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文化特征的思考
2020-10-20毛曙阳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儿童和儿童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分析思考了儿童文化的概念,重点讨论了儿童文化的七个特征。儿童不同于成人,儿童具有特殊的能力,儿童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我们认为可从素质这个角度来理解儿童文化。人们应采用多种方式让儿童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这将有助于人们形成适宜的儿童观,有助于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儿童文化;价值;特征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0)07/08-0060-06
【作者简介】毛曙阳(1971-),男,南京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教教研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学博士。
一、什么是文化
人们对文化问题持续保持关注,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当前人们不仅面临着环境危机,同时也开始面临精神危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需要让人类文化保持具有生机和活力,这样才会有助于人们缓解精神层面的危机。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当前,我们更倾向于从素质这一角度来理解文化。英国的文化学大师马修·阿纳尔德提出:“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可以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念和习惯。”[1]这一观点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其一,这个解释让我们看到文化就是一种素质,个体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整个社会群体的素质水平的提升。其二,这个概念意味着个体持续地向自己所能看到和所能听到的美好事物学习,就能养成新的好习惯,就能让自身更完善,就能让文化保持活力。
笔者认为可从素质这个角度来更加积极和主动地理解文化。文化就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适应环境和让自身更美好而生发和展现出来的素质、能力和倾向,往往表现为一系列的努力姿态、行为倾向、细小过程和微妙变化等。人们会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让自己的素质不断提升,变得更加完整和完善,从而推动整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看待和理解文化,更加积极地看待我们自己,积极地向美好的事物学习,表现出更好的姿态,修炼完善自己,只求耕耘莫问收获,“走好脚下这一步”,努力让自身变得日益完善。随着大量个体的持续努力,群体的素质也会随之提升,也就是说,文化发展的进程,就是人们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二、什么是儿童文化
儿童是年龄处于0~18岁的、具有特殊能力和意义的人类群体。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文化概念进行了探索。张东娇认为:“儿童文化是在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在成人文化模式与社会化模式的引导下,为儿童所共认、共创、独有、独享的社会群体文化。”[2]杜晓利提出:“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儿童之间的相互认可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3]边霞认为:“儿童文化是儿童所特有和共有的思维方式、行动方式、价值观、世界观等。它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也是儿童精神成长的摇篮。”[4]钱雨提出,儿童文化指的是儿童这一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特征与共性,儿童文化是儿童这一群体特有的行为、观念、态度和思想方式的总和,是儿童群体特有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复杂的复合体,体现着儿童用自己的视角观察周围的世界的所见、所思、所感与所为。在儿童文化中,孕育着一种内在的、自发的生长的力量[5]。布约克沃尔德教授认为,儿童文化是一种生态整体性文化,儿童文化具有着一种与生俱来就有的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力量和创造性力量[6]。刘晓东认为,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总和。儿童文化是儿童内隐的精神生活和外显的文化生活的集合。儿童的精神生活或精神世界是主观形态的儿童文化,儿童外显的文化生活是儿童精神生活的客观化、实体化[7]。
基于已有研究,我们可把儿童文化理解为0~18岁的儿童群体为了生存、发展、适应环境和让儿童自身更加美好而生发和展现出来的素质、能力和倾向,往往表现为儿童一系列的努力姿态、行为倾向、细小过程和微妙变化等,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共有的和特有的文化,是儿童内隐精神和外在表现的总和,是儿童群体的言行、神态和思维方式的总和,是内在的、有活力的、蕴含多种美好可能、不断生长、有节律、具有唤醒作用和充满游戏精神的文化,是天真、快乐、质朴、变化、梦想、创造和追求真善美的文化,是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文化,是儿童与其密切合作者共同创造的文化。笔者认为,我们把儿童文化看作是素质,看作是能力和倾向,看作是一个向着美好不断进发的过程,看作是儿童与其密切合作者共同创造的过程,将有利于儿童们更加积极地看待自己日常的行为,不断地增添信心,从而能够更加充分地展现自身的能力。
三、儿童文化的特征
围绕儿童文化的特征,许多研究者都进行过深入探讨。边霞认为,儿童文化有着自己的逻辑,自己的规则,自己的一套特殊语码。整体感知和反应、诗性智慧、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8]。裘指挥认为儿童文化的特征是形象性、非功利性;过渡性;非正规性;多样性、开放性和互补性[9]。张晓玲提出,儿童文化的特征为整体性、超现实性、游戏性、自主性和开放性[10]。杨宁和薛常明认为,“儿童文化具有生态的整体性、游戏性、直接参与、原发性、想象力、乐观主义、冒险等特性”[11]。刘晓东提出,“儿童文化是诗性的、游戏的、童话的(或神话的)、梦想的,是好奇的、探索的,是从本能的无意识的逐步迈向意识的,是历史沉积的因而是复苏的,是转变的生长的”[12]。
综合以往学者的研究,筆者认为儿童文化具有以下七个特征。
(一)关系性与互育性
(1)儿童生活在某个稳定的关系共同体中。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个关系共同体与儿童朝夕相处,如影随行。父母是儿童的监护人和养育者,他们养育和保护儿童,也承担着引导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良好性格和习惯的重任。在生活中,儿童们的大量时间都是在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密切相处中度过的。人们常能在公园和小区中看到孩子们在自在地玩耍,而在他们的身边往往有大人或小伙伴的陪伴。相对于成人,儿童对于良好的社会关系和情绪情感有着更加强烈的期待和需求,他们渴望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稳定的、相互信任和相互接纳的关系共同体之中。
(2)只有在建立好了良好的关系之后,儿童才乐意开始进行新的学习和探索。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了大人与孩子的心灵共舞,有了足够的信任和关心,儿童才会全心全意地与大人一起开始学习和探索。当儿童们确认了自己已经和养育者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后,他们就会充满信心地与养育者共同开始探索外部世界。也就是说,心情好了,关系处好了,儿童就很乐意跟着大人一起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儿童很在意是否有人真正地关心和尊重自己,在意自己是否被善意和热情地对待,他们希望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关心,希望每个人都用礼貌的语言与恰当的方式对待自己。因此,大人们需要有良好的情绪管理,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凶孩子。人们常说,养育好一个孩子不仅需要父母和教师的陪伴,而且更需要整个社区的陪伴。目前人们日渐倾向于构建起一个面向0~99岁人群的、让人终生受益和终生可依靠的友好社区,这将有利于儿童获得健康与可持续的发展。
(3)儿童和大人是相互依存,共生共长和相互哺育的。儿童在生活上受到大人的保护和关照,会依附于大人,同时也会激励和启迪成人,会教授新的技能给成人。在哺育儿童的过程中,成人会变得更加成熟、强大和自信。正是因为有了儿童的存在,大人们才真正地成长为大人。一方面,成人会抚育和引导儿童。大人会为儿童提供各种生活资源,会保护、照料和监护儿童。另一方面,儿童会启迪和滋养成人,会让大人们感受到爱,会激励大人成长为更好的大人。蒙台梭利就提出,儿童对成人具有唤醒和激发的作用。她认为,孩子的到来让父母萌发出了被信任和被期待的感觉,激发了父母对孩子的爱,让父母产生了担当的力量。她说,“自然赋予了父母爱儿女的心,这种爱是装不出来的,它也不需要任何理由。成人对婴儿的爱是非常伟大的,它代表着一种爱的能力,是一种本能,能够促使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去牺牲,能够激发一个人为其他人服务。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爱,所有的父母都将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儿童的生命。这种奉献会使他们感到快乐,而不是感到自己在牺牲。没有人会说:‘看那个倒霉的家伙,他居然有两个孩子!相反,人们会认为有两个孩子是非常幸运的事情。”[13]蒙台梭利认为,借助于一个新生命,借助于儿童的爱,成人将不得不开始过上一种新的生活,一种更好的生活。她说:“儿童的爱具有极大的重要性。父母对一切都麻木了,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不再拥有的那种充满生气的和富有活力的能量再次激发他们。父母需要一个以不同方式行动的人,每天早晨他会对他们说‘复活另一种生命!学会更好地生活吧!是的!更好地生活!感受到爱的精神!没有儿童对他们的帮助,成人将颓废。如果成人不努力自我更新,一层硬壳就开始在他心脏的周围形成,最终将会使他变得麻木不仁。”[14]的确,儿童的到来让成人顿时产生出责任感和使命感,儿童唤醒出了成人的爱的天性,让成人产生出自发的利他行为,让成人自觉地成为更加美好的人。因为要教养和引领孩子,因为有了儿童这样一个超级粉丝、超级崇拜者和全方位的模仿者,成人会产生极大的动力,会自觉地起榜样作用,让自己在短时间内变得更优秀和更美好。
(4)儿童和成人之间是相互学习的关系。如同教学必然相长一样,人们必然会在共同相处的过程中各有收获。杜威就认为儿童和成人都是生长着的,都各有所长。他说:“常态的儿童和常态的成人都在不断生长。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生长和不生长的区别,而是各有适合于不同情况的不同的生长方式。关于专门应付特殊的科学和经济问题的能力的发展,我们可以说,儿童应该向成人方面发展。关于同情的好奇心,不偏不倚的敏感性和坦率的胸怀,我们可以说,成人应该像儿童一样生长。”[15]儿童和成人各有优势,需要相互学习。在坦诚等方面,成人要向儿童学习。而在某些方面(如发展自控能力),成人可以积极地引导儿童。叶小红提出,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控,自我控制能力培养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目标,抑制性控制能力是儿童自控能力发展的前提条件。抑制性控制能力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抑制一个占优势地位的行为、认知和情绪反应倾向,并执行一个非优势的或相反反应的能力。研究表明,通过综合干预能有效地帮助儿童提高自控能力[16]。有了良好的自我限定,儿童会变得更加优秀。儿童和成人各有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应相互对话和相互学习。
(二)身体性与整体性
(1)儿童善于用身体来感受世界,倾向于用身体和动作来表达内心。儿童会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去触摸,用整个心灵和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来感受神奇的世界。儿童善于通过身体动作来进行表达和表现。我们常常看见一个孩子在心情好的时候,会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这种情况在大人那里就很少会看到。儿童在介绍一样有趣的事物时,也习惯于借助于自己的动作、面部的表情和身体。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往往会不自觉地借助身体来帮助自己增强体验和认识。
(2)儿童的世界是完整的,儿童的发展也是完整的和相互联系的。儿童从来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而是要通过某个作品来表达某种特别的情感。儿童在户外活动时,也从来不是为了锻炼而锻炼,而是要享受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的乐趣。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整体的,当儿童发展运动能力时,他们的情感和意志力等社会能力也在协同发展。
(三)真诚性与表现性
(1)儿童具有天然的真诚,会直接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儿童很容易就真情流露,不会也不善于掩饰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情,他们非常热情和真实,会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们就像一个个的透明人一样,喜怒哀乐都在脸上,童言无忌,口无遮拦,即便有一些小心思,也很容易被大人看穿。儿童对外人没有戒备心,这样的真诚待人、充满同情、不麻木、不冷漠和不带偏见会让孩子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儿童有着发自內心的真诚与快乐,他们稚嫩的语言一下子就能撞开人们的心扉,让大人们感到满足和愉快。
(2)儿童极易受环境的影响。儿童是生长于某一环境中,尤其是生长在大自然的环境中的。在大自然中,儿童能观察到各种神奇的事物,会感受到生态的多样性和美好,大自然就是孩子们最好的教师。相对于成人,儿童更易受环境的影响。儿童完全是不加选择和一股脑儿地吸收周边环境的一切要素的,他们极易受到环境的暗示作用。在幼儿园中,环境就是不说话的第三位教师。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环境会对儿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需要营造起良好的环境,要让儿童感到安全与舒适,成为充满自信的主动学习者。
(七)差异性与过渡性
(1)儿童内部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是不一样的。在幼儿园中,小班、中班和大班完全是三个不同的世界。小班的孩子稚嫩,中班的孩子懵懂,大班的孩子则处在收获的季节,处处都在表现自己的强大。每一个儿童的天赋、个性、身材、容貌和脾气是不一样的,他们各有自己的长处和兴趣,教育者需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发现儿童的亮点,为儿童的和谐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2)儿童文化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文化。儿童期是一闪而过的,是再也不会回来的。儿童的一些特殊能力会弱化,很多记忆会变得模糊,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曾有过那样的经历和想法。作为一种弱势者的文化,儿童文化真实地存在着和生长着,稚嫩的儿童终将发展为成人。成人文化是儿童文化的目的地,而儿童文化也是成人文化的目的地。钱雨提出,成人文化的最高境界可以展现出孩童式的浑然天成,这不是个体发展的倒退,而是一种回归[18]。成人文化会支持和抚育儿童文化,儿童文化也能唤醒与滋养成人文化。儿童终将以不同的方式,在人生的某一时刻,在生命的某一个路口与自己的童年稽首告别,步入复杂的、充满魅力与挑战的成人世界。
儿童不同于成人,儿童具有特殊的能力,儿童文化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儿童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相互呼应、相互对话、相互启发和相互滋养。通过对儿童文化特征的讨论,我们愈加坚信以下几点:其一,儿童是丰富的和深刻的,蕴含着多种美好的可能。童年期具有着深刻的价值,在儿童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优秀的人类精神,相对于成人,儿童们显得更加心无成见、更加热情、更具有可塑性、更具主动性和更富有情感,人们对儿童充满了敬意、尊重和钦佩。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其二,儿童期望与成人友好相处,期望和成人共同生活,期望生活在良好的关系共同体之中。儿童们具有着极其特殊和敏感的社会沟通能力,他们力图以自己的方式和成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成人应充分及时地予以回应,让自己的心灵和孩子的心灵一起共舞。其三,儿童天生就具有特殊的、自己浑然不知的强大本领,他们是有能力的。儿童不是一个个空荡荡的容器,他们是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儿童是天然的哲学家、梦想者和探索者。其四,儿童能够给成人带来启迪和激励,成人应当毫不犹豫地向儿童学习。正是在儿童的激发之下,成人才会变得更加优秀,才会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父母们才会变得更加成熟和完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们应更加重视和关注儿童,应采用多种方式让儿童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身和理解儿童,有助于父母和教师们形成适宜的儿童观,有助于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298.
[2] 张东娇.儿童文化与预期社会化[J].教育科学,1992(02):14-17.
[3] 杜晓利.走向儿童文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9):6-8.
[4] 边霞.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1(03):8.
[5][18] 钱雨.儿童文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 [挪威]布约克沃尔德.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M].王毅,孙小鸿,李明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21-125.
[7][12] 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4,35.
[8] 边霞.论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00(01):14.
[9] 裘指揮.理解儿童文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3(02):18.
[10] 张晓玲.教育视野下的儿童文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1] 杨宁,薛常明.论基于童年文化特性的幼儿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123-128.
[13]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M].蒙台梭利丛书编委会编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2:25.
[14]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3.
[15][17]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59,51-52.
[16] 叶小红.幼儿自控能力发展与培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