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紫砂陶刻构图
——作品“金雀群栖图挂盘”创作感悟

2020-10-20王志芳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刻画

王志芳

紫砂陶刻是字跟画的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必须将精神活动与双手形成统一,下刀时意在前,形在后,需要具有一种统筹全局的观念,单一且局部的陶刻必定是不完美的,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事先的构图就显得尤为重要。

紫砂陶艺的历史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紫砂陶刻作为其伴生艺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并不算太过悠久,但却是一门独立的工艺美术门类,在历代创作者的不断探索和传承下,已然结出了优秀的艺术果实。在紫砂陶刻伴随紫砂壶诞生的时期,这一创作形式还是十分简单的,但却极大地表现出了创作者的情感流露,哪怕是茶壶少寥寥几个字,都能让观者深切感受到其中心意,可以说紫砂陶刻最核心的要素就在于情感的表达。随着紫砂陶艺逐渐发展成熟,紫砂陶刻所创作的内容也逐渐拓展延伸,字画结合的传统艺术形式自然而然的就出现在各种紫砂器上,陶刻艺术从原本单纯的装饰技法,成为了有独立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以紫砂陶刻艺术为核心的紫砂器正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世人眼前,作品《金雀群栖图挂盘》从宋画中汲取灵感,遵循“大道至简”的文化特征,用淡雅的色调,明亮而不炫目的构图来展现美的境界。

作品“金雀群栖图挂盘”刻画的是一群大小相近的雀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麻雀的身影,这是一种极平面的鸟类,出入于寻常百姓家,在创作中通常作为黎民百姓的象征。从创作的内容就可以理解,其表达的主题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安逸祥和,且在现实生活中,数只雀鸟聚集在同一枝头的场景往往存在的时间很少,想要捕捉到活泼好动的麻雀聚集在一起嬉戏的画面,往往只有优秀的摄影师才能够做到,而在紫砂陶刻创作中,却可以通过刻刀来重现这一情景,创作者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进行合理的构图设计,让这些活泼好动的小生灵组成一幅优美而祥和的画面。

《金雀群栖图挂盘》

唐宋以后花鸟画成为了传统绘画的一大分支,所以麻雀的形象频繁地出现在绘画上,作品《金雀群栖图挂盘》就借鉴其中一些作品的构图方式如:《寒雀图》、《竹雀图》、《竹雀双兔图》等。鸟儿离不开树,是以刻画麻雀先刻树,在挂盘有限的空间当中倘若塑造一棵参天大树,那势必会挤压麻雀的创作空间,且麻雀的身躯很小,树刻画的轮廓越大,两者就越不成比例,所以在这件作品上不如刻画一截枝头,在小树叶的衬托下,五只麻雀姿态各异,其中的区别需要通过下刀的虚实变化来加以区分,同样这还能显示出光线的变化,下刀越深越密,光线越暗,而下刀越轻,轮廓也就越虚化,显然处于阳光之下,这时候通过五只麻雀从左到右的逐渐变化,就可以表现出阳光与视线的方位,这样一来景深就被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了配合这一景深的形成,树枝的刻画也需要与之适应。由于树木的生长总是会追逐阳光,所以越接近阳光的树枝就会越细,在这件作品中也是如此,树枝从右往左延伸,刻画得越来越细,跟光的强弱形成对应。

出了上述空间光影的变化会影响构图以外,紫砂陶刻主题的蕴意也会对构图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古代爵雀发音相通,所以麻雀的主题常常与加官进爵联系起来,但当代社会语言和语音的变迁,这种文化记忆有时会被人们淡忘。如现在的普通话,“雀”与“爵”虽发音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所以作品《金雀群栖图挂盘》所表达的是另外一重含义:自在闲适的生活和勤奋,这种对于生活态度的表达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胃口,麻雀好动的天性让其展现出不同姿态,写实的风格和个性化、多样化的表达亦契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观念,除此之外作为装饰而言还能够为城市生活增添一丝自然的气息,满足了当下快节奏生活下纾解压力的现实需求。

作品《金雀群栖图挂盘》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契合当下时代的心灵需求,内中蕴含了对财富和自由的渴望,这是很多现代人都渴求的,但同时其也暗暗阐述了人生的百态,将人生的勤奋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传递出来,前者只是表,而后者则是里。表里合一之后则是“金雀群栖”的活泼和灵动,让人不由自主地思索生活中的美好。

结语:构图的宏大与否跟陶刻创作的主题密切相关,宏大的主题就需要塑造广阔空间的构图来进行支撑,反之则需要以细腻和写实来构筑,一件作品的成败从构图开始,良好的构图不仅是美的展示,更是心灵的窗口。

猜你喜欢

紫砂陶陶刻刻画
紫砂陶刻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结合
从《陶刻人物对瓶》看紫砂陶刻的工艺特征与人文精神
论陶刻作品“逍遥游”的艺术审美以及人文内涵
浅析国画与陶刻之间的关系
——以“梅兰竹菊四君子陶板”为例
盘山行旅,山店风簾
——浅谈陶刻作品“山店风簾图”的陶刻艺术以及寓意内涵
当代紫砂陶刻大环境下的个人艺术道路分析
论紫砂陶刻的连续性
刻画人物如何『传神』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刻画细节,凸显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