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2020-10-20刘亚静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衔接小学幼儿园

刘亚静

摘 要: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成长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是他们人生中的重要转折。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不是单方面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单方面就能做好的,幼儿园、家长、小学和幼儿自身都应该做好准备,才能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 衔接 问题 对策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点,但是幼小衔接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本文从幼小衔接的内涵、幼小衔接的几大问题入手,从家长、幼儿园、小学、幼儿本身四个方面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幼小衔接的展望,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构建相互靠拢的平台。

一、幼小衔接教育中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

所谓“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平稳连接,主要在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中进行。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成长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是他们人生中的重要转折,因此在这个阶段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一)幼儿自身的问题

进入小学的孩子容易产生一些不适应的现象,如:有的孩子总是丢三落四,不是把鉛笔盒丢在家里,就是忘了带课本,老师上课讲了什么也说不出来,对上学兴趣不大;有的孩子特别胆小、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对老师说,上课时憋尿宁愿尿裤子也不举手示意;有的孩子不认真听讲,不做作业,甚至连基本的课堂常规也不懂,上课时随便说话,老师今天讲,孩子明天又忘;有的孩子忘带书本和学习用具,还抱怨爸爸、妈妈昨天晚上没给他装进书包;有些孩子特别自私,自己的东西不让别人碰,不知道谦让,更不懂得关心别人;还有一些孩子则不敢跟别人说话、交流,有的甚至不会和同学交往。孩子们如此多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尽快找出解决办法。

(二)家长的问题

很多家长对孩子由不太重视到过度重视,比如刚开学时,有些家长发现孩子打蔫不爱说话,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很“烦躁”,有的家长甚至怕孩子在学校里受委屈,躲在学校门口、教室门口,偷偷地看孩子,唯恐孩子受委屈,这就是家长的问题。对孩子重视是对的,但是家长应该相信孩子会慢慢适应,更要相信老师是会妥善处理的。

(三)幼儿园的问题

有的幼儿园并不重视幼小衔接问题,突出的表现就是幼儿园大班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升入小学的内容,导致孩子们没有升入一年级的意识,没有长大的意识,因此家长也没有更多的重视。

有的幼儿园将小学的内容提前教授给幼儿,形成幼儿教育的“小学化”。这样就会使幼儿在进入小学后产生这样一些心理:入学感觉学习很简单,很轻松,自以为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已经学会了,从而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问题,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产生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同时,由于有的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要求不甚了解,与小学教师的教法有出入。所教的内容有时不够规范,致使儿童刚入学就面临纠正错误的问题,阻碍了儿童的学习。

(四)小学的问题

据了解,现在幼儿园尤其是大班最后一个学期,都积极地开展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主动向小学靠拢,在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尽量接近小学。但小学却很少考虑刚入学儿童的特点,没有主动与幼儿园对接造成衔接上的一边倒。同时,很多一年级的老师都是刚刚送走上一届毕业生后返回来的,他们的观念一时很难转变过来,他们在主观意识中,还是在教上一届高年级的学生,很难关注到孩子们在新环境中的心理状况,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这些新入学的儿童。调查发现,教师对那些比较活泼、比较外向的同学关注较多,一些班级的重要事情也都交给他们去做,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平时不爱讲话、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同学,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则较少。这些同学只能随波逐流,学习成绩可能一时难以提高,心理也会出现问题,缺乏自信心,遇到一些事情容易走极端。

二、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是单方面因素就能解决的,需要调动各方面因素,共同做好此项工作。

(一)幼儿本身应做好以下准备:

1.生理准备

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自己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良好文明的进餐、睡眠、排泄、盥洗等卫生习惯;能自己整理自己的仪表,注意保持仪表的干净、整洁;会动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如:书包、铅笔盒、书本等文具);了解身体主要器官及自身生长的需要,掌握自我保健的有关常识和简单方法,能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2.心理准备

对即将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幼儿来说,这是他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因此,幼儿入学前要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二)家长应做好以下准备:

1.心理准备

首先,家长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孩子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已经懂得一些事理了,不能再以对待幼儿的方式对待他(她),必须要赏罚分明、有错必纠。同时,自己也要做好付出辛苦的准备,不能认为将孩子送进学校老师就全管了,教育就是老师的事了。另外,家长也必须引导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小学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全新的环境,家长要让孩子在心理上放松,让孩子觉得上小学是很光荣、很开心的事。让孩子对小学生活进行合理和美好的想象,使他们对小学充满信心和向往。同时要多让孩子接触身边的小学生,了解小学上课、作业、考试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等情况。

2.学习用品准备

学习用品要选择那些用起来安全、简单、造型简洁的,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的文具由于会吸引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反而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

3.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培养纪律意识、积极锻炼的意识、培养交往交流的能力。

4.学前知识储备

家长要针对孩子不同的特点,做好学前知识储备。要做到科学合理衔接而不是拔苗助长,如对责任心、接受能力强的孩子就不需要学会拼音,不然他们可能在学校学拼音时反而由于已经懂了而失去兴趣。而对于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可以适当地让他先感知一点拼音,对他的学习积极性会有所提高。在入学前,可让孩子多看看课外书,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也可以多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或带孩子出去旅游,开阔视野,接触社会。

(三)幼儿园应做好以下准备:

1.首先要抓好常规训练,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大班的幼儿更接近入学年龄,入学前的准备教育就要更具体一些。

第一,要培养大班儿童的组织性、纪律性,教育他们热爱自己生活的集体,可以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或小组性活动竞赛或集体布置活动室等等,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

第二,训练幼儿具有“坐、立、走、说、写、看”的正确姿势,让他们每天坚持看电视中的一段儿童节目,并講述其主要内容及情节,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记忆能力。

第三,在大班的各种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因为有的儿童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长,有的儿童则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儿童进入小学后成绩相差悬殊。因此,在大班下学期要调整作息时间,尽量和小学保持一致,为幼儿下一个人生阶段的到来奠定基础。

2.培养幼儿自理、自立和人际交往能力。

为了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后独立生活的准备,幼儿园要逐步培养幼儿独立收拾和整理自己的用具、玩具、衣物等的能力。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可以让他们自己选择和安排游戏、玩具和伙伴,学会考虑和决定自己“玩什么”、“做什么”。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和决定一些事情,使幼儿学会表达意见,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当然,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持久地进行。实践证明,那种事事处处都代替孩子去做的家长们,虽然重视知识的学习,但是他们的孩子进入小学一般是不能适应小学生活的。因此,在入学前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很重要的,这可使幼儿入学后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减少突然进入陌生环境中所产生的交住困难。

3.培养幼儿对未知世界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究外界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孩子如果对周围世界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自然会专注地去想、去听、去问、去探索。培养幼儿的这种精神不是短期之功,必须从幼儿一入园时就开始做起。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引导幼儿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把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引导,使幼儿的有意注意、兴趣、爱好、求知欲变得稳定持久,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如:(1)利用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引导他们看色彩鲜艳的画册、图片,进行“听读游戏识字”,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或游戏过程中听读、跟读、识记、朗读、背诵,从而认识常用汉字,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这就是“前阅读”;(2)幼儿教育中没有“写字”一课,但幼儿教育中的绘画、手工等发展了幼儿手指握笔肌肉的灵活性,使孩子握笔轻松,运笔线条均匀,为幼儿入学后书写打下坚实基础,这便是“前书写”;(3)孩子们在幼儿园经常开展的“穿珠”、“取物”、“开火车”等多种游戏活动训练了点数,也就是“前运算”。

对于大班或学前班的幼儿还可以有组织地带他们参观小学校,看小学生上课、活动等等,把幼儿想的、听的变为直观感受。激发幼儿向往自己快快长大,带上红领巾,早日成为小学生的愿望。

(四)小学应做好以下准备:

对小学来说,则不能停留在等待、要求幼儿来上学的状态中,要主动向幼儿园靠拢,引导孩子走好这段“上坡路”。

1.注重良好意识的培养

(1)注重纪律意识的培养。在教育中做到讲练结合,以做为主,并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有效地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让孩子形成新的、良好的纪律观念,以便有效地适应小学生活。

(2)注重学习意识的培养。对于幼儿园的儿童来说,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进入小学以后,面临的就是正规的、系统的学习。如:在汉字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能读会听,能组词。这样,学生就会在老师教学过程中用心学。明确了学习目的之后,学生就能在学习中端正态度。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凡是学校要求学的都必须认真学,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要学,自己不感兴趣的也要学。

(3)注重集体意识的培养。在幼儿的世界里是只有“自我”而没有他人的。尽管他们身边有玩伴,但他们可以不管,尽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但只是撒娇和保护的需要。进入小学以后,情况就完全变了,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从“小朋友”到“小学生”,鼓励他们学会自我要求,进而具有初步的集体意识。

2.树立自信心,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我曾经遇过这样一个情景:放学了,孩子高兴地从教室里走出来扑向正领他回家的爸爸,并兴奋地指着额头对爸爸说:“爸爸,我今天得了一朵笑脸花。”爸爸一本正经对他说:“难看死了,贴这个干什么,赶快撕下来。”这位爸爸,不懂得对孩子表扬和鼓励的道理。殊不知,鼓励能让孩子增加自信心,而自信心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学生自理、自立的尝试。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充满自信,有的学生却有自卑感,但未来是充满着机遇和发展的世界,也是机遇和发展稍纵即逝的社会,只有充分自信的人,才能相信自己、把握自己,才能抓住机遇,使自己的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是单方面就能做好的,幼儿园、家长、小学都应该做好衔接准备,要调动多方面因素,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衔接小学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