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0-10-20徐行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对策

徐行

[提要] 本文概述重庆国际生物城发展背景,并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总结生物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提出生物城未来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重庆国际生物城;高质量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6月11日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生命科学领域日益受到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历来被视为生命科学领域和生物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因此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将其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朝阳产业”。在此背景下,我国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足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重要性。

一、重庆国际生物城发展背景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密集、高收益率和正外部性等特征。因此,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对于人才、技术的储备,资金、基础设施的投入要求较高,具有较高的发展风险。然而,与高投入、高风险相对应的是较为持久的高回报,以及正向的社会经济效应。

在国家宏观支持政策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刺激下,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对应的政策给予“双重”支持,促使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并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珠三角、东北等中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除基础较好的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等园区外,近年来一批后起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势头强劲,如武汉光谷生物城、广州生物岛、泰州医药城、成都天府生物城等均被列入了“2014中国生物医药最佳园区”。

基于此,重庆市十分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将其列入十大战略新兴产业,给予支持,重点培育。重庆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通过增加优质品种、提升制造能力、补齐平台短板、优化产业布局等措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计划到2022年实现总产值1,300亿元。

二、重庆国际生物城发展现状

重庆国际生物城是全市“4+1 医药产业集聚区”之一,包括生物醫药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和健康服务产业园三个功能区。目前,生物城园区面积6.8平方公里,累计投资380亿元。园区预计2025年产值超600亿元,成为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要承载地,被纳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一)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一是明确发展方向,延长产业链。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逐步建立以生物医药为核心,以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为特色,以专业研发服务为主轴的“1+3+N”产业体系。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培育集群项目,逐步建成要素完整、门类齐全、聚集度高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二是培育创新平台,聚焦产品研发。生物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在于药物技术的创新,通过建立智睿生物研发孵化中心、北大医疗创新谷(重庆)等一系列创新研发平台,为药品研发和试验提供助力。目前已率先取得长效胰岛素、重组全人源抗EGFR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口服紫杉醇制剂等新药的临床批件。

(二)坚持协调联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加强联动,精准施策。建立“市-区-公司”三级联动机制,依托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联系会议制度,巴南区设立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巴南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每年投入资金3,000万元,部署推动规划、政策、项目、服务落地落实。同时,将重庆麻柳沿江开发区公司更名为重庆国际生物城公司,自上而下高效推进园区土地开发、工程建设、人才引进、项目服务。二是健全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建立产品试验量产跟踪服务机制,在医药产业关键环节,如新药注册、GMP认证、项目申报及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跟踪对接服务。完善招商项目落地服务机制,实现企业落地手续全程代办、对接落实优惠政策等措施,切实做到提高招商和项目建设效率。

(三)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园区。一是建设生态园区,促进产城融合。建设“一江、两心、三廊”,科学规划布局长江生态岸线、栋青湿地中心公园、雨水收集走廊等生态功能性项目。严格生态环境把控,严禁高能耗企业、重污染、原料药、精细化工等项目落户园区,同时加快环保设施建设,严守生态红线。加大交通体系建设力度,新建一批教育、医疗、市政基础设施等民生项目,为园区企业、居民,提供绿色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建设节能园区,推进集约发展。在完善水、电、蒸汽等与产业发展相关的供配套设施基础上,贯彻集约发展理念。建成集中供应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供热能力34.2万吨/日。充分利用企业生产,建成热电联产“热岛”系统,每年供应0.98MPa饱和蒸汽144万吨。同时,按照产业布局发展需求,集中进行水、电、气供给,保障发展与节能同行。

(四)坚持开放合作,助推产业升级扩能。一是用好宣传平台,加强沟通合作。充分利用中国进博会、重庆智博会等平台,高标准承办中国医药峰会、重庆医药高峰论坛等大型展会,积极展示园区各项优势,吸引项目落地投产。二是积极打造平台,注重聚才引智。与四川大学魏于全院士团队密切合作,共建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实验室、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平台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医院开展合作,科学高效地进行新药临床试验。制定《“菁英计划”高层次创新人才激励办法》《人才专项资金激励办法》等引才政策,以平台吸引人才,用发展留住人才,真正做到招才引智。

(五)坚持共建共享,促进资源整合流通。一是五方联动,实现模式共享。携手上海张江药谷、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光谷生物城、江苏泰州生物城,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形成长江经济带生物产业联盟。加快推进布局国家级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医研企一体化合作模式,有力推动各方资源共享、技术互补和成果共用。二是建立基金,实现资金共享。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共建产业基金。目前,已经建立了规模近10亿元的植恩、杏融等产业基金,支持产品创新、成果转化、企业项目产业化和市场开拓。

三、重庆国际生物城面临的挑战

(一)行业监管日趋严格。近年来,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行业监管也日趋严格。自2013年7月期,欧盟对所有输欧的西药制剂及其原材料,采取GMP标准检测。国内也更新了GMP版本,实行对医药产业更加严格的生产过程动态管理。从原料采买到生产流通,实行多环节持续跟踪管理。国内外不断提高的监管标准,要求重庆国际生物城未来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行业门槛,严把质量关。

(二)同质竞争日趋激烈。纵观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发达国家大多跻身市场头部,并且持续投入研发,抢占产业制高点。近些年,国内许多省份持续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抢先占领国内市场。上海、浙江、江苏、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已凭借自身经济基础优势,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环境优化等方式,占有了国内大部分生物医药产业链。同时,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始注意到生物医药产业对未来经济发展增长的重要作用,纷纷加入,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国内国外、发达省市与一般省市共同发力,导致生物医药产业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许多产业园区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对于重庆国际生物城来说,如何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深度发展的专业领域,值得深入思考。

(三)技术创新日趋集中。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原动力来自于技术的创新。国内外龙头企业对于产品、技术、工艺创新都非常重视,花费大量资源挖掘人才,培育创新机制。而创新需要先期的积累,以及人才的储备,目前国内许多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资源集中到经济发达地区,这导致其他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园缺乏核心竞争力,停留在基础生产领域。对此,重庆国际生物城要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加强研发投入。

四、重庆国际生物城高质量发展对策

(一)构建政府主导型“医-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一是注重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但是近些年发展势头迅猛,各方面研发投入不断加大。生物医药技术研发主体集中在企业研发部门、高校以及科研院所,而三者出于知识产权及合作协议等问题的考虑,往往存在新技术囿于小范围内,并间接导致同一技术领域多方投入资源重复开发,无法相互取长补短。这就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构建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服务联盟,制定适合自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总体技术研发规划,统筹各方优势,合理分配研发任务,并定期召开技术交流会,组织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技术难题,打破技术壁垒,促进技术共享。二是提高业内薪资,吸引人才。技术创新的根本在于人,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依靠更多高水平人才的聚集。政府要制定政策,引导科研人员的薪酬与新药研发成果、技术创新成果市场效益挂钩,并适当给予技术入股。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在环境建设上下功夫,将园区的交通、住房、医疗、教育重视起来,真正解决外来人才的后顾之忧。三是实施激励,促进企业研发投入。企业是整个产业发展的核心主体,基于对市场的全面把握,对技术创新的敏感度极高。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减免企业R&D费用的税收等方式,鼓励引导企业增加R&D支出费用,加大科研力度。

(二)构建政府主导型“医-产-学-研”政策创新体系。一是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据统计,2006~2013年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复合增长率为29.5%,远超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平均增长率。然而,与高速的市场增长相比,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新药的研发生产行政审批效率明显迟缓,尤其是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相比,研发申报审批周期长、积压多,直接导致新产品市场效益。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药物审批的特殊性,审批周期本身较长;另一方面是评审中心工作人员数量、技术、效率有待加强。要通过增加工作人员人数,培训提升工作人员能力,激励工作人员工作热情,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等方面,切实缩短行政审批周期。二是搭建投融资平台。生物医药产业具有投资风险高、投资周期长等特点,尤其是研发领域,需要投入资金量巨大,且具有较高风险,因此建立完善的投融资平台十分必要。目前,国内投资机构一般规模较小、抗风險能力弱,基于此,可以通过投资机构共同出资、共担分享,或者以政府为主导,成立第三方机构,也可以借鉴阿里巴巴模式,由大企业为小企业提供担保,共享回报。总之,通过多种方式搭建投融资平台,确保资金到位。三是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生物医药产业从投入、研发、临床试验再到市场化,每一个环节都具有较高的风险,需要构建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药物研发生产过程中可能涉及投资机构、制药企业、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如何保障各方信息沟通机制畅通,并适当监管各个环节操作规范,降低风险,就需要政府主导建立第三方风险控制机构。

(三)构建政府主导型“医-产-学-研”市场创新体系。一是提高生物医药产业市场化率。要在投入研发之前,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准确定位研发方向,在保障研发药物的实用性、实效性基础上争取创新性,真正加快药物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化的进程。二是重点培育龙头企业。要想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取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席之地,就要重点培育扶持具有竞争力的医药龙头企业,在进行质量和价格监管的同时,适度向其资源倾斜、政策倾斜,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企业,使其在市场的博弈中,更具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海龙.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辛国荣.坚持新发展理念 加快推进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发展[J].重庆行政,2020(1).

[3]王宇飞,李靖靖.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对策研究——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J].中州大学学报,2018(3).

[4]郝凤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市场驱动效应[J].重庆社会科学,2011(2).

[5]赵静,邵中一,沈超意.宁波市生物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与能力提升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

[6]刘海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角色定位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9(11).

[7]吴磊,陈立,宋国梁.国内外生物产业及园区发展现状分析[J].华东科技,2016(10).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