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0-10-20王丽刘赛特

黑河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提升策略医学生

王丽 刘赛特

[摘 要]随着新医改的推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良好发展,对医疗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职业素养是医学生为适应医务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也是医学生综合能力和品质的体现。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通过分析医学生职业素养现况及问题,提出对应的策略,以期解决现阶段医学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

职业素养是个体行为的外在表象,也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既有助于医学生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还能使医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结合我国的医疗环境和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医护工作者。

一、医学生职业素养概念的界定

医学生职业素养是指为完成医疗服务工作,医学生在理论知识、思想品德和专业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技术水平,包括在行为规范、人文关怀和职业认知等方面逐渐形成正确的态度。概括来讲,法律、创新、职业道德、实践能力、人文及沟通能力等素养是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1.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现状

目前,专业教育是医学院对教育赋予的定义,教学制度为五年,与其他专业相比是一种较长的学制。在医学模式转变及凸显人文精神的背景下,五年制教学已达不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究其原因,是该教育模式培养的医学生参加工作后,职业素养、医学技能稍显不足。据调查得知,医学生对学校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中的培养满意度约为69%,但对知识拓展类、通识类课程的满意度偏低,约占24%。原因在于学生觉得这类课程占用课时较多,缺乏学习的必要性。因此,学校应加大对医学职业素养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2.医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

在临床知识学习期间,医学生对能力培养的态度取决于其对职业素养的了解。尽管大多数医学生认为具有职业素养十分重要,但了解职业素养内涵的学生为数不多,而且一部分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也只是停留在实践技能良好和专业知识过硬的层面上。在当下医学生的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高超的实践技能、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人际交流、医德信念、个人素养等能力却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的医学教育培养体系并未让医学生意识到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文素养及医患交流能力是优秀医务人员所必备的能力。

三、医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1.择业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也由传统的“精英就业”向“大众化就业”转变。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医学院毕业生队伍逐渐壮大,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由于未全面了解就业形势,部分医学生在择业时出现观念偏差,主要看中大城市和大医院,眼高手低,不切实际,不愿到村镇和基层单位就业,好高骛远,致使其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职业素养存在密切的关系,而大部分医学生的职业心理与职业认同感不强,对自身专业及职业发展认识不清。尽管相关政府部门针对医学生就业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但整体形势仍不容乐观。当前,医学生就业难与基层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依旧比较突出。

2.职业素养的内涵不明确

目前,受执业医师通过率压力的影响,多数医学高校仍沿用“分数第一”的教育方针,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多数医学生对理论课程学习过于看重,而忽视了对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除此之外,医学教育界并未标准化定义职业素养的内涵,也未构建统一的培养体系。大部分学校利用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然而在安排课程时又十分不合理。以人文课堂为例,一般是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开展人文教育,这就导致学生的情感认知停留于理论层面,而不会站在医者的角度去考虑,并且教育考核又十分重视专业知识。如此一来,造成医学生只重视学习专业知识,而不注重自身人文精神的培养,最终导致对医生行业的诚信、责任认知缺失或错位。

3.就业指导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医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对关爱、分享等情感理解不足。溺爱使得医学生情感活动缺乏,不关心外部事物,待人处事缺乏热情,同学之间无法展开良好的交流,甚至无法与未来的患者建立和谐的沟通关系。此外,医学生极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在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诸多不良风气,“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理念盛行。由于缺乏规范的就业指导课程,医学生无法对抗外部恶劣的环境,并且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屡见不鲜,也使医生职业的神圣性受到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知。

4.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尽管医学院校也尝试通过与综合大学合并、增设人文社科类课程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然而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预期培养目标的,必须从根本上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为学生争取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医学学科的实践性较强,而医学生缺乏实习经验,也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无法很好地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

四、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1.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培养职业责任感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学从业人员,正处于由学校向医院过渡的重要时期,培养其职业责任感十分必要。医学院可以通过具体案例讲解、模拟角色体验等方式开展医德规范教育,创设良好的临床学习氛围,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树立到基层医疗单位就业的意识,鼓励学生把所学的医疗知识用于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实现人生价值。还可以通过构建程序化、规范化医德实习平台,使职业道德培养更具有目的性和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学会自省、学会领悟。

2.明确培养内容,建立课程体系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是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医学教育来说,若想使医学生拥有良好的素质,就必须建立适应医学事业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医学生一方面要主动、刻苦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学会如何将人文类知识转化成职业素质。欧洲多数医学院校都要求学生必修通识课程,如组织行为学等,以此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完善自我;美国超过50%的医学院都开设了心理、医学人文等课程,学习这类课程能使医学生的视野开阔,人文素养得到提高;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重视社会科学与医学之间的融合,通过设置人际交往、医学人文学等课程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外国医学院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努力构建与国内医学教育要求一致的职业素养培育系统。

3.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医生行业应具备的操守与信念,引导其正确认知自我,冷静、客观、独立地进行自我批判,更好、更快地完善自我,消除盲目自傲、自卑、自大等不良心理,踊跃参与实习活动,不断提升学习效率。医学院校除了要培养出优秀的医学生,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引导整个医疗行业良性发展。

4.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不利于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要丰富职业素养课程教学的形式,在课程体系中纳入大学生创新实验、实践等内容;在安排课程内容时,要防止出现学识脱节的现象,可通过医学专家讲座等让学生意识到救命治病是其一生的天职;在课程形式上,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助人、关爱等情感;在开展实践活动时,要引导医学生主动与患者交流,体会和谐、温馨的医患关系,进而培育高尚的医德,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总之,医学高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意向范围,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钟焱,曹伏明.高职院校医卫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调查及培养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

[2]王一舟.人文教育与口腔医学学生职业素养形成[J].教育教学论坛,2019,(51).

[3]左埒莲,姜志胜,曾国等.班主任在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49).

[4]任丽平,高爽,李春梅等.某高校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1).

项目名称:基于《圖们镇村支医服务项目》对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实践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GJX2018D321;项目负责人:王丽。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提升策略医学生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