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积极情感关系的作用及实现路径

2020-10-19田茂娇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情感

摘要:情感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起着催化、强化的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心理学有关情感的理论,从情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出发,分析教育主客体积极情感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讨教育主客体积极情感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情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路径

情感既是加强师生沟通、产生思想共鸣的重要前提,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有效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情感关系集中表现为教育客体对教育主体的信任。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具有信任,则两者之间就有积极良好的人际情感关系;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不具有信任,则两者之间的人际情感关系一般,只有角色的关系,没有人际交往之间的情感关系。反之,则两者之间的人际情感关系是消极和恶化的。据此,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与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这种实践活动是基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所以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情感具有消极属性和积极属性。情感一般表现为喜悦、幸福、厌恶、仇恨等。当人们对某种事物或观点持反对态度时,就会产生厌恶、仇恨等体验;当人们对某种事物或观点持赞成态度时,就会有喜悦、幸福等体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积极情感关系在促进教育客体身心发展、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以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运用情感以及情感教育等的理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积极情感关系的作用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情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催化、强化作用。

1.缓解和润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过程,不仅包括教育主客体自身的矛盾还包括教育主客体与其他要素的矛盾,其中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要想顺利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特别是解决好基本矛盾。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育伪君子。”[2]其强调了情感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目的,就必须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而情感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缓解和润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

2.亲其师,信其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单向的“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灌输模式和填鸭式教学为主,教育主客体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致使两者之间情不通,理不达,情感相悖。实践表明,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沟通,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达成情感上的互通与认同。学生“亲其师,信其言”,进而“乐其言,学其行”,促使其积极内化教育主体传授的内容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教育主客体之间积极的情感关系会促使教育客体在情感上认同教育者,思想行为上趋同教育者,发挥教育者的身教力量,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3.增强教育主客体交往沟通的频率和深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情感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使受教育者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建立在教育主客体积极情感关系上的情感沟通,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互相交换彼此的观点、意见和情感体验,增强教育主客体交往沟通的频率和深度,并在此基础上促成彼此间的了解与认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通过渗透着爱与关怀的教育,教育者能充分了解和理解受教育者的情感与需求,受教育者能真切地观察和体验到教育者的行为举止和情感情绪,双方在这种情感沟通中彼此认同,互相理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积极情感关系的实现路径

“教育把育德作为核心和灵魂,是其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德育把情感培养作为其核心追求目标,则是构建有魅力德育的关键所在。”据此,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探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积极情感关系的实现路径就成为逻辑的必然。

1.平等公正的对待所有教育对象,做他们的朋友

高校师生关系不同于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师生关系,它力求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近乎朋友间的交往与认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了解和理解教育客体的情感与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平等公正的对待所有教育对象,与之建立亦师亦友的朋友关系。大学生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渴望被尊重,需要被关爱,迫切希望融入学校和班集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大学生,对他们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做他们的好朋友。诚如黑格尔说过的,感情的东西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需借助感情化而显现出来。

2.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教育对象,始终维护他们的长远和根本利益

马克思指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情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要倾注感情,将爱的付出放在首位。教师只有通过爱的付出,才能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动之以情,然后晓之以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学校、老师心中的重要一员,倾以真心、注入真爱,使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老师的关爱与关心。但是,学生不只局限于从理论上接受教育,更需要以情感教育的理论来解决他们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不能仅停留于表面的口号,而应与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相结合,切实维护他们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3.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取信于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既来自讲道理,更来自教育者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无数实践说明,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所传输的观念体系“附着于情感化的人格身上,……教育者的资格与教育成效决不在于其道德知识的渊博性,而在于有无情感、人格与技能。”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沟通过程中,对于教育者而言,既要摆事实,讲道理,更要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

4.加强文化道德和人格修养,以睿智、可亲、可爱、可敬的人格形象提高亲和力和吸引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对象在与教育者的交往中首先感受到的是教育者的情绪情感而不是他们的学识。受教育者是否接受政治理论与道德思想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情绪感受。教育者良好的情绪素养可以有效她实现德育的情绪化,便于教育对象理解和接受教育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沟通过程中,情感沟通能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平等的心与心、情与情的无间隔沟通中,使教育者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素养以及精湛的业务能力等被大学生感知,从而从情感上对其产生信赖感和认同感,并模仿和学习教育者的这些良好品德。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加强文化道德和人格修养,以睿智、可亲、可爱、可敬的人格形象提高亲和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盛妍妍,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J],时代经贸,2008年4月,第100期,第196页.

作者简介:田茂娇(1988-),女,苗族,贵州施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情感
情感
台上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