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文本解读中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020-10-20张荣秋

黑河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阅读文本情感

张荣秋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教学不仅有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等作用,而且还有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功能。阅读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明确各个环节和目标,充分进行文本解读。为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文本阅读教学氛围,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阅读;文本;语言;情感

小学语文课程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而阅读就是实现这一目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就是通过教师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与文本连接起来。合理且深入的文本解读不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有效阅读的前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示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真正实现文本对话的价值,通过文本解读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一、遵循认知规律,从儿童的视角进行解读

小学生有着属于自己生活的世界,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语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从儿童的角度去解读,按照儿童认知的规律去分析阅读文本,分析他们在阅读时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或者有什么样的感受,以此找到学生和文本对话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兴奋或者质疑点,这样才可以在课堂上轻松切入学生的对话,设计出与学生有关的话题和教学活动,用以辅助学生的阅读。例如,《学会看病》一文中,作者是从妈妈的角度来写这篇文章,从文中可以明显看出一个成年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作为一个母亲的复杂心情。教学时让学生以儿子的视角感受文中的情感是学习这篇文章的关键,一位教师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医院看病时的情形:“你有没有去看过病?你去看病的时候是如何看的?”读完课文后,再问学生:“文中儿子是如何去看病的,在他看病的过程都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他是怎样想的,你能不能理解這个母亲的做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从儿童视角进行阅读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感悟。

二、激发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作为一种积极并且主动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比较积极的认知心理倾向,具体表现在认知活动中,更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学习动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能够直接决定学生的阅读状态,影响阅读效果。所以,教学中要注意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创造轻松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闪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最终对文本有独特的理解和看法。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真实的情境里,感受桂林山水的优美,这种方法要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效果好得多,也更加有吸引力,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强烈阅读的愿望,进而调动起阅读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阅读中,为个性化阅读奠定较好的情感基础。

三、打开思维之窗,进行创造性阅读

优秀的文本不仅要有连贯的内容,在文章结构上也独具一格,用来预示下文的内容,方便读者创造性地思考,并根据文章的结构及内容特点分析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进而预测之后的内容,理清整篇文章的思路,体会文章的主旨,甚至升华文章的内容。思维阅读的开展,教师要有充足的教学准备,即先找出文章内容中可以创造性阅读的细节,然后合理引导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教师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伸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想象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走下来后想和人群说什么话?听了这些话的群众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积极思考讨论,然后主动发言,学生的答案基本都是“不管前人是什么样的身份,就算是伟大的科学家,也不能随便相信他们的话,要勇于针对疑点质疑,并且用实践来证明”,这正好是本文的主旨,用想象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来阅读思考,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

四、欣赏语言风格,帮助学生体会情感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无论怎样的语言风格都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是心灵与现实生活的交融。”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文章比较幽默,有的文章清新隽永,有的则含蓄精炼,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课本的语言风格,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只有教师对文本有所感悟,才能指导学生有所感悟;只有教师体验过,才能引导学生体验;只有教师有了感动,学生才会有感动。例如,《白鹅》与《白公鹅》两篇文章的相同点是都是使用了反语(正话反说)的方法表达出作者对鹅的喜爱,同时两者的语言风格都是属于幽默类型的,而不同点则是一个语言偏调侃,另一个偏讽刺。又如,朱自清的《匆匆》一文中很多地方都使用了修辞,而且巧妙地使用叠词和各种短句,句子显得十分简朴和轻灵,如“燕子去了……杨柳枯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只有匆匆罢了……”这语言如诗一样,还有诗一样的意境,带给学生像诗一样的感觉,这便是朱自清先生文章的奥妙所在。在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读,体会文中作者流露出来的感情,感受这清新自然、流畅隽永的风格。

五、情感的熏陶,展示语言魅力

现代阅读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语言不仅仅是用来反映客观事件以及负载文化的一种工具,还是人们表达情感的工具。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情文俱佳,编者选用这类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情感的熏陶,让文章发挥感染作用,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及形象感染的作用。这就使得阅读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读,更多的是注意进行有感情的训练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要合理使用各种教学工具,如图片、摄影、音乐、幻灯片,再加上语言,很好地渲染教学氛围,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投入到课文中描述的画面里,能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使语言练习和情感熏陶很好地结合,以此实现语文人文与工具性的统一。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播放小兴安岭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或者组织学生用各种方式进行朗读,朗读后还设计“小导游”的环节,让学生在看图片或视频的同时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小兴安岭,不仅学习到语言文字的运用,还受到美的熏陶。

六、感受人文内涵,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语文是一门人文类学科,其主要价值是让学生具有明确的理念和坚定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味及审美情趣,因此教学中要注重渗透人文。如学习孟郊的《游子吟》时,首先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讨论对整首诗的感受,谈谈将来如何报答自己的母亲。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增强,他们都会说出母亲是怎样爱自己的,以后想如何报答母亲等。我在听完以后,会及时给予他们肯定和表扬,然后说出我对他们的期望,希望他们能真正做到孝敬自己的父母,懂得做父母的不易,孝敬父母。又如《落花生》是一篇典型的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文,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通过学习要让学生体会到:在生活里不能只做讲体面又影响别人的事情,要做花生那样有用的人,能够默默奉献。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每篇课文都是作者情感的结晶,平凡的语言文字背后都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与心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从而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来审视文本,在文本阅读中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锦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J].内蒙古教育,2017,(16).

[2]倪海坤,俞中虎,谭文琴.提高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途径和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22).

[3]王梅.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路向启示[J].小学教学参考,2019,(21).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阅读文本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