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数字创意产业区域的分布与地方发展路径
2020-10-20张斯然崔立勇
张斯然 崔立勇
摘要:数字创意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本文从区域分布与地方发展路径分析认为,全国各地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和区域间竞争中,应该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并在规划中注重于当地优势行业的渗透与融合,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数字创意产业。
关键词:数字创意产业:区域分布:地方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719;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1-0268-02
一、前言
数字创意产业是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广泛普及,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数字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了大众文化消费的主要模式。数字创意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数字经济的背后,凸显的是社会技术的进步,商业模式、消费模式的革新。
数字创意产业2016年进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規划提出“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关行业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战略新兴产业分类(2018)》,数字创意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包括数字创意技术设备制造、数字文化创意活动、设计服务、数字创意与融合服务等。
二、数字创意产业区域分布的不均衡
近年来,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在各地均进步明显,尤其是在各区域的中心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创意产业随着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在我国的区域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
(一)数字创意产业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
截至2019年3月31日,天眼查平台数据显示,经营范围为数字创意产业的非注销企业有478家。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3年中国数字创意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从空间分布上看,广东地区数量达213家,远高于其他地区,北京36家,湖南28家。文学、动漫、影视、游戏、直播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行业快速崛起,出现了一批极具爆发力的产业发展热点,而这些快速发展的产业热点和领军企业多集中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
以园区为依托推动形成产业聚集,己成为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特征。综合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等权威机构的城市文化创意指数情况,数字/文化创意发展较好的地区有:北京、上海、江苏(苏州)、浙江(杭州)、广东(广州、深圳、东莞等)。
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北京、天津、大连等区域为核心,这些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呈规模化发展。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上海为核心,加以辐射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各地区彼此关联,协作与竞争并举。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广州、深圳等区域为核心。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育较早,发展较快;深圳市在近几年大力发展平面设计、动漫、传媒、文化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由此可见,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二线的大城市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数字创意产业园区。
(二)内陆地区、西部地区争夺数字创意产业
随着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因为数字创意产业的重要价值和发展潜力,我国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也在争夺产业落地,数字创意产业区从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拓展。以昆明、丽江和三亚为代表的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代表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以武汉、长沙为代表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迅速崛起,全国数字创意产业遍地开花,蓬勃发展。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多个省份正在通过不同形式加快数字创业产业的发展进程。四川以数字技术推动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等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数字创意向相关产业融合渗透。重庆首个数字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也己揭牌,打造新型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河北探索设立省级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省级动漫原创奖项。宁夏发展数字创意产业,以创新创意为核心,以数字创意人才培养为保障,全面提升当地数字创意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以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环渤海和长三角等东部地区为国内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三极。此外,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陕西也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但是数字创意产业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已经开始良性运营,特色鲜明,吸引力强,处于“产出”阶段。中西部地区的数字创意产业虽然在奋力追赶,存在不少亮点,但仍处于“培育”阶段,特别是从规模和作品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看,各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三、地方发展数字创意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数字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拉大区域间差距
经济学认为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会产生向心力,带来更多资源,产生更高效益,这就是集聚效应或聚集经济。集聚能够给其中的产业和产业带来收益,在数字创意产业中也呈现这种发展趋势。
京津冀企业发出《京津冀数字文化产业倡议》,倡议三地资源共享、文化共兴。通过为京津冀的企业搭建起展示、交流合作,为实现三地项目对接创造便利条件,促进三地数字创意产业跨区域、跨领域、跨业态融合合作。
长三角区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在数字经济领域有着诸多优势。上海以“文创+旅游”为主,江苏以“文创+金融”为主,浙江以“文创+高端制造”为主。在研发资源方面,长三角聚集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设计类院校,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将长三角的科研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创意产业基地综合发展规划》提出要把龙岗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首个数字创意产业基地的城区。深圳龙岗区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链向高端环节转换,着力打造富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精尖”数字创意产业体系。
反观其他地区,数字创意产业规模不大,也难以形成上下游配合的产业链条,无法享受到集聚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虽然各地都在发展数字创意产业,但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其他地区不仅在整体经济实力上存在不小差异,而且在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新兴产业领域,更因为集聚水平和增长速度的不同,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
(二)地方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潜力与挑战
各地发展数字产业,在规划和实施中可以发挥两方面的作用。首先,地理上的集聚发展。在集群发展过程中,地方及经济组织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政府通过规划产业定位、引导创新生态、协同经济行为,促进经济组织间的知识传导模仿以及信息等资源流动共享,形成竞合发展的互惠共生,规避恶性竞争的互害共生,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创新发展。其次,集合不同城市的优势与特色,提升区域产业多元化。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区域协同创新。
与此同时,各地发展数字创意产业也存在诸多挑战。
第一,创意产业地区分布与发展不平衡,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内陆、西部地区仍需全面提升当地数字创意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行业内部的企业实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具有优秀成长性和技术优势的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实力偏弱,独立的抗风险能力和商业投资价值欠佳。龙头企业发展不充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第三,园区内外企业缺乏有效联动。园区(集聚区)之间各自为政甚至恶性竞争问题突出。从局部来看,部分园区(集聚区)产业定位不明、市场动力不足、内部协同不够,没有形成成熟的创新生态系统,无法实现集群效应。
四、地方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建议
从总体观察,数字创意产业迫切需要建立总体发展规划,确定未来发展的政策導向,完善和优化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构成与完善数字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建设一批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创意产业园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数字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体制,推动数字创意企业的快速生长,发挥集聚效应,培育创意市场,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生态系统。①
在全国都在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同时,从某一区域或省市角度看,在产业竞争中应从多方面入手。具体建议包括:
第一,数字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各地决策层的前瞻判断和政策引导。各地有必要根据自身优势确定发展定位和重点,促进合作,寻求差异化竞争。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互惠共生的基础;不同行政区域利用协同一致的政策供给与资源倾斜,形成互惠共生的保障。
第二,各地需拓宽产业发展领域,跨行业渗透与融合。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相向而行和融会贯通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充满活力和渗透力。
第三,发展数字创意产业要完善体系建设,加强力量整合。在具体贯彻发展规划上,要在培育新兴业态和引导传统产业升级上下功夫,在提高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完善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在引导梯次发展和区域协同上下功夫,在加强版权保护和制定规范标准上下功夫。②政府部门内部要加强整合,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同时也要充分整合体制内外的资源,发挥联盟、学会、专业机构和龙头企业的作用,共同推进。③
第四,重点关注内容与人才。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认为,新经济中能否为传统产品赋予新思路以及利用创意开发产品决定着成败,即“是否有创意决定了新经济时代能否创造财富”。④数字创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创意的核心在于优质内容与高质量人才。在旺盛的市场需求面前,我国数字创意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缺乏优质内容与高质量人才作为支撑。未来,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在优质内容挖掘、高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还需不断进步。⑤数字化背景下的数字创意产业己呈现出一种跨行业渗透融合、开放包容协作、全产业链协同、线上线下互动、相互赋能、互相成就、多元共生共享的生态化态势,@日益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满足消费需求、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支撑。各地应因地制宜,抓住机遇,逐渐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体系,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产业化发展,最终形成一批数字创意产业的领头羊企业,更好地推动数字创意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注释:
①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机遇与挑战[J].科技中国,2017(04):2937.
②数字创意产业:国家战略高度下的发展路径[N].中国企业报,2017- 02- 14.
③杨呖,罗喜良,周明拓,雾计算,智能服务将触手可及[N].人民日报,2018- 4 -23(第22版).
④唐·泰普斯科特,数据时代的经济学:对网络智能时代机遇和风险的再思考[M].毕崇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20.
⑤周圆.数字创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内容与人才是关注重点[J].新思界,2019.
⑥韩若冰.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化发展及其向度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02):49-59.
作者简介:张斯然(1998-),女,河北石家庄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