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基本内涵的历史考察
2020-10-19刘占全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沂蒙精神形成逻辑时是从革命战争年代的大背景出发的。所以,研究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需要紧密结合沂蒙精神诞生时的世情国情党情,紧密结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分别从思想觉悟、实践主体、行事风格的角度对沂蒙精神进行历史考察,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爱党爱军、无限忠诚的坚定信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政治担当”。
关键词:沂蒙精神,基本内涵,历史考察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指出:“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从革命战争年代的大背景出发,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的形成逻辑,为研究、弘扬、传承沂蒙精神开辟了新视野、提出了新要求,为探讨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所以,在概括沂蒙精神内涵时要与其形成逻辑有所区别,不能过分强调沂蒙精神的两个主体(党和人民)、双重意蕴(党为人民、靠人民与人民听党话、跟党走),而应该努力找到两个主体共同的思想根基、价值追求、道德准则和精神旨趣。毕竟,党心所向即民心所依,党的精神是人民精神的精华和集中体现。基于以上考虑,从历史事实出发,分别从思想觉悟、实践主体、行事风格的角度看沂蒙精神,可以把其基本内涵概括为“爱党爱军、无限忠诚的坚定信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政治担当”。
一、爱党爱军、无限忠诚的坚定信仰
从思想觉悟、信仰信念、政治灵魂的角度来看沂蒙精神,其内涵可以概括为“爱党爱军、无限忠诚”。
(一)沂蒙地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爱党爱军、无限忠诚的坚定信仰首先应该归因于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中国人民在精神上才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和正确领导是沂蒙精神得以诞生的基本宏观背景和根本政治条件。蕴育沂蒙精神的1930年代至1940年代,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我们党“两次失败两次兴起”的第二次兴起的时期,正是我们党经历了多次“右”或“左”的错误、深刻汲取历史教训后走向成熟、党和人民力量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初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最大保证”。1938年9月至11月召开“决定中国之命运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之后,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由于得到共产国际认可而变得更加巩固,加上六届六中全会及其后制定了以“四个服从”为代表的一系列政治纪律,加强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党的凝聚力、向心力、执行力空前提高。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在山东顽强奋斗、不怕牺牲,忠实践行群众路线,在打击敌人的同时逐步发展壮大。山东人民从共产党人的崇高政治追求、坚定为民立场、实际为民行动和科学斗争方法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从而产生了爱党爱军的真挚情感,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无限忠诚的政治信念。
(二)沂蒙地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爱党爱军、无限忠诚的坚定信仰在贯彻落实党中央正确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生发出来
1935年七八月间,共产国际七大提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要争取建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七七事变”后,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制定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1938年五六月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939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山东地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和各项决策部署,信仰人民,依靠人民,减租减息,造福人民,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抢抓历史机遇,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山东人民的高度信赖与全力支持,成功开创山东抗日根据地。爱党爱军、无限忠诚的坚定信仰在贯彻落实党中央正确政治路线和策略方针中,随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成功创建相伴而生。
(三)沂蒙地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爱党爱军、无限忠诚的坚定信仰缘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山东的广泛深入传播
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沂蒙精神是不断学习、宣传、践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論的必然结果。
在广饶发现的由陈望道翻译的第一个中文版《共产党宣言》表明,山东是全国最早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地区之一。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山东党员干部懂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原理,不断增强践行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宣传、教育、组织动员群众,努力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唯物史观这一理论武器变成了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巨大实践力量,把发挥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变成现实,这是沂蒙精神得以形成的关键。
1943年8月,山东分局在总结工作时强调:“依靠群众像母亲,爱护群众像眼睛,这是对的,这是基本的,不如此便会产生官僚主义。但我党的责任还有另一面,也是主要的一面,就是教育群众,指导群众,像教师,不如此,我们便放弃党的责任,便把依靠群众庸俗化。”[2]“斗争不是少数英雄可以包办的,必须吸引、团结一切可能的群众进入斗争的阵地。”[3]山东革命根据地创造性地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群众宣传教育工作,全方位、多渠道、多方式地宣传党的理论和政治主张。山东地方党员干部和沂蒙人民在接受了科学理论的洗礼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下,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团结一致推翻旧社会、开辟新天地、创造美好生活的信仰,凝聚起党民同心、万众一心、改天换地、摧枯拉朽的磅礴伟力。
二、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
从党群关系的角度,从实践主体高度团结的角度来看沂蒙精神,其内涵可以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一)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军民关系首先应该归因于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宗旨意识和人民至上的政治原则
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人民军队除了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外,还制定了极其严格的纪律约束规范广大官兵言行,全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43年3月,山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和八路军115师发出《关于拥政爱民的决定》,其中强调“军队不但要以平等民主精神对待人民,而且把人民当作自己的母亲”,“军队的天职就是保卫人民的利益”,“要负责保护人民一切生命财产的安全。[4]八路军视沂蒙百姓为亲人,沂蒙百姓把革命军人也就看作自己人。据统计,仅1944年3月至1945年3月,八路军就解救沂蒙百姓1.9万人。[5]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地区妇女共掩护了9.4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工作人员,共救护伤员1.9万余人。[6]
(二)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军民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必然结果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明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其基本考虑就是要到战区和敌后去,坚定地与人民群众在一起,领导人民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只有这样才能在救人民于水火的同时粉碎国民党吞并和借刀杀人的阴谋,为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积蓄力量。1935年10月,高举北上抗日旗帜的中共中央和部分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后,虽然找到一个落脚点,但同时也认识到,陕北远离抗日前线、土地面积较小且较为贫瘠,人口较少,经济水平较低,粮食和工业品缺乏,所以,必须积极向外发展,特别是要向人口稠密、物产富饶并且可以便于红军直接打击日军的地方发展。党中央之所以选择华北、华中作为发展方向,就是因为那里的人民在日军铁蹄践踏下苦难深重,派军队到那里去便于打击日军。同时,华北、华中地区是我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经济也较为发达。而由于山东是连接华北、华中的纽带,1938年,党中央决定开创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并“派兵到山东”。后来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党中央这一伟大决策的高瞻远瞩,正像毛泽东后来所说,“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
(三)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军民关系的形成深受党的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铸就了一系列的红色精神,为何“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成为沂蒙精神区别于其他革命精神的鲜明特征?这当然首先得益于党的红色革命文化的影响,另外也离不开琅琊文化、儒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琅琊文化、儒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山东人民好仁尚礼、勤劳勇敢、公忠体国。1937年12月,中共山东省委发动徂徕山起义打响山东人民武装抗击日寇的第一枪,在国民党军队畏敌南逃的情况下,山东百姓听说共产党来领导抗日,纷纷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参加,“当时真是登高一呼,群相响应”(萧华语)[7]。据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主任江华回忆,当时“有些是整个村子、整个家族都参加了部队,有父子兵、兄弟兵、叔侄兵”,虽然“许多人连基本的军事技术也不知道”,但他们“为了保家保乡”,“打仗”有“热情和勇气”。[8]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派到山东来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共几千人,抗战胜利时,山东八路军主力发展到27 万人之多。解放战争时期,山东人民有约百万人参加解放军。山东是兵源大省,人民军队中的山东子弟兵与本地群众本身就有一种天然的亲近的地缘、血缘关系。另外,再加上党的教育,加上入鲁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带来的老红军优良作风、严明纪律的深刻影响,从而铸就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军民关系。黨的红色文化与沂蒙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对山东人民精神世界产生了叠加效应,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政治效果。
三、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政治担当
从作风特点、行事风格、政治担当的角度来看沂蒙精神,其内涵可以概括为“顾全大局、无私奉献”。
(一)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政治担当表现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和山东地方武装的独特发展历程上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历程与其它抗日根据地比较起来有些特殊。一般的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新四军主力来到该地抗日之后,通过发动并武装群众、建立政权创建起来的。山东则不同,在八路军主力部队来到山东之前,山东地方党组织就根据中央决定迅速领导爱国群众,“毅然地独立在敌人背后发动起义,建立抗日武装和人民政权,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9]1937年12月28日,就在济南失陷的第二天,为了民族救亡大义,中共山东省委就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举行徂徕山起义。到1938年4月间,在全省武装起义已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在有些地方还初步建立了民主政权。1938年5月,徐州失守、山东全部沦为敌后的当月,中共山东省委召开会议,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1938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山东成立了战略上统一指挥的八路军山东纵队。这支本地成长起来的部队与入鲁的一一五师主力共同作战、发展壮大、逐渐融合,成功开创山东抗日根据地。
(二)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政治担当表现在山东党政军民为全国解放作出的巨大历史功绩上
“七七事变”前,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没有红军和政权,没有创建根据地。但到八年全民族抗战结束时,山东解放区和冀鲁豫解放区所属山东诸县,人口占全国民主根据地总人口的1/3;军队占全国人民军队总数的1/4;歼敌总人数占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歼敌总数的1/3;共产党员人数占全国党员总数的1/4。[10]1945年8月,山东省政府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政府,山东成为共产党领导的19块抗日根据地中唯一的建制省。[11]抗战胜利后,山东开赴东北的总兵力约9万人,占各解放区开赴东北的13万大军的约七成。解放战争第一年,我军各区战绩次第列第一位的是“华东”,而其中绝大多数战绩是在山东战场取得的。[12]山东人民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曾感叹道:“四野的主力,三野的一半,二野的一部分,一野还动员了几万兵,都是从山东动员的。”[13]解放战争时期拥军支前的山东百姓就有1000多万人。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父老乡亲们用小车推出来的”,“我陈毅就是死在棺材里,也忘不了山东人民对我们的支援”。
(三)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政治担当是山东根据地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高度政治自觉的外在表现
在战争年代,革命就是担当,参加革命就意味着流血牺牲。开创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敌伪顽的夹缝中坚持打击敌人风险极大、困难重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所展现的顾全大局、不怕牺牲、勇于担当、敢于斗争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山东人民,这是沂蒙精神形成的基本条件。
受到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感染,接受了党的先进理论教育之后,沂蒙人民认清了个人奉献对他人、对社会进步、对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他们具备了高度的政治自觉。于是,他们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自觉坚持集体主义,自觉坚持先人后己、大公无私、先公后私的共产主义道德,书写了很多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沂蒙母亲王换于在1938年入党后主动请缨办起了战时托儿所,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她为了革命将士后代的健康成长,为了不让烈士断根,她让自己的儿媳用乳汁喂养革命将士的孩子,而让自己的孙儿吃粗粮。战时托儿所的孩子无一夭折,而王换于自己的四个孙子却由于营养不良、饥病交加而夭亡。1940年春,为了改善八路军指战员的生活,苍山县月庄村的共产党员方兰亭偷偷把自己五岁的亲生女儿卖给人家作童养媳,换回20斤粮食,连夜做成熟饭给八路军战士们吃。1941年日军“扫荡”时,时任小布袋峪村党支部书记刘苦妮家里收留了3名八路军重伤员。刘苦妮的丈夫马大爷为掩护伤员被日军用刺刀刺死后丢到火里烧焦,同一天,她的独子铁柱为了引开敌人保护伤员,也被敌人包围后牺牲。沂蒙人民全力支持革命,“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个被子盖在担架上”。许多村庄涌现出了“一门双英”、“一门三英、四英”甚至“一门七英烈”的参军模范家庭。[14]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2][3][4]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第10辑,16;第5辑,54;第9辑,520.
[5] [6] 本书编写组.沂蒙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14:83;42.
[7] 临沂地区行政公署出版办公室编.忆沂蒙(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102.
[8] 追忆与思考——江华回忆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80.
[9] [12] 金冲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独特历程[J].抗日战争研究,2017(1).
[10]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山东党史资料文库:第1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2.
[11]陈新岗,陈强.山东革命根据地的奇迹与启示:货币、金融与经济政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3.
[13]任振杰.被称为“政工巨匠”的共和国元帅罗荣桓[J].党史博览(纪实),2013(6).
[14] 张学强.沂蒙精神内涵新探[J].临沂大学学报,2018,(4).
(作者简介:刘占全,沂蒙干部学院沂蒙精神研究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沂蒙精神、公共关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