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集体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2020-10-20张蕾
张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近年来江苏省不断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我们也越来越明晰幼儿的一日生活、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等都应该渗透游戏理念、游戏精神。集体教学活动作为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需要我们重新来审视集体教学活动。
一、“抽丝剥茧”,寻找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假游戏
1.无发展的游戏
游戏精神,通过字面进行理解,教师们最简单、直接的理解就是活动中多设置些游戏环节,让孩子多玩。如在一次大班的体育活动“好玩的报纸”中,教师围绕报纸设计了扔纸球、踩报纸过河、赶纸球进洞等多个游戏,但该集体教学活动对于体育活动的核心价值定位不清,集体教学活动应有的层次性和目的性无从体现,虽然幼儿参与度高,但把单个游戏进行组合的过程对大班幼儿来说无挑战,无有效目标,更无发展可言。可见,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并不是特指游戏环节多一点。
2.无意义的操作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为此,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教师们会尽可能地提供给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在大班数学活动“6的分合中,教师特意设计了一个“弹雪花片计数”的操作活动,让幼儿通过用力拉弹弹盒底部的橡皮筋,将盒内的雪花片弹出盒子,观察盒内外的雪花片记录在分合式的纸上。实际操作时,由于材料的局限性、幼儿的操作方法等因素致使该环节无法完成预设的5组分合,直接影响活动目标的达成。
3.无效果的体验
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亲自体验也是体现游戏精神的一种形式,但由于教师们对游戏精神理解不透彻,往往在内容的选择和形式的适宜性上无法很好地做出判断,导致幼儿的体验活动流于形式。在中班社会活动“假如没有眼睛”中,教师给每位幼儿提供了眼罩,以“蒙眼走一走”“蒙眼猜一猜”等环节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感知没有眼睛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达到引发幼儿爱护眼睛的目的。但由于教师设计的体验环节过多,反而引发幼儿蒙眼碰撞同伴的兴奋,严重影响了活动目标的落实。
这些貌似游戏密度高、操作环节多、体验范围广的集体活动事实上都是脱离游戏精神的假游戏化。那么如何让集体教学活动真正体现游戏精神?面对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二、“去伪存真”,直面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真游戏
通过实践,我们知道集体教学活动有两个参与对象:教师和幼儿。想要有效提升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就必须从教师和幼儿两个方面入手。
(一)基于教师的专业提升,理解游戏精神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对游戏精神的理解和内化是有效组织集体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而通过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是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游戏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游戏精神,才能基于专业的视角审视集体教学活动。
1.定向学习,让理解向纵深发展
我们以“如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凸显游戏精神”为研究重点,发动全园教师收集相关文章,形成理论资源库,同时将教师收集来的文章进行分类和筛选,看看哪些适合自学,哪些适合集体学习,形成收集——分类——研习的定向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让教师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另一方面加强了教师学习的目的性,凸显了学习的有效性。以教师集体学习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倪敏老师的文章《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再谈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为例,倪老师在文章中从理论阐述到集体教学实例,所举的例子是教师日常集体活动组织中常会遇到的情况,更能让教师产生共鸣。学习后,教师在进行课程审议时,会主动带着思考去设计集体教学活动:这样的活动适合幼儿吗?怎样的活动组织形式更适宜?哪些环节可以优化让幼儿有更多自由自主的空间?
2.实时发布,让理解向行动转换
在不断学习与交流中,教师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游戏精神,在与教师们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教师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或策略,为了让这些方法及时推广,教师的“业务群”应运而生。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们可以把自己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为及时进行交流,也能把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或疑惑提出来,大家一起商讨解决。实时发布式的分享与交流,为平行班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提供了借鉴,这种缩小空间、拉近距离且及时有效的教研方式为有效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提供了保障。
3.智慧冲浪,让理解向内涵提升
理解游戏精神内涵是一个不断学习、思考、完善的过程。教研除了依靠个人的自我学习,更需要团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来提高。因此,我园会定期开展“智慧冲浪式”的教研。所谓“智慧冲浪式”教研是指一群人(或小组)就特定的内容进行思考和交流。这种交流是集体思想的碰撞,更突出的是集体的力量。在讨论中,每组教师不光要熟悉游戏精神的内涵,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更要灵活运用体现游戏精神的策略和方法。这样的教研让教师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明晰如何很好地把理论转化到实践,通过交流环节,让教研更具实效。
(二)站在幼儿发展的角度,践行游戏精神
集体教学活动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幼儿。用游戏精神审视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学习特点和已有经验,关注活动是否以幼儿为本?是否尊重幼儿的天性?是否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是否能真正促进幼儿的能力发展?我们尝试用学习故事的评价体系,通过观察、解读、支持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用游戏精神贯穿整个集体教学活动。
1.观察幼儿,使兴趣成为活动的生发点
教师根据本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及时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状态和需要,是有效组织集体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只有认真观察、了解幼儿,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生成的集体教学活动才能吸引幼儿自觉自愿的参与,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发展水平。如大班科学活动“沉浮探索”就源于日常的班级玩具消毒,幼儿围着浸泡玩具的水盆,好奇地观察着积木、积塑、磁铁的沉浮,激烈地争论着自己的看法。基于幼儿兴趣教师及时开展了科学探索活动。教师以猜测(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哪些东西会沉下去时,并进行猜测结果记录)——试验(幼儿根据猜测,自主试验并记录结果)——分享、交流(发现猜测结果与试验结果不一致)——再试验(进一步试验,丰富经验)为活动步骤贯穿整个探索活动,幼儿可以随意猜测,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操作试验,并在产生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再次试验,获得相关的经验。这种由幼儿兴趣而生发的集体教学活动,不仅是适宜的,也能更好地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解读幼儿,使辨识成为活动的持续点
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以专业视角解读幼儿在活动中行为背后的真实需要。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应能发现幼儿现在的发展水平,以及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整体发展,并将幼儿发展进程中的点与其他联系,产生积极的意义。同时,解读幼儿面对新知识、技能时出现的态度、倾向,比如是否有兴趣?面对失败时,是继续还是放弃?是否能从经验中学习?教师只有擅于解读,才能读出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核心品质,持续激发幼儿学习的力量。
3.支持幼儿,使互动成为活动的推进点
为保证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支持,以提高幼儿探索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大班科学活动“沉浮探索”中,教师分析幼儿学习行为、采集到有效信息后,发现幼儿的兴趣還远远不满足于一个探索活动,于是及时给予幼儿回应,通过有效互动,生成了多个集体活动,如提供多种材料,蛋、坚果、纸、水果等,满足幼儿进一步探索沉浮的需求;师幼共同设计新的记录纸,探索发现物体沉浮程度的不同;物体的沉浮可以依靠外力和外部条件改变,尝试让沉入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下去等。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不断互动中,轻松愉悦地探索创造。
在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中,我们应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以“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来引领,把握幼儿的心理与年龄特点,认真钻研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实施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