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妇女革命思想的演变
2020-10-20李珊谊
李珊谊
关键词:中央苏区;妇女;革命思想
中央苏区背景介绍
中央苏区时期指的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江西瑞金为中心,赣南、闽西为主要阵地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的所在地,直到1931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军撤出中央苏区一路北上,中央苏区时期才告一段落。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遭到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攻,中国共产党以赣南、闽西两地为主要根据地创建了苏维埃政权,抵御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苏区百姓常年处在战争之中,中央苏区妇女的革命思想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妇女一直是封建制度下被摧残的一个群体,她们享受不到政治权、自由权、婚姻权,她们革命思想的演变从开始的禁锢到向往革命最后全身投入革命,她们勇于挣脱压迫的枷锁,成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保卫家园,捍卫自由。
妇女翻身农奴:加强引导,向往自由
解放妇女一直是底层百姓的心声,也是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自封建社会以来,她们深受君权、神权、族权、夫权的四重压迫,包办婚姻和封建思想成了她们最大的束缚。中央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妇女群体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开始了革命事业,她们为中央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调动妇女群体的革命性,是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一环,在苏区当时的环境,妇女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革命资源存在,挖掘并利用好这一革命资源,这对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意义至关重要。为了帮助苏区妇女树立革命思想,首先要解决她们所处的困境,苏维埃政府第一步就从婚姻上解放了她们,在1931年,中央苏维埃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条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这部法律的诞生标志着苏区妇女从婚姻中得到了自由,废除了买卖和包办婚姻,禁止虐待童养媳,女子缠足的现状得到了改善,对于土地分配也实行男女平等分配,离婚也自由了。这对苏区妇女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生,同时也说明了苏维埃政府对苏区妇女的政策倾斜,希望通过法律的保障来体现对苏区妇女的关怀。中央苏区妇女在接受婚姻解放后,向往更多的自由与平等,而革命才是实现的途径。
苏区妇女们被中国共产党从婚姻的禁锢中解救下来之后,如何让妇女同志意识到现在身处的动荡局势和革命的紧迫性是非常重要的,唯有教育是启发民智的重要手段。苏维埃政府对妇女同志进行文化教育和宣传鼓动,开办夜校和各种训练班,希望能夠提高妇女同志的社会主义认识水平,达到能够担负社会之责。一旦有文化教育作为革命的先导,妇女的学习热情就会得到积极的响应,她们利用晚上不做功夫的时间积极投入到自身的改造中去。在兴国县,妇女的学习热情最为高涨,在夜校接受教育的妇女同志比例远高于男性同志,妇女同志的人数占全体人数的69%,超过了男性同志10~20%。为了支持妇女学习和干革命,苏维埃政府还组织了托儿所,帮助妇女在劳动或学习之余照看孩子,解决后顾之优。
苏区妇女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人力资源和财政资源这两方面。中国共产党对妇女的社会定位也是处于重视状态。毛泽东早在《寻乌调查》的时候强调过“男子虽已脱离了农奴地位,女子却依然是男子的农奴,她们没有政治地位,没有人身自由,她们的痛苦比一切人大。”为此,在苏维埃政权下,给予了妇女们一定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在苏维埃的工作章程中明确指明了“十四岁以上之青年妇女有参加政权的权利”。对妇女群众赋予了一定政治权利之后,加紧对妇女的政治工作宣传,提高妇女的政治革命思想,让他们为了自己的自由和家园的和平而奋斗,积极引进妇女同志参加政机关工作。
妇女同志在政府和社会的引导带领下,从开始追求自我解放到积极要求加入革命的思想演变中,完成了一场独立的思想蜕变,她们在自我改变中成为了革命队伍中的重要依靠。
妇女献身革命:热爱家园,自力更生
苏区妇女的革命热情被点燃了,在被动员的同时,她们也肩负了推动革命向前的重任。思想往往付诸于实践,苏区妇女的革命思想在行动中得到了实现,她们把自己的命运和红军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守卫苏维埃政权撑起了半边天。
由于战争的激烈和人员伤亡惨重,红军队伍急需大量战士上前线,为了解决红军扩红问题,妇女们积极参加“扩红运动”,把自己的家人、亲人送上战场,她们舍小家、为大家,为苏区的革命贡献着最大的“人力”。当时,妻送郎,母送子的感人画面随处可见,在兴国县一位彭姓妇女,她是扩大红军的运动中的女英雄,她不但经常在群众中鼓励男子当红军,更鼓励自己的两个儿子当红军,并主动带领他们去乡苏报名。原本只有20余万人的小县城,就有5万人成为了红军战士,大量男子离开家乡,留下妇孺守卫根据地,兴国也成为了大家口中的“女儿国”,至今兴国县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佳话:“在二万五千里的途中,红军队伍每走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的红军战士倒下。”特别是在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紧急“扩红”时期,苏区妇女们自己走上战场英勇杀敌,如蔡畅、邓六金等革命者,作为女性革命的先驱者,带头献身革命。正是有了苏区妇女极高的革命思想和政治觉悟,在“扩红运动”中打破固有的狭隘观念,解决了红军人员短缺的问题。
随着革命的不断深入,战场上的军事物资和粮食物资损耗巨大,为了解决军需物资问题,保障军事的顺利运转,苏区妇女自发的开展了各种支援运动,在敌战后方为红军队伍扛担架、运粮食、放岗哨,自觉的组织起洗衣队、慰劳队、运输队。她们是一支流动于战场上可随时进行调动和支配的后备力量,整个战前战后都能看见妇女同志忙碌的身影。红军队伍经费紧缺,她们就开展节省运动,把节省出来的物资和费用都捐给了红军,光兴国县就准备了50万双军鞋捐给红军,节省经济300余元,谷子集中了150余担,现金有14520元。
位于山区地势的赣南苏区一直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在大量男性劳动力流失的情况下,苏区妇女主动承担起了耕田种地的农业重担。为了解决劳动力的问题,妇女们努力学习犁田技术,小脚女人也占了全体妇女的一半,据不完全统计,兴国县有1900余妇女学会了犁田劳动,许多在春耕运动中消灭了荒田,开垦了荒土,熟练的老同志耐心的教授妇女学习。为了能更加迅速的支援军事粮食,妇女们还开展了革命竞赛,她们的一犁一锄都是为了革命的胜利,都是为了进一步的改善自己的生活,在竞赛中,粮食生产不仅没有比原来的少,还多了许多,运往前线战场。
除了这些苏区妇女为革命做出的贡献还有优待红军家属、劝说红军归队、参加赤卫队等等,每一项工作都体现着苏区妇女高昂的革命思想,她们不仅要承受战争带来的亲人离开,还要肩负家园建设的职责,在革命思想萌芽之时,她们以独立的女性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在这场残酷的土地革命战争中,妇女支撑起了革命的半边天。
妇女塑造形象:彰显主体,赞美英雄
在苏区,有一种精神叫苏区精神,它代表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私奉献,而苏区妇女的革命精神是苏区精神组成的一部分,她们在长期的劳动与沉重的家庭压力下,形成了健朗的外形,表现出勇敢、率真、敢于反抗的精神。苏区妇女的革命思想在一次次的战争洗礼和政治任务下进行着演变,她们为国家、为社会的改造与建设贡献着自我,以康克清、危秀英为代表的妇女英雄,她们革命思想在党和社会群体的作用下,从禁锢的封建思想到最后成为革命中的先进思想,是几千年来社会变革的必经之路,也是人类文明社会的象征,彰显着东方女性的主体之美。在这场伟大的革命实践中,苏区妇女的力量从她们思想和行动中显示出来了。唯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使苏区妇女在苦难之中仍心向革命,苏区妇女的革命精神一直永久流传。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2]江西省妇联,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3]毛泽东.寻乌调查[M]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19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