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长生殿》是热闹的《牡丹亭》”之论调
2020-10-19马若飞
马若飞
摘要:将问题的视野置于学术探讨的角度,并不存在所谓统一的正确答案,只有在研究与辩论之后,才能得出无限接近真理的认知。但这也仅仅是个人的一孔之见,所谓“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如此。近些年,有关《长生殿》为热闹版《牡丹亭》的言论不绝于耳,本文将从文本结构、作者背景以及剧作核心表达几个角度出发,将《长生殿》与《牡丹亭》进行对比分析,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文本对比:曲词风格:结构:作者背景
自南宋伊始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戏曲经典剧目不计其数,他们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星,而清代洪异戏剧之《长生殿》无疑是最耀眼的几颗之一。《长生殿》一共五十折,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两人凄美而又浪漫的爱情故事。正所谓:“情场恨事,有情而无缘者,不可胜数。惟合生死论之,则情缘自相牵引,故以青冠冢数为征也。”其曲词优美,清新隽永,抒情色彩浓烈而细节动人,深得文人士夫所喜爱,其从中截取改编之唱段《贵妃醉酒》更是家喻户晓为人所熟知。故而有人将《长生殿》与《窦娥冤》、《牡丹亭》、《桃花扇》并列为中国戏曲最高成就之四大古典戏剧。近些年,戏曲评论界时有发出《长生殿》是热闹版的《牡丹亭》之论调,窃以为不可随大流之言,但亦不得不研究分析之后再做定论。
一、两相剧作结构之异同
《长生殿》与《牡丹亭》所讲述皆为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都历经万难感动仙界而终成眷属。从这个层面来看,两者却有相同之处,且洪昇与汤显祖皆为文人士夫之代表,文学造诣高深,成就斐然,其曲词清丽延绵,读起来有美不胜收之感。《长生殿》其主要剧情在前半本已然完结,将文本截取至二十五折《埋玉》,其剧作戛然而止,亦有回味无穷之意味,站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来看,似比原作更出色几分。如果将《长生殿》冗赘篇幅进行精简,使其剧情故事更加紧凑,那么《长生殿》与《桃花扇》剧作结构大体相同。而恰巧是因为《长生殿》中添加了大段与主线剧情无关的幽怨哀叹,又添加了大量寻山问道的“热闹”场景,故而才有了《长生殿》是热闹版的《牡丹亭》一说。
二、剧作创作背景之对比
《牡丹亭》刊行于1617年,其时正值明朝末年,朝廷腐败,纲纪混乱,党政之祸已初现端倪。汤显祖作为正直刚毅的忠臣,深受打压排挤,最终因不堪权奸当道而选择寄情于曲词。在现实中的不如意经历,也使得他的创作充满了反叛精神与不平之气,人鬼殊途却又相爱交媾,在当时看来确有抨击儒家伦理纲常之意味,“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百姓日用调理处,即是圣人之调理处。”其剧作所展现出打破传统,追求幸福的思想,也成为了其经久不衰的缘由。
《长生殿》定稿于1688年,彼时清朝建立不久,统治阶级的根基尚不牢靠,故而文化管控极为严格。洪异作为旧朝遗民,亲眼目睹了国破人亡,百姓流离失所,心中难免感慨悲凉。再加上仕途不顺,使得洪昇产生了羞愤之感。一边作为旧朝遗民,却未将忠心坚持到底,一边侍奉新朝,却又未跻身于新朝的权力阶层。两相之下,这种矛盾痛苦使得洪昇不堪其重,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其创作的《长生殿》虽在赞颂李杨之情,但一边刻画了唐玄宗沉迷酒色,识人不善的形象,另一边又鞭挞了狡诈歹毒的安禄山之流,前后隐喻新旧朝。而后大量的怀念旧人篇章,更像是借用曲词来挽救自己在现实中尴尬的处境。此作一出,也为洪舁带来了牢狱之灾,“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而他人生的终点以失足落水而告终,也颇为符合其人生境遇。
三、剧作核心表达之分析
通过对剧作的结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者的遭遇可以得出其两剧作各自的核心表达。《牡丹亭》写了一个反对旧传统和旧道德的反叛爱情,在其作品背后能感受到一股挣脱对垒的力量。其剧作基调哀而不伤,愤而不怨,多有向上之意。而汤显祖其本人也对离经叛道的李贽多有敬仰之情,“如明德先生者,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人之雄,听以李百泉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
而《长生殿》总体基调是由喜到悲,由悲到怨,怨中又多了些许的无奈。通过对李杨情缘乐极哀来过程的详尽描写,着意渲染了一种人生失意无法排遣不可挽回的情绪。后半部大段的唱腔触及的更多是人精神上的痛苦,发自灵魂深处的凄凉,真正脱离了一般戏剧的肉体之痛、命运之痛,给人以身入绝境而無力回天之感。
四、结论
由此可见,《长生殿》与《牡丹亭》其剧作结构似确有相同之处,两位创作者背景遭遇也大抵相同。从这两个层面来讲,称《长生殿》为翻版的《牡丹亭》确可为一家之言。但表现戏曲核心的是隐藏于曲作背后的精神气质,而非是流于表面的大体相同。《长生殿》与《牡丹亭》二者,前者充满了忧郁哀伤怀念旧人的凄凉悲痛之感,后者剧作中充满了反抗不平的斗争之态。鉴于此,愚以为前者是后者翻版这样的说法恐怕是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