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区域物流资源整合
2020-10-20白俊峰张今尧白一辰
白俊峰 张今尧 白一辰
摘 要:区域物流是指以某一特定区域为基本范围并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的物流活动。跨区域物流表现为各区域范围内的单位、企业及其他组织之间跨区域合作、协调及相互作用,共同进行的专项或综合物流活动的过程。一体化的交通物流资源整合平台是整个物流运行体系的枢纽。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的物流产业凭借经济、区位和技术等优势,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各地区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物流资源跨区共享和利用程度有待提升。基于上述问题,该文围绕跨区域间物流资源的整合进行研究,从目前我国物流的发展现状、物流基础设施整合、物流服务网点体系建立3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各地区物流高效联动发展的途径。以期达到促进各地区物流资源的整合及各地区物流联动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多区域联动;物流;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 F279 文献标志码:A
现代物流产业的核心就是提高物流产业的运转效率、降低物流的成本并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现代物流产业呈现出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以及网络化等特点[1]。随着我国各区域间的交流更加密切,物流及物流相关产业在沟通区域联系、促进各区域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有效地整合物流及其相关产业的各项资源,对于促进跨区域物流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行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提升我国各区域间交流、优化区域间资源配置、提高各区域的经济运行质量、促进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我国跨区域物流发展现状
1.1 我国跨区域物流发展优势
目前,我国各地区物流业标准化不断推进,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以广东省为例,至2017年年末,广东省的A级物流企业达296家。
同时我国正不断地加快交通设施的建设,形成了门类齐全的的交通物流网络。近年来,我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公路营运里程、内河航道里程、管道里程、沿海主要港口万吨级泊位数和民用机场数量等设施不断增长,见表1[2],凭借我国发达的交通系统,各区域间的物流运输可以实现高程度的相互辐射。
我国各地区的物流业在规模上也总体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以广西省的北部湾为例,北部湾港口在2019年1月份到8月份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5 003.62万t,较上年同期同比增幅17.19%,其中集装箱部分完成248.88万标准箱,较上年同期增幅22.99%。
1.2 我国跨区物流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各地区的物流产业仍然以传统的物流运输的方式为主,综合联动的现代物流服务功能有待增强。物流系统在基础平台建设、信息服务、配送中心及仓储管理、物流流通等方面的表现有待提高。物流层次较单薄、产业集中度较低、规模效应实现程度较弱。
同时,我国部分地区的物流装备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在物流领域里,以新技术为引导的物流企业数量较少;以智能化物流设备、信息化物流平台为重要标志的现代化物流在各地区应用表现不足。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资源无法有效的整合,各地区信息数据资源较少甚至无法共享,联动综合的公共信息平台无法有效地发挥它的功用。
我国跨区域物流还存在总成本偏高的问题。以广东省为例,2015年,广东省实现社会物流总额18.5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65.3%,年均增10.6%;广东省的物流业增加值为5176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69.4%,年均增长11.1%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7.1%,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4%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1.1万亿元,与GDP的比率为15%,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领先优势不断缩小,相比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差距较大,同时期中国香港为10%,日本、美国、德国为8%~10%,巴西为11.6%[3]。
2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技术资源整合
为了解决各地区物流产业出现的问题,降低跨区域物流的成本,提升跨区域物流的效率,应考虑到对各地区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各区域物流资源的整合不同于企业或行业物流系统整合,它着眼于一个或多个区域的整体的物流系统,总体功能是为了提高社会整体的物流效率,使社会整体的物流成本降低[4]。
2.1 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
物流的基础设施要具备在进行物流活动时所需各功能要素,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必须的物质基础。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2.1.1 物流园区的整合
针对物流园区方面,物流园区作为物流的枢纽,可以依托各地区的制造业、商贸业和交通网络,在空、铁、水、路、海运输货物集散地提供配套的仓储、装卸、配送、运输等服务,园区在必要时可以提供诸如设备租赁、物品加工等服务。以浙江物产集团为例,在该集团的杭州物流基地,集团从物流上游采购不锈钢卷后,并不直接将材料输送到下游,而是根据客户需求设立进行裁剪相应钢卷的剪切流水线,然后再将加工过的钢卷输送到物流终端的客户,获取更高利润。用此方法,物产集团让产品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得到了增值。
园区作为物流枢纽,内部可按功能及服务对象的不同布置对应的服务站点,按层次的提供相对应的园区服务。如园区综合运输及联运、园区物联网技术服务、工具租赁、仓储、运输、加工、服务查询、业务办理等服务。
2.1.2 仓储资源的整合
针对仓储方面,部分企业仅仅建立独自小范围使用的仓库,没有进行统一管理,出现了不必要的仓储环节,造成资源浪费[5]。将仓储网点化,建立跨区域的物流仓储网络,无论仓库属于园区或企业,都以网点的形式加入到多区域联动的公共网络服务平台中,进而实现仓储资源的共享。同时对仓库的等级进行分类,建立以大中城市为主节点、中小城市为副节点、村镇为次一级节点的区域性仓储网络,此外,在仓储网络内部对同类型仓库和专业型仓库进行划分,构建更精细化的仓储网络系统,让其覆盖各区域内外更多的地区,并随着网络的扩大将更多的仓储资源纳入网络,形成一个大物流仓库资源虚拟化的体系[6]。
2.1.3 配送中心的整合
针对配送中心,对于跨区域合作大型的物流节点,仓储、配送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货物可以到达仓库经过分拣后直接配送各经销商网点。面向个体的物流,货物从大的仓储集散地运出后往往不能直接送货上门,有时候还需要经过小型的配送网点的暂存或者中转[6]。应根据区域层级的不同,建立对应层次的配送中心。大型仓储的配送中心主要依托各大物流园区,根据配货的种类还可以分成农业、工业、生活用品、特殊物品等类别的配送中心。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应是多式联运、多业联动的产物。依托各物流层级建立的物流服务网点将物流的配送范围可以延伸至更大的范围,让物流神经末梢的用户享受高效的物流服务。
2.1.4 物流联运及港口资源的整合
各地区可以进行多样化的交通联运,发展海空、海陆的联运。建立联运体系应充分注意到要确定装卸地点、确定运行路线、确定运输工具、确定运输价格及成本、确定运输的时间。确保运输要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相互配合。其次要建立一定的“无水港口”,进行集装箱的办理。最后应通过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对运输的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
要建立有层次,可协调的港口发展机制,对港口资源进行充分整合[7]。以泛珠三角地区为例,泛珠三角地区可以建立如表2所示的港口体系,从而确保港口的运力,为泛珠三角地区的物流体系提供更强劲有效的保障。
因为港口对外交通的便利性,港口所在的地区会衍生出包括加工制造业、金融保险业、休闲娱乐业、IT和通信产业在内的许多共生产业,有效的港口资源整合会促进制造业、服务业同运输业关联发展,构成供应网。港口的上游是包括港口建设、船舶制造与维修、物流设施建设在内的基础设施层。港口的中游是包括航运业、港口仓储、装卸搬运业、和针对货物类型提供的集装箱服务业、干散货服务业、和客运服务业在内的运营层。港口的下游包括化工业、制造业、农业、商贸业、旅游业等,是根据运输货物带来的关联产业提供的市场服务层[6]。
2.2 物流设备及技术的整合
现代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架构。现代物流在传统物流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在现在的物流体系里,每一层级都会存在异构的数据信息、软件、硬件设备,要更好的推进各平台的融合,首先要对构的数据信息、软件、硬件设备进行融合[8]。这种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对包括物流工具一体化、物流作业的流程化、仓储库存的管理、多式联运的管理、其他管理系统等应用层面异构的融合。2)对包括电信网络、互联网、电网、专用网等其他异构网络进行融合。3)对包括服务支持系统、网络处理系统、信息系统等其他异构撑持服务系统方面的融合。4)对包括条形码、二维码标签;传感器;定位设备;识读器;RFID标签及其读卡器;摄像头、各空、铁、水、路、海等运输工具异构的硬件设备进行融合。5)其他异构系统的融合。
对上述异构的硬件、软件的融合,可以通过各类融合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实现一定的融合,多层次的融合构成多区域第三方、第四方物流融合服务产业的发展,促进多区域物流一体化。
各地区在标准制定、流通、服务、产业配套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需要对这些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在一些地区,许多物流组织自己提供工具,如托盘、装卸设备、运输设备等。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设备应在考虑自身效益的前提下通过对物流工具外挂辅助设备或嵌入智能芯片等操作,获得更高效的配套服务,提高物流流通率。物流工具的一体化的也可以围绕着物流工具的跨区租赁以及欠发达地区软件、硬件服务外包等方式推进。
3 综合联动的物流网络技术服务中心的建立
仅仅依靠各地区单独建立的互联网服务网点,很难解决在合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并为相关的物流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应构建各区域间联动的物流网络技术中心,为相关的企业提供服务。
建立跨地区的网络技术中心涉及的技术门类复杂、层次多样。单独的企业或者组织难以满足所有的技术需求。所以技术服务中心需要以合作的方式建立。技术中心的建立可以由网路信息技术供应商、设备供应商、金融单位、物流企业等完成,也可以由各地区的政府机构、科研单位、设备制造单位、事业单位等参与建立[6]。
整合后的跨区的网络技术中心将提供诸如跨区域物流的软件和硬件的租赁、购买服务及相应的检测评价服务;跨区域物流的大数据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物流的技术提供和解决方案服务;以及跨区域物流的区域联动服务。
上述的各类服务,都可以延伸到各个区域,形成区域联动性的服务,一个区域应建立至少一个综合性的网络技术服务中心。同时根据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建设符合地区特色的网络服务。
4 资源整合后跨区域物流的联动发展
通过多区域的联动,各种交通运输的优势和网络技术的优势被发挥到了最大的限度。同时借助这种跨区域的合作,更好的推进了各类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逐步实现了各地区区域内及区域间的技术及信息的共享。并将逐步形成一个包括物流企业、网络服务企业、设备及商品供应企业、客户、网络平台、政府部门等相关组织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跨境物流联盟。各地区将在供应网络上和政府部门之间通畅的流动。
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指出河南省的規划总体上是“1+10”的模式。“1”是指郑州这一个国际物流中心;“10”是指包括粮食、食品冷链、家电、纺织服装、医药、汽车、邮政、花卉、钢铁、建材在内的十大产业,河南省建立了以郑州为中心的主要物流设施布局如图1所示[9]。通过以郑州为中心节点、以洛阳、安阳、新乡、商丘、许昌、平顶山和南阳等城市作为副节点,辐射河南省内各区域次级节点,系统化的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提升了河南物流的运力。
郑州市可作为跨区域物流的中心节点,利用整合过的物流资源,在加工制造、贸易、信息交流等产业多方面出击,以促进各区域进一步的增长。
近年来,我国全国的货运数据[2]和河南省的货运数据[10],由表3可以看出,我国及河南省货运量及货物周转量均不断提升,我国货物运输平均距离正不断下降。基于资源整合后的跨区域物流活动,可以充分的对各区域内外的物流进行合理规划。整合跨区域产业网络的社会资源、企业资源、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可以推进跨区域的产业合作和物流全产业链的联动发展,达到优势互补、资源互补、结构优化和提升产业联动的目的,强化物流体系带动、聚集和辐射的作用,促进各地区物流运力、效率的提升。
5 结论
与传统的物流相比,借助于现有的各项技术,充分发挥智能化的物流设备、信息化的物流平台的作用。借助于联动的网络技术平台和成体系的物流设施及服务网点,为各地区内及区域间提供了更快速的精准匹配,更准确的对接服务,更全面的物流运输管理,更好地提升物流的产业层次、产业集中度,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的实现程度,确保物流运输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双重保障。
参考文献
[1]孔建红.方舟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天津大学,2006.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3]柳彥君.“珠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特区经济,2019(4):32-37.
[4]董千里.区域物流信息平台与资源整合[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4):61-65.
[5]董瑶. 电子商务视角下的仓储物流模式探讨[J]. 现代营销, 2019 (11):55.
[6]林兴志.物联网与区域物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广西多区域合作物流物联网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7]童洁. 泛珠三角交通布局[J]. 交通建设与管理,2006(9):10-11.
[8]李远远.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研究[J].学术论坛,2013,36(5):140-143.
[9]张鹏伟.河南省物流园区合理布局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7):12-14.
[10]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