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系统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

2020-10-19侯红卫李素霞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4期
关键词: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PICC置管

侯红卫 李素霞

【摘 要】 目的: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应用预防性护理在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104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均实施PICC置管术,在此基础上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依次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各组均52例患者,对比所有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率,评估不同护理方案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静脉血栓形成者占2例(3.85%),对照组静脉血栓形成者占14例(26.92%),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较低,(P<0.05)。结论:将PICC置管术应用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同时配合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并降低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关键词】 静脉血栓;血液系统;肿瘤;PICC置管;预防性护理

血液系统肿瘤是指患者血液系统出现恶性肿瘤,临床常见类型包括: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目前,医学上主要经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为实施化疗治疗,这种方法简称為:PICC。PICC以自身的优越性,如液体流速不受患者体位影响、置入后导管不易脱出、缝针固定、保留时间长等,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1]。将其应用于化疗治疗过程中,为了患者建立了一条有效的静脉通道,这样既可减少反复穿刺给身体带来的痛苦,又能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及局部组织造成刺激。但是,研究发现,长期为患者置管,极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导管堵塞、静脉炎、血栓形成等,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静脉血栓[2]。实验选取104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现将预防性护理在降低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血液科的104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对其均实施PICC置管术,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均分,52例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组),该组中男女各占:34例(65.38%),18例(34.62%),患者最小年龄52岁,最大年龄85岁,平均(67.08±0.31)岁,52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该组中男女各占:32例(61.54%),20例(38.46%),患者最小年龄51岁,最大年龄84岁,平均(66.92±0.26)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临床资料可比,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置管前健康宣教方面: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有关PICC置管方面的知识,如操作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后效果等,同时给患者分析PICC置管对化疗治疗的优越性,提升患者的认知水平,使其积极配合临床。置管时,护理人员尽可能保证一次穿刺成功,在为患者推送导管时要缓慢,避免损伤血管内膜;置管后,要立即用X线观察,确保导管位于上腔静脉部位,防止脱管现象发生;穿刺后的护理:为患者妥善固定导管,指导正确适当运动,一旦发现脱管现象要及时与医务人员联系。

给予观察组预防性护理,内容包括:①置管前,护理人员要使用浓度为25U/ml的肝素稀释液冲洗导管,避免血液在导管外凝固。穿刺成功后将导管置入正确位置,需再次用10ml的肝素稀释液冲洗管腔,这样能够有效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②穿刺后的护理,嘱咐患者不可大范围旋转穿刺肢体,避免出现导管移位或血管内壁损伤。③预防感染护理,置管当天,对患者双侧手臂的皮肤使用温和的肥皂水或温水进行清洗,预防穿刺感染发生;④血栓先兆症状的护理,若患者静脉通路在冲管时有阻力现象,可适当回抽静脉血液,并控制好静脉输液的速度。告知患者密切观察穿刺后肢体的情况,如肢体出现功能障碍、穿刺侧局部有肌肉疼痛等要及时上报主治医生,避免影响PICC置管的效果;⑤饮食护理,为患者置管后,指导其多吃低脂、纤维素丰富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每天饮水量保证在2500ml,这样可有效稀释机体血液,大大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统计数据并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检验用X2,组间检验水准a=0.05,数据差异较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统计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见下表1。

3 讨论

研究表明[3],PICC置管之所以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是由于其操作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避免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时直接接触手臂静脉。在保护上肢静脉的同时,加快了静脉的血流速度。目前,PICC置管已经成为化疗患者长期静脉营养支持及用药的一条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保证患者化疗期间具备良好的静脉通道,从而提升药效。

PICC具备的优点是:穿刺时对患者血管的选择范围大,可避免反复穿刺给身体带来的痛苦。但是长期置管,患者容易产生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实验主要探讨了预防性护理对降低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的作用。其中预防性护理干预,主要是从置管前,护理人员做好导管的冲洗工作,避免血液在导管外凝固。饮食护理,让患者在置管后合理膳食,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感染,减少静脉血栓发生率,此外,每天保证2500ml的饮水量,稀释身体内的血液,防止血液瘀滞或凝固诱发静脉血栓。

综上,将PICC置管术应用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同时配合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并降低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马平,宋华.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原因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9,19(02):301-305.

[2] 王忠燕.量化物理干预预防血液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栓效果分析[J].蛇志,2017,29(04):499-500.

猜你喜欢

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PICC置管
预防性护理在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生理节律对PICC置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预防性护理在普外科术后患者静脉导管感染中的临床效果
护理干预预防创伤性骨折术后卧床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
低分子肝素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临床研究
PICC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