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炎武著书述略

2020-10-19苑超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顾炎武

苑超

摘要:当前科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风云人物。其中,顾炎武就是这样一位大思想家,而且是一位多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关键词:顾炎武:著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风云人物。其中,顾炎武就是这样一位大思想家,而且是一位多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一、顾炎武其人

顾炎武(1613-1682年),吴地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在明末因敬仰文天祥的弟子王炎午的忠贞不屈,故改名炎武,字宁人。因其家在亭林湖边,人们称之为“亭林先生”。顾炎武生于江南望族书香家第之家。在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顾炎武6岁开始学习《大学》,9岁学《周易》,顾炎武的幼年接受了系统的国学教育,为一生的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仕途不顺,屡试不第,顾炎武决心发愤读书,以解救天下民生疾苦為己任。明朝末年,顾炎武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在昆山保卫战中,视死如归,勇猛歼敌。生母在家乡沦陷后,绝食而亡,临终前对顾炎武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1)面对母亲的遗训,顾炎武化悲痛为力量,决心以身报国。为找到救国良策,从顺治十四年开始,顾炎武踏上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漫漫征途。最后,因积劳成疾,在忧国忧民的遗憾中,离开人间,终年70岁。

顾炎武一生著书等身,计有《日知录》32卷、《肇域志》100卷、《天下郡国利病书》100卷、《音学五书》38卷、《历代宅京记》20卷、《二十一史年表》10卷、《金石文字记》6卷、《茀录》15卷、《五经同异》3卷、《五经考》1卷、《左传杜解补正》3卷、《诗律蒙告》1卷、《九经误字》1卷、《韵补正》1卷、《十九陵图志》6卷、《建康古今记》10卷、《万岁山考》1卷、《营平二州史事》6卷、《菰中随笔》3卷、《官田始末考》1卷、《文集》6卷、《京东考古录》1卷、《当务书》6卷、《山东考古录》1卷、《诗集》5卷、《顾氏谱系考》1卷、《下学指南》1卷、《谲觚》1卷、《救文格论》1卷、《求古录》1卷等。

二、著书目的明确

顾炎武著书目的,就是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光复故国。在《日知录》卷十九中云:“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日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民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顾炎武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国难家仇,使他不能忘记反清复明。著书立说,经世致用成为他的一大反抗武器。甚至,顾炎武晚年在华阴居住时期,仍然“志在四方”等待推翻清朝的时机,进可攻,退可入山守险。从顾炎武著书的选题内容可知,多数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经世致用的题材。其中,在《日知录》中,介绍了古代政事、科举、世风等内容。《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整理了明代社会发展,经济变格,地埋山川、交通水利等重要史料。

顾炎武把所有的哀思与志向都用在总结历史的兴衰与教训中,为明朝正史的编撰作准备,他多年来一直在收集明代史料与风物人情资料,并辑成《三朝纪事阙文》《皇明修文备史》《明季实录》《圣安纪事》等书,同时研究明代漕运、赋役、河渠、屯田等民生问题。但是,由于整理的史料在文字狱中被毁,顾炎武的修史鸿愿未能实现。清廷多次,请顾炎武参加编撰明史,其都严词拒绝。顾炎武一清廷对抗一生,拒绝编史,表现了其高贵人格。

重视实地考察,为得到史料外的更多资料,顾炎武踏遍北方各地,“周游天下,所至名山、巨镇、祠庙、伽蓝之迹,无不寻求。登危峰,探窈壑,扪落石,履荒榛,伐颓垣,畚朽壤,其可读者,必手自抄录。得一文为前人所未见者,辄喜而不寐。”(2)其考察过程历经千难万苦。例如:《金石文字记》《京东考古录》《山东考古录》都是顾炎武实地考察后写成。

三、著书态度严肃

顾炎武著书非常严谨,著书的神圣性超过了生命。在以下几个方面集中体现:

1.查阅抄写大量资料是著书的重要前提。顾炎武认为要多读书,才能写好书,否则写不出传世精品。顾炎武家有藏书多至五六千卷,汉、唐碑有八九十通,这些书顾炎武已烂熟于心。有些重要书籍不易购得,顾炎武就借书来抄为著书作准备。顾炎武“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收集大量图书资料是顾炎武的创作源泉。

2.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思想结晶著书。顾炎武在《日知录·自序》中说:“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可见,顾炎武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若自己的见解与古人相同,就要删除,将自己的独道思想著于书中。顾炎武还指出:“古人好以己之著书假作他人,今人好以他人之书假作自己。”顾炎武特别指出明代著书抄习之风日盛。

3.博采众长,汇集多方意见。顾炎武对所著作品总是多方听取意见,力求完美,不喜赞美之辞。顾炎武指出“知我者当为攻瑕指失,俾得刊改以遗诸后人,而不当但为称誉之辞也。”在《日知录》著完后,阎若璩提出若干条修改意见,顾炎武一一采纳;《音学五书》由张力臣为之改正百余处。顾炎武总是向身边的学者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4.反复修改,不求速成。顾炎武用毕生的精力撰写《日知录》,当友人问及《日知录》的撰写情况时,顾炎武用山中之铜作为比喻,古人山中采铜以铸钱,钱旧而可重铸之。我是亲在到山中采铜,然后铸之为钱。

顾炎武著书一年仅写十余条,每条短者数十字,长者一二千字,十余条加起来最多不过一二万字,可见他写得多么认真。顾炎武在给潘次耕的一封信中也谈到《日知录》的写作情况,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修改到老。一息尚存,修改不止,切磋琢磨,煞费苦心,以临终绝笔为定。

《音学五书》也是经过长期修改而成为,直到版片刻好之后,还不让印刷,恐有遗漏。他在《音学五书后序》中说:“余纂辑此书,所过山川亭鄣,无日不以自随,凡五易稿而手书者三矣。然久客荒壤,于古人之书多所未见。日西方莫,遂以付之梓人,故已登版而刊改者犹至数四。”这就是说,在书版刻竣后,又在书版上修改了四次。为什么顾炎武那么认真地修改著作呢?顾炎武认为著书是一件十分艰难的工作,文不贵多,多必不工。

总而言之,顾炎武的读书方法、著书态度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学习。

猜你喜欢

顾炎武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不夜行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谢鼠
赞成的话只说一次
顾炎武“三读”法
赞成的话只说一次
赞成的话只说一次
顾炎武“拜师”
忠孝两全顾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