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4~6岁幼儿谦让行为发展的教育研究
2020-10-20牟群英
【摘要】本研究采用实验法与自行编制的教育训练方法,通过游戏和生活情境,对浙江省台州市某一幼儿园的76名幼儿进行了谦让行为发展的教育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教育训练前,幼儿的谦让观念、谦让行为水平较低,但是存在一定的“退让”“功利性”谦让现象;经过教育训练后,幼儿的谦让观念、谦让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幼儿的谦让行为、谦让观念与游戏状态下的模拟谦让行为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模拟谦让行为高于真实谦让行为和谦让观念水平;幼儿园和家庭的教养方式也影响了幼儿谦让行为的发展。由此,教育者可以通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幼儿的谦让行为,在对幼儿进行谦让教育时遵循实践性、分层性及情感教育原则。
【关键词】谦让行为;发展水平;教育训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0)06-0038-04
【作者简介】牟群英(1969-),女,浙江台州人,台州市黄岩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科员,高级教师,教育管理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谦让行为对个体的发展、人类的生存以及社会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幼儿的谦让等行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那么幼儿的谦让行为有什么新的特征?为了了解当前4~6岁幼儿谦让行为的发展水平现状,探讨萌发幼儿谦让行为的可能性,我们开展了幼儿谦让行为的研究。谦让行为与分享、合作、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相比,有着更高层次的利他性,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表明,谦让观念与谦让行为之间的水平是不一致的。因此,我们研究幼儿的谦让行为,要体现幼儿行为的发动是自愿的,而行为的对象又是幼儿喜欢的物品,因而为研究创设一个假设和一个实际情境,以同时研究幼儿的谦让观念和谦让行为,便于把检测和教育结合起来。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浙江省台州市某一幼儿园小、中、大班幼儿共76名为研究对象。其中小班幼儿24人,中班幼儿28人,大班幼儿24人。男幼儿39名,女幼儿37名。小班幼儿平均年龄4岁,中班幼儿平均年龄5岁,大班幼儿平均年龄6岁。
(二)研究材料及操作程序
1. 设置游戏模拟情境,对幼儿的谦让观念进行测试
采用游戏模拟法[2],对三个年龄段的被试进行逐个测查。桌面放有2个娃娃,2个娃娃分別以穿红裤和绿裤相区别。同时,桌面还放有2盘点心,在其中一盘内增加一包幼儿喜欢的彩色巧克力糖。(1)测试开始,主试教师让被试幼儿猜测穿绿裤娃娃的取舍,并说出理由。接着,主试教师也猜测穿红裤娃娃的取舍,也说出理由,但与幼儿说的相反。如幼儿说谦让,主试教师说不谦让。(2)让被试幼儿说出哪个娃娃行为好,并说出理由。(3)让被试幼儿说出若自己取用点心,愿意怎样取舍,并说出理由。主试教师记录幼儿的反应情况。
2. 选取幼儿园吃点心的实际生活情境,对幼儿的谦让行为水平进行测试
采用自然实验法[3],以年龄班为单位将幼儿按座位随机分成4人一组,共19组,在每组桌上的四盘点心中,增加一包幼儿非常喜欢的薯条,使四盘点心中其中一盘除了一小包鸡蛋饼干外,还有一包薯条。(1)测试开始,主试教师介绍点心取法(一人一盘),让被试幼儿将自己的愿望告诉旁边的实验教师。(2)当组内幼儿自愿取舍的结果与实际点心不符时,如有两位幼儿都坚决要吃那盘装有薯条的点心时,实验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协商,直到四位幼儿都同意把薯条给其中一位幼儿吃,但不允许幼儿将薯条进行均分。(3)各组商定后即可按商定的结果吃,使谦让者只吃到一小包鸡蛋饼干,没有薯条。实验教师记录幼儿的反应情况。
(三)研究过程
1. 前测
(1)游戏模拟中,测查被试的谦让观念和谦让行为。① 推断他人谦让行为:假设谦让理由正确记3分,假设谦让理由不正确记2分,假设不让记1分;② 谦让观念判断:正确记3分,错误经提示后改正记2分,坚持错误判断记1分;③ 模拟谦让行为测试:愿谦让者记3分,提醒后愿谦让者记2分,不让者记1分。
(2)吃点心环节中,对被试在实际生活中的谦让行为进行测查。把谦让行为界定为三种类型:主动谦让、被动谦让、不让,其中主动谦让记3分,被动谦让记2分,不让记1分。
2. 教育训练
对被试进行为期四周的谦让教育训练。
(1)第一周:讲故事 树榜样
讲述有关谦让的儿童故事《孔融让梨》《两只小羊》等。讲述后,展开对故事中不同角色内心体验的讨论,体会他人的心理和处境。让幼儿知道,谦让是一个人的优良品质,懂得退让和合作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鼓励幼儿以故事中的人物为榜样,树立谦让意识。
(2)第二周:练表演 学谦让
教师故意邀请平时特别不会谦让的幼儿参与排练儿童剧《小兔过桥》《两只小羊》等,并在各年龄班巡回演出。演出结束后,请表演者谈表演体会和想法,全体幼儿讨论交流,从中体验谦让带来的好处,逐步形成谦让意识。
(3)第三周:做游戏 试谦让
在班级区域创造性游戏中,设置一些容易引发幼儿之间小冲突的物质环境,如只有一件有趣道具的表演区,有一把漂亮新剪子的“理发店”,有一本好玩图书的阅读区等,引发幼儿的退让和合作、协商和谦让行为,让幼儿在游戏中尝试谦让、学习谦让。
(4)第四周:生活中 会谦让
① 分享谦让礼仪儿歌。教师和大班幼儿一起编创幼儿日常谦让行为儿歌:不争玩具不插队,不打别人不骂人,讲礼貌懂礼仪,我是会谦让的好宝宝。儿歌编创好后,由大班幼儿教中、小班幼儿朗诵。
② 每天评比“谦让小明星”。教师和幼儿一起评出每天会谦让的幼儿,并大张旗鼓地召开“表彰会”,戴红花、挂绶带、发奖状,用物质和精神的多种方式激励幼儿谦让,鼓励幼儿争当“谦让小明星”。
3. 后测
研究材料与操作方法基本同前测,游戏模拟测试的方式大体不变,人物角色稍作改动。实际生活情境还是以吃点心为背景进行测试。
三、研究结果
(一)幼儿的谦让行为水平
1. 教育训练前幼儿谦让行为水平较低,但在一定条件下会“退让”
在前测中,幼儿的谦让行为水平都不高,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谦让行为呈逐步增多的趋势。能够主动谦让的幼儿,小、中、大班分别占16.67%、17.86%、37.50%;被动谦让的幼儿,也就是说经过较量后不得不让或经主试教师提示后作出谦让的,分别为20.83%、35.71%、20.83%。这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幼儿会有“退让”行为。而教育训练前坚决不让的幼儿比例最高,小、中、大班分别为62.50%、46.43%、41.67%,且小班幼儿比例更高,这也是符合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发展特点的。
2. 教育训练后幼儿谦让行为水平提高很快,但是幼儿的谦让行为存在“功利”倾向
经过教育训练之后,各实验班幼儿的谦让行为都有了大幅提高,经χ2检验,小班和大班幼儿训练前后差异显著(p<0.05),中班幼儿呈极其显著差异(p<0.01),各班间差异极其显著(p<0.01)。说明幼儿的谦让行为经过短期教育训练后,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对幼儿谦让之后的访谈发现,许多幼儿作出的谦让行为却有一定的“苦衷”。如有的幼儿说:“老师说,谦让才是好孩子。”有的说:“上次他也给我好吃的。”可见,幼儿作出谦让行为,并非出于谦让的本质意义——发自内心的利他动机,而是为了获得成人或同伴的好感,維护自己的公众形象。
(二)幼儿的谦让观念发展
1. 进行谦让教育之前,幼儿的谦让观念一般较低
从表1可见,中班有96.43%、大班有91.67%的幼儿没有主动谦让的观念,而小班幼儿则有30%以上有主动谦让观念。这与葛云等对我国儿童谦让观念的研究材料相比,有较大的差异[4]。对此,我们研究后认为:一是小班幼儿受认知经验的局限,因实验娃娃和食品摆放距离的远近影响了其选择和判断;二是本次提供给幼儿的游戏情境和物品,深受幼儿喜爱,具有很大的生活真实性,因此,中、大班幼儿都做出了源于自身需要的判断。
2. 进行谦让教育后,中、大班幼儿的谦让观念有一定的提升
通过一阶段的教育训练后,大班有54.17%的幼儿、中班有25%的幼儿有了主动谦让的观念,小班则还是保持着30%以上的主动谦让的观念。经检验,中、大班教育训练后差异极其显著,小班不显著,各年龄班差异非常显著(见表1)。但是,训练后发现中班仍有75%的幼儿坚决不让,并且在游戏情境中给出了很充分的“理由”:他(娃娃)很喜欢吃巧克力糖;或者说:他喜欢这糖果的颜色,这糖果没吃过等。中班幼儿自我意识较强,在面对物品分配和选择时,更强调个人喜好和个人优先,因此难以快速形成谦让这种需要自我牺牲的观念。
(三)幼儿的谦让观念、谦让行为与模拟谦让行为的比较
1. 幼儿的模拟谦让行为与谦让观念水平差异显著
在模拟假设情景中,12.50%的小班幼儿、25%的中班幼儿有自觉(主动)谦让行为,大班幼儿此数据则高达75%。检测发现,大班幼儿的谦让观念与模拟谦让行为有极其显著差异,小班、中班幼儿呈显著差异(见表2)。这说明,幼儿的谦让观念和模拟谦让行为之间水平是不一致的。幼儿的谦让行为动机更多的来自于外界(包括教师的诱发)的引导。由此可以看出,幼儿的谦让行为水平不能通过假设的情境来测试,在假设情境下,缺乏真实性,这时谦让者不必作出任何的自我牺牲,因此模拟谦让行为水平要比真实情境之下要高。
2. 幼儿的谦让行为与模拟谦让行为水平是不一致的
从表3可见,幼儿在真实情境下的谦让行为与游戏模拟谦让行为相比,小、中、大班幼儿均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也证实了我们的预想,即使是4~6岁的幼儿,在假设的情境下,模拟谦让行为水平都要高于真实状态下的行为。同时我们还发现,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如吃点心、看图书等,影响了幼儿的谦让水平的发展。如在谦让行为测试中,大班有好几个幼儿提出:“能否将薯条分一分,大家一起吃。”也有幼儿建议:“这次给我吃,下次给你们吃!”这种均分观念、轮流得益的思想,尤其是在园时间较长的大班幼儿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因为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无时不在强化着幼儿的“机会均等”概念,这种“均分”观念的正强化,就很难把幼儿转变到“自我牺牲”的谦让观念上来。
四、讨论和分析
1. 通过实验,说明萌发、提高幼儿的谦让水平是完全可能的。
2. 研究发现,通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谦让活动训练是非常有效的。如集体讲故事活动中进行《孔融让梨》的讲述活动,洗手时先人后己的教育,玩滑梯时你先我后的训练,看图书时你看了后我再看的习惯培养等,可以使幼儿的谦让行为得到提高和巩固。同时,我们也不能低估集体活动中,教师带有感情色彩的言语干预能极大促进幼儿的谦让行为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3. 谦让行为的培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实践性原则。这是由幼儿的思维水平具体所决定的。因此,对幼儿的谦让训练,必须贯彻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离开了实践,空洞的说教只能让幼儿产生观念上的谦让,而缺乏真实的谦让行为。就像有的幼儿,他猜测娃娃的行为(观念)是谦让的,但一旦在实际情境中,马上又表现出坚决不让,同时,必须经过反复的强化练习,才能养成良好的谦让习惯。二是目标分层原则。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表现出谦让水平的不同层次。当那个幼儿的谦让层次还处在追求物质奖励时,我们要满足他的这种需求并逐渐向精神奖励过渡。当幼儿考虑“独占”时,要训练幼儿学会“均分”,最后才过渡到“先人后己”及“自我牺牲”。在教育训练过程中,教育者必须不断提出新的子目标。三是情感教育的原则。道德教育最主要的是因为德育的情感教育原则。这原则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让幼儿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从而做出自愿自觉的行为反应。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辛自强.社会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3] 王振宇等.儿童社会化与教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 葛云.幼儿谦让行为发展与教育的研究[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4).
本文系浙江省2013年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区域幼儿园资金投入现状与使用研究”(项目编号:SB05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