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中有法

2020-10-20李洪祥

中学政史地 2020年25期
关键词:犯罪法律

李洪祥

湖北省天门市干驿初级中学

【专题概要】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律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违法犯罪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予以特殊保护;未成年人要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等等。

【知识梳理】

1.法律的本质。

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我国法律的本质。

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

3.法律的基本特征。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法律的作用。

(1)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定人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为人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2)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人们的合法利益。

5.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含义。

所有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6.怎样践行平等?

反对特权;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敢于抵制不平等行为;等等。

7.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

(1)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类别: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8.刑法的主要内容。

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9.犯罪的基本特征。

严重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这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这是前两个特征的必然法律后果)。

10.刑罚的含义与主要内容。

(1)含义:刑罚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

(2)主要内容: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

11.我国刑罚的种类。

我国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其中,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12.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

一般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应承担行政责任或者民事责任,不应受到刑罚处罚;而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大,触犯了刑法,应受刑罚处罚。

13.对未成年人予以特殊保护的必要性。

(1)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

(3)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14.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有哪些?

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5.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16.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主要内容。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出了明确规定。

17.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寻求法律救助的途径。

(1)向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法律服务机构或者他人举报、投诉、反映情况或者寻求帮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通过协商、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和纠纷等。

(3)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8.诉讼的类型。

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19.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1)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也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亡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0.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常见方法有哪些?

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他人的帮助;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保护好作案现场;等等。

21.青少年应当怎样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依法办事;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典例解析】

1.(2020·广东)杨先生外出时忘了关好水龙头,导致房间积水并渗入楼下静静家,使得墙皮发霉,客厅沙发、电器浸水毁坏。静静要求杨先生恢复原状并赔偿损失,遭到拒绝。对此,静静可以

( )

A.提起民事诉讼来维权 B.提起行政诉讼来维权

C.提起刑事诉讼来维权 D.曝光其个人信息维权

解析:本题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引导考生学以致用。题中静静与杨先生之间的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因此静静可以提起民事诉讼来维权。静静不能因此提起行政诉讼来维权,因为行政诉讼的被告只能是国家行政机关,而不能是公民个人。静静也不能因此提起刑事诉讼来维权,因为刑事诉讼的被告只能是犯罪嫌疑人,而杨先生的行为并没有涉嫌犯罪。静静更不能曝光杨先生的个人信息维权,因为这是我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故本题应选A。

2.(2020·福建)2019年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关注未成年人家庭监护、校园安全、人身权益受侵害等问题。此举的目的在于

( )

①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地位 ②保证未成年人免受外界伤害 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④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选取社会热点作为命题素材,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认识社会,适应社会。题干中的举措并不能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地位,也不能保证未成年人免受外界伤害,其目的在于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因此,本题应选D。

3.(2020·福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同学们就民法典的有关规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运用法治与德治关系知识,说明用法律“收拾”缺德行为的意义。

(2)见义勇为不担责。那么,在救助他人时还应该注意什么?

解析:本题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既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学会见义智为,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综合性。

解答第(1)题时,要先指出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作用,然后阐明用法律“收拾”缺德行为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第(2)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可概述救助他人的注意事项,如增强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讲究策略,科学救助等;也可写具体的注意事项,如施救时应保全自身的生命安全,不要对被救助的人造成二次伤害,不要伤害被救助者的自尊心等。

参考答案:(1)法律承载道德理念,强化了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惩治缺德行为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增进社会文明和谐。

(2)增强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讲究策略,科学救助;等等。

【提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0年5月15日,广东省云浮市居民李某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交警执勤视频,并配以侮辱性语音,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李某因涉嫌寻衅滋事被公安机关依法处以行政拘留五日的处罚。据此回答第1~2题。

1.李某的行为属于

( )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2.为吸取教训,李某应该

( )

①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依法律己 ②树立规则意识,自觉遵守规则 ③无条件接受处罚,不得对处罚提出异议 ④文明上网,不在网络上发表视频和言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下面图示所表达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B

C D

4.下面关于正当防卫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可实施正当防卫

B.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对不法侵害者实施正当防卫

C.正当防卫虽然违法,但不应该承担刑事责任

D.我国法律并不倡导和鼓励公民实施正当防卫

5.对以下行为的点评,正确的是

( )

序号行为点评①11岁的周某经常偷窃同学的财物此行为若不改正就可能走上犯罪道路②15岁的王某持刀抢得同学5元钱此行为属于严重不良行为但不违法③17岁的李某在楼上向下抛废弃物此行为违法但不可能构成犯罪④18岁的网店店主张某出售客户信息此行为若触犯刑法则构成犯罪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6.近年来,部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过度消费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

( )

①限制未成年人在网络上消费 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

③禁止未成年人上网和玩游戏 ④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7.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持续完善少年司法制度,通过圆桌式审判,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依法有效维护未成年人权益;联合教育部等部门完善校园安全事故处理机制,依法惩治涉及“校闹”的犯罪;推进司法保护与行政、家庭、学校、社区保护联动机制试点。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未成年人

( )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②自我保护能力弱,易受不法侵害 ③是我国违法犯罪人数最多的群体 ④自我控制能力弱,不能自立自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右边的漫画告诉我们

( )

①农民工处于整个社会最底层 ②国家用正义的制度保障公平 ③我国法律保护人民群众利益 ④我国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9.2020年6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9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该法对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恐怖活动、勾结外国或者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等四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的具体构成和相应的刑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体现了法律的什么基本特征?除此之外,法律还有哪些特征?

(2)有人认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应该承担刑事责任。这种观点是否正确?简述理由。

10.材料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量未成年人宅在家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就成了陪伴其学习、娱乐的首选工具,未成年人在操作时,冲动消费、误消费等问题突出。

材料二2020年7月,国家网信办发布通知,宣布将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通知称,本次专项整治将集中整治网络游戏平台实名制和防沉迷措施落实不到位、诱导未成年人充值消费等问题。严厉打击利用低俗色情、血腥暴力等不良信息推广和诱导未成年人点击安装游戏的行为。重点整治网络游戏账号实名注册制度和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严格规范网络游戏诱导未成年人进行充值打赏、购买装备等付费行为。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未成年人在操作电子产品时,冲动消费、误消费等问题突出的原因有哪些?

(2)启动“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是为了筑牢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哪一道防线?

(3)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三、活动与探究题

11.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开展了以“防微杜渐、遵守法律”为主题的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辨别改错】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学生的日记片段。

今天我从网上看到一则新闻:3名未成年人因犯抢劫罪分别判处7个月到2年的有期徒刑,其中年龄最小的仅有15岁。这3人之所以被公安机关判刑,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违反了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应该受到行政处罚。他们年纪轻轻就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极其深刻。我们要防微杜渐,自觉遵守法律,法律倡导做的努力去做,法律规定做的必须去做,法律没有授权的坚决不做。

(1)上述日记片段中有几处错误,请你找出并加以改正。

【漫画赏析】老师向学生展示了漫画《一个未成年人的道路》,让大家赏析。

(2)这幅漫画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为了避免出现漫画中这个未成年人的结局,我们应该怎样做?

【良言诤语】老师要求学生为那些有了过错或者沾染了不良行为的人说一句劝告的话。

(3)请写出你要说的话。

参考答案:

1.B 2.A 3.D 4.A 5.B 6.C 7.A 8.C

9.(1)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错误。理由: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首先看他的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如果社会危害性不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也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10.(1)①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没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②有些媒体和电商唯利是图,误导他人消费。

(2)社会保护。

(3)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不沉溺于网络,学会“信息节食”;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信息;恪守道德,遵守法律,不在网络上制造和传播谣言、泄露他人隐私、恶意攻击他人、宣泄负面情绪;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传播正能量。

11.(1)“公安机关”改为“人民法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改为“刑法”;“行政处罚”改为“刑罚处罚”;“法律没有授权的坚决不做”改为“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2)①一个人如果有了过错或者沾染了不良习惯,要及时改正,否则就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受到法律制裁。②我们一定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当我们犯了错误或者有了一般违法行为,要及时反思,及时改正。

(3)示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勿以恶小而为之。

猜你喜欢

犯罪法律
公园里的犯罪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法律讲堂之——交通安全我最棒
Televisions
滑向犯罪的原因(三)
环境犯罪的崛起
让人死亡的法律
让法律做主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