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新势力胜出的要素
2020-10-20吴毓
文 / 吴毓
又一家新势力谋求上市。在理想汽车挂牌纳斯达克一周后的8月7日,小鹏汽车递交招股书,寻求纽交所上市。
目前造车新势力中,走到量产交付的有十几家,其中销量破万的,仅有蔚来、威马、小鹏、理想,似乎可以称之为中国“新势力F4”。经过数年大面积的淘汰赛,这4家能够暂时充当“头部”,其商业逻辑必然是合理的。
截至目前,这4家当中,除了威马尚未正式开始IPO进程,其余几家(蔚来、理想、小鹏)都已经或即将上市。
威马将何时以及如何IPO?有说法称,威马考虑在上海科创板IPO,但该消息未获证实。
其余几家,都走的是特斯拉路线。如果以上市时间点为参照“原点”,它们的融资节奏、上市方式、选择的时机、产品阵营、所处产能阶段,都像是一个师傅教的。它们似乎摸索出共同的商业和投资逻辑。这并非是说,这一套就是金科玉律,不能更动,而是一个阶段性的规律而已。
在美国资本市场、中国消费市场的共同作用下,起手布局有点雷同,是合乎情理的。
融资频率说明什么
业内也已经得出经验,只要某新势力融资频率突然加速,很可能距离IPO不远了。这事儿反过来也成立,只要得知IPO大幕拉开,资本更容易下决心进场,因为更容易套现离场。
理想在IPO之前1个月的时间,刚刚进行了D轮融资,美团王兴领投,估值40亿美元,IPO定价算下来,预期市值80亿-90亿美元,上市首日暴涨,截至8月10日,理想市值154.7亿美元,与蔚来的差距只有5%,后者当天收盘市值163.9亿美元。而蔚来上市当天市值也经历了大涨,达到119亿美元。不过这是两年前,此一时彼一时。
小鹏也是如此,节奏也是青出于蓝。7月20日小鹏完成C+轮融资5亿美元,两周后的8月5日又从阿里等投资人处融资4亿美元。接连实现两次Pre-IPO轮融资的新势力并不多。资本跑步进场的逻辑倒是一致的。
截至IPO之前,小鹏融资10轮,总金额160亿元(A+轮金额不详)。尽管如此,小鹏市值据说直指400亿美元,超过福特。如果属实,只能证明资本的点金术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
威马市值暂时无法计算或者估量,但融资次数和总额不遑多让。威马迄今为止进行6轮融资,总金额近230亿元。但是最近一次融资发生在2019年3月,距离现在已经17个月,此后再无融资进账,因此近期IPO可能性不大。
对于新势力来说,不管是否缺钱(实际上都缺钱),IPO这一步必不可少,因为投资人需要退出通道。
亏损帽子请戴好
亏损是新势力标配,无一例外。如果以2018年为起点,理想2018、2019年分别净亏15.32亿元、24.38亿元,今年头两个季度亏损1.5亿元,从账面上看大幅收窄。
小鹏2018、2019年分别营亏16.94亿元、37.81亿元,今年头两个季度营亏14.29亿元,小鹏方面解释称,因疫情期间收入降低18.52%所致。
而蔚来手笔要大得多。蔚来2018、2019年分别净亏96.39亿元、113亿元,今年头两个季度营亏27.46亿元,也呈收窄趋势。不过,根据8月11日的蔚来财报电话会数据,2020年第二季度蔚来造车的毛利率转正为8.4%,这是其股价从谷底爬出来的有力支撑。
威马亏损情况未知。
金主和现金,只反映旧格局
这几家新势力的背后主要投资人,对应着互联网的市值巨头。至少它反映了4年前的中国互联网BAT格局,这不是巧合。
腾讯占据蔚来12.6%股份,阿里持有小鹏14.4%股份,百度持有威马,两者还在技术上深度合作,但持股比例不详。美团持有理想14.5%股份,王兴个人还拥有23.5%的理想股份。
到底是新势力抱到了真大腿,才能荣升“头部”,还是互联网巨头站在投资角度,在消费市场起作用之前就筛选出“头部”?由于互动因素过于复杂,真正的原因不得而知,但很可能如炼金术士的衔尾蛇一样,互为因果、互相发现和成就。
在新势力产品尚未真正站稳脚跟之前,资本市场的支持,就是它们挺住的关键。
如此看来,威马暂时未能上市,并非因为不缺钱,而在于金主的选择问题。
同样,在利润循环没有形成之前,现金就是生命线。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小鹏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8.95亿元;理想在今年7月1日持有现金约70亿元;蔚来则称自己今年二季度末现金持有超过100亿元;而威马同样缺乏数据。
如果尽快实现毛利率乃至纯利润转正,继续生存是没问题的。因为该花的大钱,早在研发和部署生产线的时候花掉了。到头来,决定胜出的关键要素,仍是传统方式。
和烧钱速度相比,这点钱不够看。铺开生产线过程中,扔进去200亿-300亿元,稀松平常。理想在常州、威马在成都,都已实现自建工厂生产。小鹏在海马代工的同时,肇庆工厂已经竣工,即将投产。蔚来则因上海项目折戟,继续使用江淮代工,目前在合肥的工厂仍在建设中。可以预料,仍需在重资产上大笔投资的是蔚来。如果不考虑卖车和生态服务的利润,目前最缺钱的也是蔚来。
产品竞争:漫长的战斗
资本输血不是核心竞争力,产品才是。如何形成需求对位、错位竞争、个性鲜明的产品线,能够看出各家如何给自己定位。
今年4月,理想目前只有一款产品,“理想ONE”。官方将口径改为“混动”,而非此前强调电动的口吻。理想已经完全押宝“增程”,长续航(800km)、强动力(6.5s破百)、低油耗(纯电运行时可以为零)是理想三板斧,但理想没有明说的是,这三样无法同时拥有。
和不插电混动相比,理想相当于更偏向纯电的混动。“理想ONE”固然可以规避纯电的补能陷阱,但是其能量转化方式必然是低效的。而且,车主在实际使用中,如果只用燃油方式的话,相当于背了一堆电池“死重”,后者只用于储存多余的“电能”,而用燃油充电,显然不是好主意。市场上缺少同行者,不意味着理想面对“蓝海”,而是因为其方案缺少共鸣,理想必须避免成为小众产品。
在充电基础设施滞后的地区(譬如乡镇、村落),理想ONE具有更强实用价值。但是,超过30万元的单价,似乎并非针对下级市场设计。理想如果在后续产品中规避这种“扭曲”,那么其独特特征将消失,这显然是两难的。
理想ONE于2018年10月发布,2019年12月首批交付,截至2020年二季度,累计交付1.04万辆,初期势头尚可,但尚未碰到“蔚来墙”——蔚来在首批产品批量交付后遇到的市场拓展困境。
蔚来则以全链生态服务和无微不至的用户关怀著称,特别对于早期用户。譬如对早期车主承诺终生免费换电服务。和换电服务特色一样,既是蔚来的优势,也给其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
威马的特点,则是用接近传统方式来造新势力的产品,主打性价比。和其他三家专注C端不同,威马推出了面向企业的威马EX5出行合作版,补贴后的价格仅有9.9万元,这是威马EX5的最低价格,也是这4家新势力中最低的产品发售价格。靠尽快上规模碾压对手,是威马的手段,也是传统车企最常使用的方式。威马创始人沈晖曾经喊出2019年销量10万辆,去年实际上险量为16876辆,在新造车势力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蔚来的20749辆。成绩不赖,但只有16.8%的完成率。威马创始团队不掩饰自己的失望情绪。
技术上,当然各家都各有特色,但区分度远远不像他们宣传的那样明显。事实上,没有任何一家拥有排除性的技术大招。
威马的“即客行”App在量产车上市之前就已上线,涵盖了从网约车到充电、租车、城市共享的完整业务链条,但目前只剩下充电和租车两个功能。今年3月,威马汽车出行事业部、技术部、产品部进行了大规模裁员。
威马试图在B端发力共享,目前遭受挫折。如果缺少B端,威马的性价比路线是否会缺乏支撑?
与威马背向而行的小鹏,则将第二个产品P7提升到30万元以上,定位为一、二线城市年轻白领。小鹏与蔚来、理想正面竞争,同时它们与特斯拉Model 3的受众也高度重合。后者尽管是一辆电动轿车,与“F4”主打SUV路线不同,但如李想本人私下里感叹的那样,特斯拉处于“下一阶段”,其产品链条、供应链都更健壮,而品牌则为此提供更强的支撑。否则无法解释特斯拉为什么能够与中国“F4”拉开差距。
而特斯拉引以为豪、粉丝们津津乐道的自动驾驶(或称辅助驾驶),尽管数据上提炼及时、OTA更新速度很快,但对中国道路和交通“潜规则”的适应,其实颇有可吐槽之处,表现出一定“水土不服”的症状。即便如此,携全球征伐之利,在中国市场,特斯拉产品仍然维系强势表现。这与上海工厂的顺利投产有关。表面上看,是因为特斯拉不缺钱(上海银团提供支持),实际上,是因为特斯拉将供应链和产品生产的坑都踩过了、理顺了。
技术上,当然各家都各有特色,但区分度远远不像他们宣传的那样明显。事实上,没有任何一家拥有排除性的技术大招。尽管电动车厂家将更多的软件核心技术收归自己手中,并进行空前的整合,而非如传统车企那样,由供应商掌握,但是,技术并未起到甩离竞争对手的重任,只起到让商业逻辑变得合理的作用。
如果尽快实现毛利率乃至纯利润转正,继续生存是没问题的。因为该花的大钱,早在研发和部署生产线的时候花掉了。到头来,决定胜出的关键要素,仍是传统方式。这对于新势力来说,有点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