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幼儿园师幼互动伦理规则的重建路径

2020-10-20洪秋芸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师幼伦理

洪秋芸

近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幼儿园教育质量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越来越重视。新加坡政府陆续颁布了多个有关完善学前教育体系的法案。在不断推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2017年,新加坡幼儿教师协会重新修订并颁布了《幼儿教师专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道德规范》),进一步重申了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保障优质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一、《道德规范》的核心价值观、内容与指导意义

(一)《道德规范》的核心价值观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道德规范》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新加坡国家建设和多元种族社会和谐的基础上而确立的。新加坡政府认为:幼儿教师应重视每一位儿童早期发展的独特性和价值,运用科学的儿童发展知识,并尊重儿童个人发展的进度和特点以及珍视儿童天性与内在需求;用心呵护儿童,给予所有儿童最好的学习开端和快乐的童年;加强儿童与社区、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结,并对儿童及其家庭与文化给予尊重;在面临挑战时,应以强有力的支持系统培养应变能力;重视所有家庭以及学前社群中每个人的尊严、重要性和价值;对待任何年龄、社会经济地位、能力、性别、种族、言语和宗教的人士,都要以诚意、信任及尊重,并建立积极良好的关系,促进多种族社会的和谐。该协会也呼吁幼儿教师,若在实践工作中发现某个重要的价值观不合时宜时,有义务和责任向有关的个人或团体请示,并寻求最适当并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方式进行解决。

(二)《道德规范》的内容之教师对儿童的责任与义务

道德规范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普遍规律的反映和概括。它主要以人为本,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分别从对儿童、家庭、公众、同事和雇主这五个群体的角度出发,要求幼儿教师履行相关的责任、义务以及行为准则。在幼儿园里,师幼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幼儿。在《道德规范》中重申了教师在与幼儿互动时应确保所有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与智力安全,若有合理理由怀疑儿童遭受虐待,教师应有义务向有关当局举报,具体有关教师对儿童的责任与义务的内容有:

1.教师应重视和尊重在多元化的家庭、文化、社区与社会里的每一个儿童。

2.教师应认识每个儿童都是独特个体,他们有权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和思想。

3.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以支持所有儿童在一个包容性的学前教育环境里进行游戏与学习。

4.教师应尊重个体差异,无论他们能力如何,都应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与自尊心,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

5.教师应确保所有儿童的心理、智能和生理都获得健康与安全的发展,如果有迹象显示儿童遭受虐待,教师有责任向有关当局举报。

6.教师应为每一位儿童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让他们投身在能够促进其智能与社交技能发展的优质课程中。

7.教师应将所习得的学前教育知识应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并使所有参与的儿童都获得最佳的发展。

由上述内容可见,《道德规范》中教师对儿童的责任和义务是站在以儿童为本的高度,站在促进幼儿获得最佳发展的角度而提出的。同时,也重申了教师应重视对所有幼儿的尊重、责任、公正、关爱、给予幸福感等专业伦理规则,并最大程度地理解和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三)《道德规范》对提升幼儿园的师幼互动质量的意义

在幼儿园教育场域中,师幼互动不仅是幼儿园所有人际互动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被国内外许多研究证实是评价教育质量最有力的质量指标之一。教育是人伦的活动。师幼互动的过程也是人伦性展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须对《道德规范》中有关对儿童的责任和义务的具体内容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行业的集体准则的《道德规范》,不仅对幼儿教师在教育情景中的师幼互动伦理规则的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推进教师在与幼儿互动时对专业伦理规则内容的不断内化过程,更是确保教师与幼儿进行高质量互动,从而让幼儿在身心各方面都获得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然而,近年来幼儿园教师对年幼儿童的各种失范行为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公众对学前保教质量的关注,以及对教师伦理规则失守缘由的探讨。

二、幼儿园中师幼日常互动的问题呈现

(一)有心无力:繁重的日常性事务和案头工作削弱师幼之间情感交流

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日常性事务和案头工作的性质。学龄前儿童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生活事务都要教师从旁协助,年龄越小更是如此。此外,教师还要负责幼儿游戏、学习以及参加各种教学研讨、工作总结汇报等工作,这种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氛围致使教师的精气神匮乏。因此,在实践中类似这样的情景屡见不鲜:即教师假装与幼儿玩“没有声音”的游戏,好为自己争取片刻喘息时间;或者一把抱起哭闹的幼儿把他暂时隔离在“静思椅”上,又或者机械且快速地帮幼儿冲澡、更衣,对幼儿各种诉求置若罔闻等。但这些师幼互动行为与《道德规范》中要求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帮助幼儿展现其个性以及有权表达自己意愿等指导原则是相悖的。然而,这种缺乏情感交流、忽视幼儿主体性的师幼互动方式,有时也并不全是教师本身专业素养有问题,而是超负荷的工作量以及面对各种教学压力而导致。诚如有位教师所言:“我也不想这样的!”

(二)有来无往:不对称性的互动方式阻碍幼儿经验生长

师幼互动是一日生活中,发生在教师与幼儿之间具有促进性和抑制性的相互作用或影响。可见,师幼互动不仅是一种对称性的交互形式,即教师和幼儿都是互動的主体,两者针对真实情景中的某种具体事件进行你来我往、循环式的持续交互,是一种平等对话、赞许的交互氛围,也是教师促进幼儿经验生长的过程。然而,在实践中,幼儿却经常处于被支配、被引导的地位,互动行为本身只不过是教师要完成某个教学任务或达到自身目的的一种过程。如教师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要求幼儿静坐静听,即便是游戏分享环节,教师也只是挑选几位语言表达能力强,能正确回答教师提问的幼儿,而不是让每一位幼儿都有表达自己在游戏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机会。因此,幼儿对新事物的爱问好学的兴趣就经常在教师有意无意中按下“安静听我说”的互动按钮而中断。这种有来无往的线性互动方式,不仅导致了幼儿的身心经常游离在活动外,逐渐失去了与客观世界进行对话的兴趣,也无法体现出《道德规范》中教师应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有效运用专业知识,来帮助幼儿建立对学习的自信心的责任和义务。

(三)有训无育:规则性主导的互动内容抑制幼儿天性的展现

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有维护班级秩序和保障幼儿身心安全的责任。但如果班级规则设置是为了管理的效率性和划一性的话,就容易出现原本充满灵气的幼儿被要求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的情景,那么伴随着各种规则性指导语也就会随处可见。如饭桌上“不挑食,吃饭不讲话”;课堂里“上课小手摆摆好,眼看老师”;游戏中“不要抢玩具,坐下来好好玩”等。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师幼互动伦理规则违背了《道德规范》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珍视幼儿天性、尊重幼儿自身文化以及维护幼儿自尊”理念。因为这种有训无育的规则性指导语,不仅对帮助幼儿反思自己不当的行为和提升自我行为调控的能力毫无助益,还抑制了幼儿天性与本能展现,逐渐成为被驯服的主体。

三、重建师幼互动伦理规则的路径探寻

(一)营造对教师人文关怀的园所文化

高质量的幼儿园保教工作有赖于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精神面貌、身心健康、职业期望、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教师在工作中的态度和表现。宽松有爱的人文关怀环境不仅是对教师人格的尊重和工作的支持,也有助于对教师在与幼儿进行互动时的专业伦理规范意识的提升。因此,幼儿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合理分配教师的工作量,班级中的师幼比例和教学伙伴要搭配科学,营造同事间互助包容的工作氛围。2.在活动室里放置适合教师身高的沙发座椅,缓解教师尤其是年长的教师由于长时间与幼儿在地面上游戏而导致的身体劳累。3.设置教师专用茶水间,允许教师在某个时段与自己独处片刻。4.合理的物质待遇,比如定期调整薪酬、举办教师生日会、家庭日、心理咨询活动等。5.案头工作,求质不求量,重点放在帮助教师整理教学思路,经验反思总结等方面。6.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路径,如带薪离校进行短期与提升师幼互动质量的相关培训、成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等,这些人文关怀的园所文化创设和专业引领,不仅有助于教师提升自己的职业定位,更让教师拥有“累并快乐着”的职业幸福感,自然就会享受与幼儿为伍的幼师生活。

(二)帮助教师内化师幼互动中尊重与支持的伦理规则

儿童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有价值的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尊重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和自我概念的形成都具有积极作用。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师幼互动是保教活动中最重要的人际互动。《道德规范》不断重申了教师应尊重幼儿的爱探索、好游戏的天性;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等专业伦理规则。这不仅意味着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做“正确的事”,更要认识到尊重与支持是开启高质量的师幼互动的前提条件。

因此,园所可以通过举办有关师幼互动中道德规范伦理规则建设的教育讲座、工作坊、反思营等活动,来引领教师学习与掌握《道德规范》中的各项指导原则,并运用教育情景中的真实案例,帮助教师了解与掌握在师幼互动中对儿童尊重行为的具体策略。如与幼儿互动时,教师要做到身心到场,保持心境平和,专注观察幼儿当下的言行,并思考与儿童保持联结的方式,让幼儿感到舒适和被关注。以支持幼儿学习兴趣和需要为先,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各种合理需求。同时,引领教师将《道德规范》的指导精神在实践中落地,帮助教师发展进行有力的师幼互动的实践性知识,并在反思与总结中体悟践行师幼互动伦理规则对幼儿身心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意义。

(三)帮助教师掌握师幼互动策略,提升课堂互动质量

师幼互动可发生在幼儿一日生活任何一个环节中。《道德规范》中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要能让幼儿感受到爱与尊重,并能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来促进幼儿学习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此,园所可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分享经验,或组织读书会,研读有关提升师幼互动质量的书籍等,帮助教师掌握在不同情境中运用不同的互动策略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赋予他们的学习力量。如生活活动中“3C”策略,即身心联结(Connection)——与幼儿建立良好关系;自我照顾(Caregiving)——给予幼儿自我服务的机会,帮助幼儿学习独立,培养“我能行“的自主意识;内容(Con? tent)——通过开放性的提问拓展有关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又如游戏活动中“4P”策略,即身心到场(Present)——教师要心境平和,让幼儿感到舒适,有安全感;热情投入(Passion)——积极参与幼儿的游戏,跟随幼儿,成为他们的游戏伙伴,并运用镜像对话方式,描述他们正在进行的事情,对他们的言行进行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所做事感兴趣;引发同伴互动(Peer interaction)——通过语言等邀请方式,引发幼儿之间互动,发展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提升他们的游戏水平;激发玩心(Play)——根据游戏的发展,对幼儿的游戏的情节和内容进行延伸和丰富,让游戏更加有趣好玩,从而激发幼儿的玩心,让游戏持续地玩下去。再如语言活动中“3T”策略,即共情关注(Tune in)——当幼儿在翻阅故事时,觀察幼儿对什么画面或内容感兴趣,并以此作为话题的开启;充分交流(Talk more)——运用讲述、平行对话、语言拓展等方式,与幼儿进行充分交流;轮流说话(Take turn)——遵守轮流说话、耐心等待幼儿回应,并敏锐抓住幼儿肢体语言中所提供的线索,这会让师幼交流更加流畅而深入。可见,有效的师幼互动,不仅能确保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也是教师专业伦理与素养的体现。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启蒙者和点灯人。他们对专业伦理规则的理解和深化,对幼儿发展和自身的专业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道德规范》中的尊重、支持、公正、人道、责任、包容等价值观,不仅是教师在与幼儿互动时要去躬行实践的专业伦理规则,更是指引着教师用爱、尊重与信任去守护幼儿唯一童年的一种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师幼伦理
关注幼儿日常生活 开展师幼有效互动
幼儿园师幼互动现状调查研究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师幼互动那些事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