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文本解读中设计留白
2020-10-20华玉亚
华玉亚
“读”占鳌头,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语文的重要途径。解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关键,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技能则是其中重中之重。基于学生阅读理解技能的发展需要,多引导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体味到“言语本身存在的价值追求”,知晓语文的“言”和“意”,生成言意合一,在文以载道中接受熏陶和感染。教师做为学生学习的指路人,多给学生指明方向,懂得让学生在蹦蹦跳跳走向远方的过程中,获得欣赏靓丽风景的机会,这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应有内涵意义。
一、学案预设导思——激发阅读好奇
学案预设导思话题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常态,是贯彻落实先学后教的有效之举。借助学案预设抛设相关话题,不仅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还利于学生在学习思考中发现困惑,为查漏补缺做好准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导读案的方式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好奇,还利于学生在探究解读中深化感思认知。
教师以学案导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能唤醒他们的阅读好奇与激情,如,在《最后一次讲演》阅读引导中,不妨运用此法。教师可从文本中最后一次入手,从演讲的时代背景、作者态度、表达主旨等方面设置相应的导思话题,请学生深入思考:闻一多先生明知自己做演讲定会凶多吉小,会被暗杀,为何还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闻一多先生的演讲让我们读到了什么?如果时空能穿越,你就在闻先生的演讲现场,聆听了闻先生的演讲,会有怎样的感慨呢?
这一系列的预设话题,一方面,需要学生在认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多找出自己的困惑,多发现更多的有价值信息;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带着足够的探究好奇,全身心融入了此篇文本中,琢磨演讲的重要旨意。学案预设导思话题能使得学生不再拘泥于教师和教参的解读,而是更多注重从自我阅读发现中收集有关信息,产生多元化顿悟之感。教师多从学生的整体理解感知需要出发,多给他们足够的自我感思体验和深入思考机会,定会利于其在真正融入语篇中产生丰富的探究方法,获得足够的思考素材。
二、对话作者揣摩——顿悟写作初衷
作者作为课文的创造者,最有发言权,也是学生需要对话不可缺少的对象。学生多对话作者,多从语篇中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能帮助学生在主动融入相关语境中获得丰富构思。学生带着阅读探究的好奇主动融入语篇,多与作者深入对话,以虚心请教的态度主动关注语篇,定会有不一样的精彩发现。
学生对话作者的过程,其实更是一种原汁原味欣赏语篇的开始。如,在《背影》教学中,可通过此法解读文本。教师不妨针对语篇提出的“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要爬上那边月台……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引导学生对话作者,鼓励他们从“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中体味作者当时的心境。很多同学在解读的时候,都能够从“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中说出一二。教师此时则应该鼓励学生在对话作者的时候不妨预设这样的话题:朱自清先生的眼淚为何会很快就流了下来?倘若这样的镜头正好被记者拍摄了下来,请问朱先生在到了北京后又会有怎样的感慨?很显然,这样的导思话题就是从作者写作意图和初衷出发,对作者内心深处的浓浓父子情深予以挖掘,告诉我们男儿的伤心事和伤心时其实是其内心情感的宣泄,可谓是“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最好诠释。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话语篇的时候,多从作者的心灵历程发展角度出发,多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感思和深入体验的机会,鼓励他们在主动融入作者的心境中深入品味其中内涵。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体验,多建议他们结合各自感思主动与作者对话,在由此及彼地探究中找到解惑的切入点和发散点。
三、任务话题探讨——集思广益取长
任务型原则运用于阅读理解,就是要求学生在主动构思品味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思考依附,产生一定的辐射效应。任务话题探讨能给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机会,使得学生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中产生灵感。任务话题探讨的过程,也是学生在集思广益中不断丰富自身思维灵感的过程,能给学生更多深度体验机会。
任务话题探讨利于学生在聚焦问题中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新鲜故事,如,在《春》的教学中,不妨运用任务话题探讨引导学生交流。教师可建议学生从“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中体味其中作者盼望春天的情感。教师可建议学生围绕“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里带着甜味儿;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散在草丛里……”思考:你如果就是作者笔下的一朵花儿,生活在这样的情景中会有怎样的感思,作者通过哪些表现手法来展现春意盎然的景色,如果你见到初春的景色,会怎样描述。很多同学在这样的话题引导下,能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探究纷纷发表自己的高见,从“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角度深入构思。教师可结合文本表达内容,从作者的表达意图出发,设置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和层次性的思考话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可建议学生运用同伴交流、小组对话和组间合作的方式予以探讨,帮助他们在深入切磋中强化识记运用。
四、尾处追问反思——忘我顿悟升华
教师不妨多在学生阅读结尾处予以追问,鼓励他们从中体味余音袅袅的意义。越是在阅读结尾处追问留白,越能给学生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意境与顿悟之感。
教师可结合文本解读内容有针对性地予以追问反思,如,在《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引导中,可运用此法。教师不妨针对“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建议学生思考:你从大自然的语言中有哪些发现,通过物候学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很多同学从大自然的语言中主动解读其中表现的科研价值,特别是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师以这样的方式予以追问,一方面,能给学生主动研读反思的机会,利于其从中获得深层次感知体验,形成深刻印象;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中收集丰富素材,利于自己主动融入语境。教师多以追问留白的方式予以引导,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触体验。教师可针对学生的感知,多在他们洋洋得意或者欲言又止的时候予以追问留白,为他们思考表达指明路径。
总而言之,文本解读的核心是从文字中发现智慧,从阅读中产生共鸣。但无论怎样的解读,都需要学生入心思考和深入揣摩,多从聚焦写作本意和理解感悟的角度仔细体味其中的内涵意境,定会给学生带来醍醐灌顶之感。学生要想获得这样的感觉,无疑需要在披文入理的解读思考中与文字交朋友,与作者对话。教师则是需要预设足够有意义、有深度的思考话题,给学生深度解读“牵线搭桥”。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堰桥初级中学(21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