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课程那些事儿
2020-10-20杨蓉蓉
杨蓉蓉
现场再现
开学后第一次集体会议,园长提醒大家开展好本学期的班本课程,就听见讲台下传来一片唉声叹气。我十分惊讶,因为每学期实施班本课程在我园已成为惯例,教师们也累积了一定经验,什么原因造成现在这种负面现象呢?
问题
会后我与级部主任及部分教师进行一对一沟通,梳理出教师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
1.非教学任务繁琐,无法专心沉浸课程。随着各种任务不断落在一线教师的身上,大家每天疲于应付各种表格填写、调查统计、活动测试……感觉真正可以用在教育教学上的时间大大缩短,没有精力全身心投入。
2.师资力量下降,课程实施能力欠缺。任务重而收入低造成教师流失严重,后续增补的教师非专业居多,基础薄弱,全园整体师资力量下降,课程实施能力降低。
3.追求课程的创新,想法虽好难以突破。每学期教师们都想生成独有的班本课程,但如何让课程做得有深度、有广度、有效度,成为难以逾越的瓶颈。
策略
找到问题的关键点,我们决定采用“一减二学三点”的方式引领教师们开展园本教研。
一减。让每个班级都开展班本课程对于一部分教师来说确实有困难,但不能因为难就不做。经过商讨,我们决定采用班级结对的方式来开展班本课程。即人手不足、能力较弱的班级,与同年级组能力较强的班级结对,共同实施班本课程。
教研成效:对于能力较弱的教师来说,跟在骨干后面一步步学做课程,对课程来源、审议、实施、总结等流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累积课程实施经验。对于骨干教师来说,参与课程的人多了,课程资源更丰富、生动;面对的孩子多了,生成的兴趣点也更多。减轻压力的同时教师得到不同的收獲,取得双赢的效果。
二学。针对教师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如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过程中的课程应该是什么样态的?应该树立怎样的课程观、儿童观?我们组织教师多次学习江苏省《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第二步支架:改造我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帮助教师厘清新形势下的课程动态;学习各类有关幼儿园课程的专业图书,如《红红火火中国龙》《甘蔗有多高?》等,帮助教师了解课程种类的丰富性,及时了解各园的精品课程等。
教研成效:夯实理论基础是有效实施课程的最佳保障。对一线教师来说,通俗易懂的内容能给她们带来最大的帮助。所以学习过程中,对高深的理论、先进的理念,我们都借助身边的案例进行剖析,力求在深入浅出中帮助教师内化吸收。
三点。好的课程契机往往隐藏在偶发事件中,当教师的敏感度还不够时,业务园长需要抓住契机指点教师,帮助她们拓宽课程的广度。如在年级组准备联合游戏的审议中,提醒教师发现游戏课程实施的素材;在发现幼儿利用反弹力玩“让乒乓球进桶”的游戏时,提醒教师可以扩展成STEM课程持续探究;在同题异构的教学切磋中,引导教师发现一个主题课程的产生其实不那么难……随机的点拨和引领,让教师发现原来“一日生活皆课程”不是空话,丰富的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关注儿童就会有发现,就会有课程。
不少教师遇到过课程实施一段时间后无法深入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业务园长帮她们把脉,对症下药,挖掘课程的深度。如一位年轻老师实施“阅读环境”课程时,只关注环境创设本身,忽略过程中孩子的真实发现。我对她提出反问:“课程的主体是谁?”“围绕孩子的兴趣点可以开展什么活动?”“这些活动是不是课程?”她的思路一下子打开,最终实施的课程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教研成效:当教师思维固定举步不前,想法粗浅做法欠妥时,业务园长作为专业的领航人,就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给她们及时指点,帮助她们寻找课程资源,把准课程脉络,力争高质量实施课程,在实践中助其专业成长。
反思
每当看到教师们得到提示后恍然大悟的表情,困惑得到解决后笑容满面的神情,在全市课程展示交流中侃侃而谈、自信满满的风采,我越来越感受到:教师们需要的园本教研,是能够帮助她们在不断发现问题、反思原因、实践调整后再发现问题、反思原因、实践调整,从而实现螺旋式循环上升发展,最终获得儿童观、课程观和专业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