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2020-10-20李慧
李慧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其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着一个区域范围内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世世代代的文化保护和传承上也留下了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更加广泛的存在于民间,也表现在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文章就群众文化和非遗文化的内容、宝应非遗传承现状以及非遗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实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等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非遗文化:群众文化活动: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1-0135-01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在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累过程中留下来的瑰宝,在我国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相关文化单位需要加强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其有效的融入到我国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从而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①。
二、群众文化与非遗文化的内容
(一)群众文化的内容
群众文化主要指的是人们在从事自身的职业之外,自发组织开展的一种社会主义文化形式。群众文化活动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活动的主体是群众活动,开展方式一般是自娱自乐的方式,开展目的是满足人们自身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实现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建设②。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按照我国的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方面的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的是各组人民世代相传的文焕形式,从本质上来讲也属于文化组成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表现形式上也可以是某些实物或者是某些场所地点,比较常见的就是戏曲、杂技以及节庆习俗等。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活动之间是存在一定的互通点的,非遗文化也属于群众文化的关键部分,而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又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三、宝应县非遗传承的现状
第一类为传承较好的。多为现代工业无法取代的传统手工技艺,如宝应“乔家白酒”制作技艺、宝应卢记烧饼、康旺酱油制作技艺、鲁垛助浴技艺等。其中有的项目因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得到空前的传承、发展,如鲁垛乱针绣、小官庄玻璃吹制技艺等,从业者均达万人之多。第二类为尚能活态传承的。一方面得益于千百年自然传承的惯性,如大量的人生礼俗、民间信仰等;另一方面得益于己采取的保护措施,如民间文学被汇编成册;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文化部门经常举办文艺汇演,各地引导群众自办文艺队伍为主要形式,虽然成员多为中老年,但其活态传承不成问题。第三类为传承濒危的。由于宝应县部分非遗项目全部依附于农耕文明,而迅猛发展的现代农业已完全占据主导地位,大量项目传承岌岌可危。如宝应秧号子等地方民歌,老歌手全都八十左右,一肚子的“珍宝”得不到传承,地方戏曲——淮剧受现代娱乐形式的强烈冲击,老艺人的绝活无人问津,“鹅毛雪片”、广洋湖草编等传统手工技艺被工业化生产取代,现只作为表演项目存在。
四、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有利于推动非遗传承保护
通过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使其得到充分的保护和继承。近年来,为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宝应县每年开展丰富多彩专项活动,充分利用每年开展的多场县级文化活动、近两千场镇村级活动进行非遗项目的展示。结合春节、文化遗产日、国庆等重要节点活动,组织开展了贺新春民俗文艺表演、贺新春城乡文艺团队联动展演、“水韵乡情”扬州市民歌民舞邀请赛、宝应县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宝应县首届原生态民歌大赛、“裔韵流芳”裔小萍淮剧“裔派”专题讲座、非遗图片展等多种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多场活动进行手机网络现场直播。让更多的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对宝应非遗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传承的行列。
(二)有利于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非遗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进行非遗保护传承,其重要作用就是有利于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具体表现为非遗文化可以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进行丰富,而群众文化活动则是非遗文化保护继承的有效载体。另外,各种非遗项目还具有较为明显的当地特色,例如宝应莲湘舞,其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为此,宝应县举办了首届莲湘舞大赛,将其融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既是宝应莲湘舞继承创新的一次展示,也是宝应莲湘舞切磋交流的一次盛会,不断扩大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利用丰富的文化内容吸引群众积极参与。
(三)有利于壮大群众文艺团队
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和保护主要包含着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以及展示等方面,宝应县在这个方面主要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各种活动。在此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宝应非遗文化的宣传和展示,吸引了更多的人切身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来,同时,也壮大了群众文艺团队,丰富了群众的生活。近年来,宝应县文化馆志愿者服务队整合城乡文化资源,举办“荷乡文艺大蓬车乡镇行”贺新春城乡文艺志愿团队联动展演,淮剧、莲湘舞、宝应民歌、跑马阵等多中非遗项目悉数登场表演,数百家文艺团体争奇斗艳,城乡互动大交融,为宝应的群众文化活动注入了勃勃生机。每年的春节期间,由城区和农村乡镇的文艺志愿服务队联合组团,到农村乡镇文化广场进行非遗演出活动。每场演出由城区两到三支志愿团队、当地志愿团队、相邻镇区志愿团队和文化馆业务人员联合组台演出。通过开展非遗活动,城乡各文艺团队有了交流、展示的平台,各个文艺团队得到了锻炼、成长。
总之,加强非遗保护宣传力度,将其融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不仅可以激发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活力,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同时,群众文化活动也为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实践平台,壮大业余文艺团队力量。
(四)有利于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活动之间的有效融合,在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基础上还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境内的纵棹园是城区的重要景区,公园区内设有古戏台景点,当年康熙皇帝曾在这里观看了乔家班演出的江北小戏,并亲赐银项圈,赐金班”轰动一时。另外,当年的江北小戏已经发展成我国著名的地方戏——淮剧,宝应是淮剧的主要发源地,同时淮剧也是宝应唯一地方戏,是宝应地域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已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宝应县的相关单位将其融入列入群众文化活动中,增加了公园景点文化内涵,县文旅局联合园林管理处还恢复了传统古戏台的唱戏功能,每年一些重要节日举行群众文化活动淮剧演出,吸引了大量群众观看。宝应人民群众对淮剧十分热爱,泾河、曹甸、西安丰等区域,成为远近闻名的“戏窝”,欣赏淮劇是宝应百姓的传统,在愉悦身心的同心,心灵得到净化。淮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和艺术风格的演绎,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宝应地区文化认同和民族审美活动,延续着宝应人独特的情感记忆,蕴含着浓厚的苏北地域文化精神。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非遗保护传承和群众文化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相关文化单位需要结合当地的非遗文化,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实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注释:
①孔雷.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J].大众文艺,2019 (18).
②汪平.探究群众文化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J].智库时代,2018(042):19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