价值观对人审美活动的消解和异化。为此,马克思针对劳动异化所导致的人的异化这一现象进行批判,反对“把人的一切都变成可以出卖的和有用的”[4]228价值理念,主张使丰富的物质条件成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唯一的追求和目的。由此,马克思主义美学即具有了一种对“功利主义”的扬弃和超越的新美学属性。新时代语境下,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精神要旨,给予社会主义文艺和美育思想以中国式的精彩脚注。

习近平总书记以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视角审视当代文艺和美育理念,指出“精神需求是构成人与动物最大区别的根本所在。”[5]這表明,满足新时代群众文艺美育等精神文化需要,同提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同等重要,二者共同构成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方面。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时代已发生转变,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11。新时代艺术院校把准文艺与美育工作的首要目标,就在于聚焦并解决美育教育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把握好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须以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为要旨这个基本遵循。另一方面,在论及市场化进程中的文艺发展方向时,习近平总书记客观指出目前社会中存在的拜金式消费等不良现象,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6]。实际上,自1942年党的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围绕服务人民群众这一基本前提,党的文艺理念和工作方针的本质内涵始终不变。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是文化市场对文艺类资源配置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其中的艺术院校和社会艺术团体唯有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方能正确把握市场化条件下文艺和美育的价值追求问题、创作立场问题和思想引领问题,方能有效抵御艺术创作研究中低俗媚俗、一味逐利等不良风气,创作出优秀的人民的高品质的艺术作品,教育培养出有使命担当的青年艺术家。

三、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原则下创造美

在马克思看来,新的社会形态中人民将更多地拥有自由选择自身劳动种类和性质的权利,进而获得创造美的能力与条件,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艺术家屈从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现象无论如何会消失掉”[7]。专门从属于某一类人的艺术活动不再存在,艺术将从服务个别人群转向服务于整个民众,人们广泛具备了从事艺术创作和审美的能力与条件,可根据自身兴趣参与到任何艺术领域的活动之中。因此可以说,“艺术为人民”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中始终不变的重要思想,艺术的人民性也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内涵。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文艺美育重要论述所阐释的,文艺的人民性构成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艺创作和人民群众艺术审美,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原则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美学思想,成为新时代高等艺术院校和社会艺术团体开展文艺创作的基本理念。首先,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创作任何艺术作品的初衷都应当基于服务人民这个根本目的,其中,解决好如何反映人民生活状态和重要关切的问题应当成为把握创作理念的关键,喜群众之所喜,忧群众之所忧,“做人民的孺子牛” [5]318应当成为艺术工作者从事艺术创作的正确价值追求。其次,文艺审美的创造主体属于人民。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判断,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美学思想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艺创新可能形式多样、内容变化,但“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5]319。他以鲁迅塑造阿Q、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等经典人物的鲜活案例,生动诠释了人民作为文艺创作创新主体的不朽价值。事实上,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集体的人民都不是抽象的符号指代,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的剧作者”,如邓小平讲到的“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文艺创作者唯有把人民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5]314,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最后,文艺审美的最终评鉴标准由人民决定。作品是衡量艺术水准的最终成果,评鉴标准决定着艺术作品审美价值,而人民正是文艺作品的审美主体和评鉴主体,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首先是表达人民群众真情实感,经得起人民评鉴、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作品鉴赏的人民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应当作为鉴别作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本质上,在艺术与相关作品的鉴赏和评判活动中,作为个体的“人”的直观感性并非决定一件作品水平的唯一标准,而表征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评价往往更能兼具最广泛的理性意见,二者不仅不构成冲突,在绝大多数时候往往是本质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个体的直观感性集中体现为大众审美与评鉴的集体理性,并以一种更为宏阔的社会审美形式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流观念,在新时代的艺术创作与审美评鉴中,集中表现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人民审美观。为此,新时代艺术院校的文艺与教育工作者要科学把握文艺人民性这一价值尺度,就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观点创作、评判和鉴赏作品[6]200,敢于实事求是地表明态度,敢于针砭时弊地提出批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研究以及作品的创作评鉴之中,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始终坚守守正创新的文艺和审美理想。

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育实践中传播美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美育精神的阐发传播,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院老教授回信中,首次提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不仅意在增强文艺领域中华美学与美育精神的影响力,更吹响了以新时代美育工作实践助力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号角。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伟大精神是实现伟大梦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6]197。

其一,中华美育精神的博大绚烂为做好新时代的美育教育工作积淀丰厚的文化宝藏。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就是中华美育精神的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审美史,见证并彰显着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伟大文明的光辉历程。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观的话语体系中,文艺以其特有的人类艺术语言共同性成为美育教育、道德教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以文艺为载体积淀形成的中华美育精神,以其厚重的文化资源和生动的审美趣旨,滋养着无数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不懈奋斗。在艺术院校的美育与思政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发掘好中华美育精神文化宝藏,从中汲取各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所需的精神养分与文化资源,更好发挥美育教育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化功用,融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为一体,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精神于其中,在立德树人的美育实践中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二,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为做好新时代的美育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育实践不仅是一种旨在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行动倡导,也应当成为促进新时代文艺审美活动的重要思想载体和行动策源。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门接见全国思政课一线教师,专题研究部署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针对一门课程进行如此高规格的部署,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对思政课这门课程的发展历程来说,也是首次。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和部署,足以体现党中央对新时代学生思政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并常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比喻对青少年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为此,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做好美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创新招法上再下功夫,在挖掘思政课程的艺术表达方式上再下功夫,将反映学生积极审美追求与引领思想价值观念有机统一起来。例如,在讲授“生态文明理念”问题时,将思政课堂的教学空间拓展至课外实践现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师生共同清理校园垃圾、美化校园环境的实践之后,在现场由教师讲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课后再通过“画出你心中的生态文明”作业布置,以贴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实践方式使其再次投入思考,从而完成“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学习实践机制构建,真正实现思政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通过此类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与形式的创新,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之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崇高之美。

其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为做好新时代的美育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要求“思政课程”加快对数字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年轻人的适应步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借助新媒体传播与融合发展中讲好中国故事,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另一方面,以艺术院校为例,须更加注重“课程思政”的内在感染力、影响力与塑造力的培育,以更好方式發挥专业课程自身独特的优势,采用更为契合艺术路径的方式感染人、鼓舞人、启发人。具体而言,在专业艺术课程的讲授和实践环节,须引领教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加强与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师的交流互动,采取课堂互相听课、课下密切交流、共同研究教材内容等方式,有意识地在思政课教学大纲中有机融入关于艺术和美育的知识内容,使教学内容以一种更为贴合艺术类大学生知识背景和接受方式的形态进入课堂。同时,注重阐释解读学生在艺术学习创作中的困惑和难题,更加注重文艺美育在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创作体裁、传播手段、讲授方式等方面的改进创新,将立德树人、培养大批德艺双馨艺术人才作为“课程思政”的根本立足点,使得美育教育始终在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指引下健康开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57.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3.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5.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6.19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60.

责任编辑:翟   祎

猜你喜欢

文艺美育新时代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1942,文艺之春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美育教师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节日畅想曲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