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编导专业基础课程现状思考与未来发展模式

2020-10-19张勇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舞蹈编导课程改革

张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发展,不同领域的课程,都获得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不断的改变教学的理念,获得新的教学认识。这其中舞蹈编导专业,随着教育发展的多样化,逐渐的走入人们的视野。但从舞蹈编导专业的现状来看,总体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时教学组织和体系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致使该专业的基础课程现状,存在一定的局限,无法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本文结合舞蹈编导人才的培养现状,进一步研究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探索舞蹈编导专业的未来发展模式。

关键词:舞蹈编导;课程改革;课程发展

现代社会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在人们基本生活物质条件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于多种文化艺术的关注得到了提升。这也就催生出了大量的舞蹈、艺术等行业的人才缺口,引导了新兴的舞蹈专业设置。舞蹈编导专业,就是其中之一。舞蹈编导专业,具有教学的特殊性,并不是以单一的舞蹈教学,作为专业的培养基础,而是注重多种内容的社会创新实践。因此,对于其专业基础课程,要完成系统的确立和内容的设计,确保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并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一、舞蹈编导专业基础课程概述

舞蹈编导专业,是一项集合舞台导演、剧本创新、基础舞蹈、舞蹈人体动作等多种内容的社会实践型学科。这一学科的专业学生,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具有舞蹈创作灵感,同时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技能。舞蹈编导专业在基础课程设置上,涵盖广泛。专业人才可以从事国标舞、芭蕾舞、现代舞、民族舞等多种舞种的舞台指导和构思编剧。同时可以进行多种舞蹈的教学和研究。基础课程的涵盖内容,包含了多元的舞蹈文化,整体课程需要实现系统的完善,保证教学的兼容和开放,同时能够结合学生的实践需要。

二、舞蹈编导专业基础课程现状

1.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

从高校的舞蹈编导专业培养目标来看,对于培养的人才,要求有强大的个人综合素质,同时能够兼具艺术文化修养以及舞蹈审美能力。在未来从事的工作中,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发展。另外,专业人才需要展现舞蹈行业的基本道德品质,遵循国家的文艺发展方针。

2.高校目前的课程设置

目前高校在进行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主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课程方面,设置内容更为侧重文化课程和选修课程。总体来看,课程设置较为多样,同时在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和更新。

3.舞蹈编导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1)分类指导课程體系不明确

舞蹈编导专业基础课程的涵盖过于广泛,导致整体课程设置较为松散。尤其是在专业内容、创新实践等方面,涵盖的价值性分类不够清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系统的分类指导。

<2)基础课程教学方式陈旧

尽管舞蹈编导专业较为新兴,但是其教学方式却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创新。多数高校采取的依然是传统舞蹈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情况,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舞蹈能力以及创作能力,难以完成培养目标。尤其是,教学方式的陈旧,无法完成学生的自主创作,导致学生无法具有自身的风格和特点,创作单一。

(3)师资力量薄弱

舞蹈编导基础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较大的教育人才缺口。涉及到专业内容的大量课程,无法完成专业的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受到阻碍。基础理论课程过度的向舞蹈专业靠拢,专业教师在舞蹈方面的造诣很深,但是却无法给予学生更多创作性内容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主体出现偏差,未来在专业适应性上将遭遇尴尬的境地。

(4)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难以适应

舞蹈编导专业具有其特殊性,主要在于融合舞蹈的理论和编导的实践。因此,从总体来看,学生原有的理论学习方法,不足以适应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的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完成专业技能的提升。

三、舞蹈编导专业的未来发展模式改革

1.完成分类指导的完善课程设置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明确舞蹈编导专业应当具备的课程内容,从舞蹈基本功训练开始,到舞蹈创作实习和舞蹈剧目分析等,完成总体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实现舞蹈表演、编导、教学为一体的系统课程设置体系。

通过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具体的划分专业课程的教学部分。实现基础课程的巩固、核心课程的把握、一般课程的重点抓取以及实践课程的深入结合。通过课程的设置和价值分类指导,实现不同的教学侧重点研究。明确应当重点把握的核心课程内容,在教学中,对于存在薄弱的基础课程问题进行逐步的巩固和加深。同时,要对于实践课程予以必要的关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基础课程主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点完成民族舞的基础提升,同时辅助现代舞的基调培养,保证学生身韵的指导。核心课程的占比最大,主要是完成专业舞蹈编导课程的教学,同时辅助舞蹈基本功教学以及舞蹈剧目的教学。一般课程则是提供了舞蹈的辅助教育内容,例如钢琴和音乐、舞蹈艺术心理等,主要内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分析能力。实践课程则是具体的创作实习和艺术实践,对于学生来说是全面的实践能力推动。

2.改革基础课程教学方式

在针对基础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主要确定两个部分的改革措施。一是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即兴舞蹈的教学感悟;二是因材施教,为学生制定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

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能够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于舞蹈、音乐、舞台的感受,进而实现整体的创作灵感提升。其中,提供即兴舞蹈教学的方式,能够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帮助学生完成舞蹈编导的领悟和体会。即兴舞蹈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深刻感受的同时,完成自身的创作,实现舞蹈创造过程,充分展现自身的情感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

因材施教是指通过对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分析,进一步的提供针对性、科学化的教学。为学生制定科学的未来发展目标,满足其学习需要。确保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获得舞蹈功底和舞蹈创造能力的均衡,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发展。同时也保证课堂教学符合舞蹈的精髓传导意味,展现舞蹈编导课堂独有的魅力。

3.提升高校师资力量

加强高校内部,对于舞蹈编导教学人才的培养和引入,进一步的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完善向编导和艺术实践内容的教学倾斜。引入成功高校的教学成功经验,并对专业教师进行细化的教学内容划分,实现专职教学。通过经验丰富和专业性强的教师,完成对学生的培养。

4.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方法方面,要在舞蹈编导课堂上,设置问询和思考的课程引导、帮助学生观察舞蹈细节、强化学生的动作记忆、以及促使学生了解动作规律和归类。

问询和思考的课程引导,是促使學生将学习内容进行思考,并产生相应的问题,带入到课堂中。通过形成带有问题的思考任务,进一步完成专业的学习,和教师完成问询的互动,确保找到答案,提升学习效果。

观察舞蹈的细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强调的。要进一步实现肢体语言的细节化传递,帮助学生明确动作的准确性和恰当性,让学生了解不同舞蹈动作的元素组成和思想体现。

学生在学习舞蹈基础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一个舞者的要求,来要求自身。因此,要强化记忆动作的能力,并能够通过自身的创意进行展现。教师要帮助学生快速的找到顺序、方向和节奏,并通过示范,明确记忆点,快速完成记忆动作过程。

通过把握动作规律,能够有效的实现舞蹈作品的风格体现,同时通过舞蹈动作的归类,能够快速的完成舞蹈创作的应用。因此,教师要通过舞蹈的连接和划分,为学生打造一个动作意识体系,帮助他们养成归类的学习习惯。实现舞蹈创作中的规律发展和动作归类应用。

四、结论

我国的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基础课程局限。相信通过发展模式的有效改革,完成分类指导的完善课程设置体系、改革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提升高校师资力量、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提升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效果,培养适合现代化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任晶晶,孙晓鹏.剧目排练课程在舞蹈编导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研究[J].艺术品鉴,2019(7X):152-153.

[2]王非凡.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民间舞课程教学创新思路探析[J].北方音乐,2019,39(11):191-191.

[3]夏铭.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情节编舞教学研探[J].艺术评鉴,2019(17):129-130.

猜你喜欢

舞蹈编导课程改革
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技巧分析
新时期舞蹈编导素质的提升
浅谈如何提高舞蹈编导的创作能力
关于舞蹈编导创作出新颖独特的舞蹈分析
浅谈舞蹈编导应具备的创作技巧与思维能力
舞蹈编创中音乐的重要性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