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网络媒体语言中的量词“枚”

2020-10-19曹芳宇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用例量词网络媒体

曹芳宇

摘要:汉语量词“枚”出现于汉代,其适用范围经历了从泛化到萎缩的过程。现代汉语普通话里,量词“枚”一般适用于书面语,与名词的搭配范围比较有限,并且不能用来称量人。然而在网络媒体的语言中,量词“枚”却出现了一批称量人的用法。本文旨在描写现象,揭示动因。

关键词:网络媒体;量词;枚

目前,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交流、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其中的语言现象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与对语言规范要求严格的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媒体的语言具有口语化程度高、创新性强、语法超常规等特点。

在近年的网络媒体语言中,“柠檬精”“断舍离”这样的新词新语不断涌现。同时,“稳”“盘”“粉”等一批常用词汇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用法。而量词“枚”是其中非常特殊的一员。

从“枚”作为量词的历时演化过程来看,它曾经是一个通用量词,经历过泛用和萎缩,也出现了个别称量人的用例。但量词“枚”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只保留了古代的一部分用法,并且较多地出现在书面当中,与名词搭配范围也非常有限。一般适用于钱币、炮弹、奖章、邮票等无生命特征的事物,并且不能用来称量人。而在网络媒体语言中,量词“枚”却呈现出较多的称量人的用法。

一、量词“枚”的起源与发展

“枚”最初是名词。《说文》:“枚,干也。”较早出现的用例是《诗经》中的“伐其条枚。”孔颖达《<诗经>正义》做出的解释是“枚,细者,可以全伐之。”诗中此处是讲采伐薪柴的动作。这个动作当然不是指砍下整段树干,而只可能是砍下树的细枝。所以,“枚”的本义是树的细枝,后来发展出细小的木条义。而古人正是用木条来计算事物数量的,所以“枚”又获得了计数工具的意义。这为“枚”具有抽象概括能力,并进一步虚化成为量词提供了条件。

此外,“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成为了通用量词,只是它一般不与人搭配使用。尽管这一时期确实出现过“枚”称量“铜人”或“飞人”的用例,但这些都只是假人或鬼神,完全不同于真正的人。

从唐代开始,通用量词“个”和专用个体量词的不断发展,使“枚”的适用范围受到诸多影响。但“枚”几乎除了人类之外都能称量,与其搭配的名词比较宽泛。比如,有“屋柱”和“金钗”这样不同体积的事物;有“衣冠”和“刀子”这样不同功用的事物;也有“大豆”和“笔”这样不同形状的事物。以上这些与“枚”搭配的事物都属于无生物。此外,量词“枚”称量有生物的用例也屡见不鲜。比如,它可以和“螃蟹”“老鼠”“蜻蜓”“蜂”搭配。

再到现代汉语普通话,量词“枚”的适用范围继续萎缩。它主要与无生命的事物搭配,而有生物则不再适用。张万起(1998)把“枚”的适用范围,归纳为奖章、钱币、戒指、竹简、果实、弹药、火箭卫星、邮票商标等几个大类。除了出于修辞需要的临时移用之外,量词“枚”不与真正意义上的指人名词搭配。

二、量词“枚”在网络媒体中称量人的用法

近年来,在网络媒体语言中,量词“枚”呈现出了明显用于称量人的趋势。如:

1.《独家记忆》又发现小美女一枚。(腾讯网2019.01.15)

2.撞脸苏菲玛索和艾玛沃森,又挖到一枚仙女!(腾讯网2020.05.13)

3.北美流行音乐小王子贾斯汀·比伯虽然现在也是帅哥一枚。(网易网2020.05.23)

从以上用例可以看出,量詞“枚”称量人的范围是比较宽泛的,无论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都有用例。由于历史上量词“枚”产生过称量人的用例,目前又在网络媒体语言中出现了这样的用法,有学者称认为这是量词“枚”的“语义复活”现象之一(蒋黔川2018)。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历史上量词“枚”称量真实的人类,只见零星的、个别的用例,这些用例只是出于修辞需要的临时移用。并且从元曲中的散见出现到网络媒体语言中的丰富用例,期间间隔700年左右的时间,很难认为这其中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发展。所以,“枚”用于称量人类是另有原因的。

三、量词“枚”在网络媒体语言中称量人的动因

首先,我们要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用于称量无生物的“枚”,为何能够获得称量生命度最高的人类的可能。

根据语言类型学的研究,生命度是分类量词系统最常使用语义参项之一。人类认识世界之初,就对客观事物进行了分类。这种行为投射到语言领域,就是对名词进行分类。汉语属于数分类量词型语言。这个类型的语言,在对名词归类时,先要根据有生性要素,分开有生物和无生物。进而在有生物的内部,区别开人与非人。但是汉语有其特殊性,比如量词“条I-口I-只”和通用量词“个”,即可以用来称量有生物,也可以用来称量无生物,其中“口”“个”还可以用来称量人。

其次,汉语的名量词中,有一类以凸显所称量名词的天然属性为主要功能的个体量词。汉语中有一大部分个体量词,是从名词发展而来的。根据邵敬敏(1993)的研究,在与名词搭配时,“量词固有的语义特征可以转移到名词上,从而使名词获得了该量词的某种语义特征”。

从“枚”的发展过程来看,作为名词的本义是细枝,具有[+细小]的语义特征。而名词与量词能否相互搭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二者是否含有相同或相近的的语义特征。因此,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和“枚”搭配的多是邮票、钱币、戒指这类名词。经过泛化“枚”可以称量的人的范围,更加宽泛,连“盗贼”这样的名词也可和它搭配。但这其中又会含有一些戏谑、反讽的修辞意味。

由此,网络媒体语言中的量词“枚”称量人的用法,是新近产生的。汉语系统不区分有生与无生、人与非人的分类方法,为其提供了称量人的可能性。“枚”[+细小]的语义特征,能够转移到所称量的人的身上,因此更易于被追求生动、新奇表达方式的网络媒体语言使用者采用。

参考文献:

[1]蒋黔川.新探量词“枚”的语义复活及其研究.汉字文化.2018(5)

[2]李建平,张显成.泛指性量词“枚/个”的兴替及其动因一一以出土文献为新材料.古汉语研究.2009(4).

[3]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3)

猜你喜欢

用例量词网络媒体
十二生肖议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资费拨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量词歌
用例规约在课程成绩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使用用例建模进行软件需求分析研究
商业新闻
试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网络媒体公信力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