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平面构成对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影响
2020-10-20李钽
摘要:现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平面构成越来越多的被运用。但是这不仅是由于西方艺术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和普及而导致的,还和工笔人物画创新的需要,当代大众的审美倾向与当今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
关键词:工笔人物:平面构成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1-0038-02
平面构成是设计学的基础课程,最早的平面构成来源于俄国的前卫艺术运动和构成主义,后来经包豪斯的设计艺术及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那时正值新启蒙思潮,“中国画的现代化”成为一个时代课题,艺术界开始纷纷讨论如何运用中国画的艺术形式表达时代生活。
1985年第1期《美术思潮》上的文章《中央美院师生关于全国美展座谈会纪要》尖锐批评六届美展重题材、轻艺术,并从反思“题材决定论”变为提倡艺术民主的呼吁,自由创造、求新求变渐成风尚。艺术界开始批判中国画创作为政治服务的模式,再次提出中国画的现代化进程。在同年4月举办的“黄山会议”上,明确批判中国画艺术中存在的程式化、单一化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艺术家们为此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学习西方艺术并探索各个领域。于是一部分人就将中国画表现手法中融入西方艺术语言来表现当时的中国现实社会,先进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在创作过程中从西方的艺术作品汲取灵感,在对于中西方优秀艺术家作品的学习过程中,不免受到西方艺术作品、设计作品的启迪,从而丰富自己作品的艺术元素。直至今日,平面构成虽然作为设计学的基础,但对当代工笔人物作品仍产生着一定影响,这在当代许多艺术家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他是以理性和逻辑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纠其本身,就是在特定平面上,把视觉元素进行以美为基础的排列组合。平面构成给艺术作品增加了趣味性和装饰性,在平面构成中更讲究设计感,更注重的是点线面的结合,而点线面纠其本身并不是程式化的转换方式,这样就更丰富了画面效果。然而工笔人物画是以线为基础的,从传统的工笔人物画的角度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线的造型方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是古代工笔人物线条表现的高峰,古代工笔人物画强调对线的使用和理解。总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工笔人物画,都需要在造型当中不断的提炼,揣摩简练与“传神”的关系,体现造型上的优势性。把平面构成的理念运用到工笔人物创作当中,与中国古代的绘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所以平面构成在工笔人物作品中的应用,是趋势也是必然。基于这个原因平面构成在当代工笔人物作品中的广泛应用就不言而喻了。
在去年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不乏有许多作品中体现了平面构成的元素,从全国美展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当代工笔人物作品的发展方向。我们以全国美展中的一幅作品举例论证平面构成是如何体现在工笔人物作品中的,无论在色彩构成上,还是在构图上皆有体现。
以黄沛沛的作品《盛世高原》为例(如图l所示),这幅作品构图饱满,在色彩的运用上,十分鲜亮,浓烈。在画面中虽人物繁多,但是却不乏秩序感,并没有因此就杂乱无章。这幅作品充分运用了平面构成理念中的重复构成形式、近似构成形式和变异构成形式。重复构成形式,即在画面中以一个基本单形为主体在基本格式内重复排列,排列时可作方向、位置变化。在作品当中主要是通过女性的民族服饰表现出来的,衣服款式的重复。在色彩上,充分的运用红、白、黑三种颜色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重复。其中近似构成形式是通过每一个人物的动态、行为相似但却不一致,下半身的衣服均以垂直的形式体现在画面当中,但又存在着细微差别。变异构成形式是指构成要素在有秩序的关系里,刻意违反秩序,使个别的要素显得突出,因此打破规律性。变异的效果是从比较中得来的,通过小部分不规律的对比,使人在视觉上受到刺激,形成视觉焦点,打破单调,产生新奇的、生动活泼的视觉效果。在画面中是通过在大量的红色和女姓形象中出现了少数黑色和男性形象来体现的,在其中男性形象十分突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画面效果的单调,但它的出现又不失和谐。艺术家对于平面构成的运用使其与传统民族元素相融合,这不仅使作品充分展现了装饰效果,色彩鲜亮与构图的饱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工笔人物在当代与西方艺术理念相融合,还体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生命力。在全国美展中不乏出现这种作品,可见平面构成对工笔人物画的影响。
当代工笔人物画是在对传统的继承中发展起来的,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从优秀的传统工笔人物作品的线条上汲取营养,用线的起承转合和节奏感。在创新的过程中,运用平面构成等知识,以至于把中西艺术文化相结合,创作方法的多元化和创作形式的多变,在一定程度上是工笔人物进入当代的一种方式。在色彩上的搭配也能隐约看出传统工笔人物作品的影子,色彩作为新工笔人物画视觉符号元素之一,就像文学的词汇、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身姿,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和视觉刺激手段。在汉语词义上,“色”即指有明确色感的颜色形象,故指事物之色;彩”则是指多“色”的集合。无论从古代文献还是汉语词义上均可阐释“色”与“彩”如何参与“新工笔”人物画色彩语言建构。
在传统的工笔人物作品中,因中国古代社会与当下社会生活形态大有不同,产生了当时特有的创作内容,归结起来创作内容的不同是因为服务的阶级不同,在古代艺术只服务于贵族阶层,绘画的对象多为仕女,皇室贵族。并且当时的中国社会相对封闭,对于西方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原理少有认知。而现在艺术服务于人民大众,且信息资料以及知识传播和获取的渠道广泛。再加上现当代大众的的审美倾向和艺术家的感受都多少受到商业和社会环境影响,然而平面构成是深入于社会生活当中的,尤其是商业和媒体文化。因為平面构成在设计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满足观众的视觉感受,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还可以起到表达和传达内容的作用。生活的核心是艺术家创作的核心,艺术家在创作的同时,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思想不能闭塞,有灵魂和思想的创作是需要社会生活为其注入思想和灵魂的,所以创作是人对于社会生活的创作。这就导致艺术家的作品更具装饰性,在构图也不免要吸收平面构成的元素来丰富自己的创作,从而使画面更有活力,更充实,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艺术家创作的人物形态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写实,也会随着画面要求和作者感受,从而变形、组合,形成新的艺术效果。
平面构成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应用使画面的“构成”更加丰富,一改往日传统工笔人物作品的单一构图和色彩构成方式,更由于传统工笔人物作品多为长卷.尺幅较小例如《韩熙载夜宴图》,《捣练图》等,古代工笔人物作品具有较强的叙事性,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物都是分组处理,色彩大多是对当时场景和人物活动的再现,这也和绘画目的相关,当时的工笔人物画多是为了记录皇室日常生活,歌功颂德。而现在当代的工笔人物作品大多数都是以大尺幅,单张,很少出现卷轴画,由于尺幅较大,就需要平面构成来帮助艺术家完整画面,不至于使画面看起来空且不和谐。在工笔人物画创新的过程中,只在于材料上的创新不能满足现阶段大众审美的需求,这致使艺术家们在构图等方面寻找突破,并且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深入社会,了解当今社会,并把整个身心投入社会生活,积累创作素材,进行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王平,开放的力量:中国画现代性探索40年(19782018) [J].中国美术报,2018 (08).
[2]符浩,平面构成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5 (20).
[3]陈乃惠.谈“旧”论“新”——当代“新工笔”人物画色彩[J].湘南学院学报,2019.
作者简介:李钽(1997-),女,河北人,硕士,研究方向:国画工笔人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