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HPFRC与钢筋黏结-滑移模型
2020-10-19康少波汪若云王丹丹
康少波,汪若云,王丹丹
(1.重庆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重庆 400045; 2.重庆大学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5)
0 引 言
作为一种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超高性能纤维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UHPFRC)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抗拉、抗压强度提高(抗拉强度不低于150 MPa,抗压强度不低于6 MPa),延性较好,且开裂后仍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度[1]。UHPFRC主要用做承重构件或用做拼缝材料,例如桥墩、柱等。现有工程应用包括魁北克行人桥(1997年,第1个UHPFRC结构)和肖尼西轻轨站(2013年,预制UHPFRC防水屋顶和外墙)等。
近年来,随着UHPFRC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钢筋与UHPFRC之间的黏结性能也日益受到重视。钢筋与UHPFRC之间的黏结性能是两者协同工作的基础,直接影响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以及超静定结构的应力重分布。黏结的强弱对裂缝宽度、受拉刚化和塑性铰的转动能力等均有显著影响[1-2]。
钢筋与普通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强度主要受钢筋强度、混凝土强度、钢筋周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以及可能存在的外箍筋约束效应的影响[3]。UHPFRC中钢纤维的存在可抑制裂缝的发展,提高混凝土的延性,从而增强钢筋与UHPFRC之间的黏结性能。Marchand等[1,4-12]对UHPFRC与钢筋之间的黏结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讨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埋置长度、纤维掺量等对黏结性能的影响。Sturm等[5]提出了钢筋黏结-滑移曲线,并将黏结-滑移模型分为2种类型,即有屈服平台与无屈服平台。当保护层厚度足够时,黏结-滑移模型服从有屈服平台分布,当保护层厚度较小时,钢筋易出现无屈服平台的黏结-滑移模型。Marchand等[1]开展了钢筋的拔出试验,确定了钢筋直径、埋置长度和混凝土覆盖层厚度对黏结性能的影响。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局部黏结应力-滑移曲线,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但是研究并未将局部黏结-滑移关系与埋置长度较长的钢筋整体黏结-滑移性能相关联,因此无法判断局部黏结-滑移模型在分析钢筋整体性能时的准确性。
采用不同局部黏结-滑移模型开展理论分析,研究不同埋置长度钢筋的整体黏结性能,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理论模型的准确性,确定钢筋埋置长度及荷载水平对黏结性能的影响规律。
1 局部黏结-滑移模型
早期钢筋在普通混凝土中的黏结-滑移关系大都为基于试验的数理统计模型[13-18],徐有邻等[19]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和应力状态分析,建立了全过程黏结-滑移模型。针对在UHPFRC中埋置的钢筋,文献[1]中给出了2种钢筋局部黏结-滑移模型,分别为修正FIB模型和Marchand模型。
1.1 修正FIB模型
FIB规范建议的黏结应力-滑移(τ-S)关系(图1)为
图1 修正FIB黏结-滑移曲线
(1)
图2 黏结-滑移曲线上升段对比
1.2 Marchand模型
修正FIB模型的上升段与试验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不能准确反映钢筋与UHPFRC之间的黏结特征。因此,基于试验结果,Marchand将黏结-滑移曲线的上升段取为三次多项式,见公式(2),其他阶段的表达式均与修正FIB模型相同。Marchand模型与修正FIB模型的对比见图2。
(2)
式中:β=3;S1=0.1 mm。
采用局部黏结-滑移模型计算埋置钢筋的黏结应力和应变时,通常假定混凝土的变形较小,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相对滑移与钢筋的变形相同。
在黏结区域钢筋上取微小长度dx,建立变形协调方程
(3)
式中:S(x)为钢筋微段的滑移量;Sf为钢筋自由端的滑移量;ε(x)为钢筋微段的应变。
除变形协调条件外,钢筋微段需满足平衡条件
πddxτ(x)=As[σ(x+dx)-σ(x)]
(4)
(5)
式中:As为钢筋横截面面积;τ(x)为钢筋表面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应力,可由钢筋微段滑移量根据黏结-滑移模型确定;d为钢筋直径;σ(x)和σ(x+dx)分别为微段两端的钢筋应力,其中σ(x)可根据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获得。
2 试验参数
为对比分析不同模型的准确性,选取文献[1]中的钢筋拔出试验结果进行验证,试验装置如图3所示。选取4个埋置长度不同的试件开展分析,试件参数如表1所示。UHPFRC强度为205 MPa;钢筋直径为12 mm,埋置长度分别为2.5d,4d,8d。试件72-8-5与试件194-8-5的钢筋直径、埋置长度均相同,但其保护层厚度不同,试件194-8-5的保护层厚度为194 mm,而试件72-8-2的保护层厚度为30 mm。试件的破坏模式为钢筋断裂破坏(F)和拔出破坏(PF),4个试件破坏时UHPFRC均未发生劈裂破坏。
图3 试验装置
表1 试件参数
钢筋分为开槽与未开槽钢筋,开槽钢筋的屈服强度fy与极限强度fu分别为516.0 MPa和577.4 MPa。未开槽钢筋的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分别为532.0 MPa与590.5 MPa,其弹性模量与强化模量见表2。
表2 钢筋性能
由于微小钢筋滑移会引起较大的黏结应力,为获得钢筋整体黏结应力的分布情况,钢筋应变的测量至关重要。Tassios等[20]利用光学方法测量了钢筋与混凝土截面之间的应变和滑移,测量结果较为精确,但装置复杂,不易开展。Marchand等[1]将钢筋表面开槽,采用光纤应变系统测量沿钢筋埋置长度的应变分布,见图3。
3 模型验证
钢筋微段长度取值对分析精度和计算效率有显著影响。分析时,对埋置长度为30 mm的钢筋,dx取2 mm和3 mm为宜。对埋置长度为48 mm的钢筋,dx取3 mm和4 mm为宜。对埋置长度为96 mm的钢筋,dx宜取6 mm。
为验证理论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取钢筋加载端的应变计算值与试验值相等或接近,对比沿钢筋埋置长度的应变及黏结应力分布。
3.1 钢筋埋置长度为2.5d
将修正FIB模型和Marchand模型计算所得的钢筋应变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如图4所示。其中埋置长度为2.5倍钢筋直径,即30 mm,微段计算长度dx为2 mm。由图4可知,当加载端荷载分别为12,36,48 kN时,修正FIB模型和Marchand模型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较好。
图4 试件194-2.5-5钢筋应变对比
图5为试件194-2.5-5沿埋置钢筋长度的黏结应力分布。对比修正FIB模型与Marchand模型计算结果发现,当荷载为12 kN时,钢筋自由端处修正FIB模型计算的黏结应力小于Marchand模型计算的黏结应力,而加载端处Marchand模型计算的黏结应力大于修正FIB模型计算的黏结应力。当荷载逐渐增大至36 kN时,自由端处修正FIB模型计算的黏结应力大于Marchand模型黏结应力,而加载端修正FIB模型计算的黏结应力小于Marchand模型计算的黏结应力,黏结应力沿埋置钢筋逐渐一致。当荷载为48 kN时,Marchand模型计算的黏结应力与修正FIB模型计算的黏结应力较为吻合,沿钢筋埋置长度的黏结应力分布较为均匀,表明当钢筋埋置长度较短且荷载较大时,其黏结应力接近于钢筋的平均黏结强度。
图5 试件194-2.5-5黏结应力对比
3.2 钢筋埋置长度为4d
图6为试件54-4-2的钢筋应变分布曲线,其中钢筋埋置长度为4倍钢筋直径,即48 mm。当加载端荷载为12 kN时,Marchand模型计算的钢筋应变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而修正FIB模型计算的钢筋应变在靠近钢筋自由端处显著低于试验结果。随着加载端荷载逐渐增大,Marchand模型与修正FIB模型计算结果逐渐靠近。
图6 试件54-4-2钢筋应变对比
图7为试件54-4-2沿钢筋埋置长度内的黏结应力分布。对比发现,2种模型的计算结果明显不同,当荷载为12 kN时,Marchand模型计算的加载端黏结应力低于修正FIB模型的计算结果,而在自由端的黏结应力高于修正FIB模型的计算结果。当荷载增大至36 kN时,Marchand模型加载端和自由端黏结应力均高于修正FIB模型计算结果。随着荷载逐渐增大至54 kN,Marchand模型在加载端的黏结应力高于修正FIB模型的计算结果,而在自由端的黏结应力低于修正FIB模型的计算结果。不同荷载下黏结应力分布规律的不同主要是由不同黏结-滑移模型上升段引起。
图7 试件54-4-2黏结应力对比
3.3 钢筋埋置长度为8d
图8为试件72-8-5沿钢筋埋置长度的钢筋应变分布,其埋置长度为8倍钢筋直径,即96 mm。由图8可知:当荷载为13 kN时,Marchand模型计算所得的钢筋应变分布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而修正FIB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差较大;随着荷载的逐渐增大,Marchand模型与修正FIB模型的试验曲线逐渐靠近,并与试验曲线吻合良好。
图8 试件72-8-5钢筋应变对比
图9为试件72-8-5沿钢筋埋置长度内的黏结应力分布。由图9可知,当荷载为13 kN时,修正FIB模型在自由端的黏结应力为0,而Marchand模型计算结果高于修正FIB模型,随着荷载值逐渐增大,修正FIB模型计算的黏结应力段逐渐增大,其黏结应力计算结果与Marchand模型计算结果逐渐靠近。
图9 试件72-8-5黏结应力对比
图10为试件194-8-5的钢筋应变分布曲线,钢筋埋置长度为96 mm,即8倍钢筋直径。由图10可知,当钢筋加载端荷载相同时,Marchand模型和修正FIB模型均低估了沿钢筋埋置长度的拉应变。当荷载较小时,采用Marchand模型的计算结果较为精确,修正FIB模型计算的加载端附近的钢筋应变与试验值较为吻合,但自由端的钢筋应变显著小于试验值;当荷载逐渐超过极限荷载的60%时,修正FIB模型与Marchand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图10 试件194-8-5钢筋应变对比
与埋置长度为2.5d(30 mm)和4d(48 mm)的试验钢筋应变相比,埋置长度为8d(96 mm)的钢筋应变在自由端附近为0,随距自由端距离逐渐增大,钢筋应变缓慢增大,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分布,而埋置长度为2.5d时,钢筋应变迅速增大,分布近似线性。
与图4对比发现:当钢筋埋置长度较短时,Marchand模型计算的钢筋应变分布较为准确;当钢筋的埋置长度较长时,与试验结果相比,Marchand模型低估了加载端附近的钢筋应变值。这可能是因选取的钢筋微段长度较大引起的。适当减小钢筋微段长度可提高计算精度,但需要更长的运行时间。
图11为试件194-8-5在不同荷载作用下钢筋与UHPFRC之间的黏结应力分布。由图11可知,Marchand模型计算的钢筋黏结应力沿钢筋埋置长度呈明显的非线性分布,钢筋自由端黏结应力较小,而加载端黏结应力较大。采用修正FIB模型计算钢筋与UHPFRC之间的黏结应力时,仅能得到有限长度范围内的黏结应力,而钢筋自由端的黏结应力为0,这表明通过修正FIB模型获得的承担施加荷载所需的埋置长度小于实际埋置长度。比较图11(a),(c)发现,随着荷载的增大,修正FIB模型的计算精确逐渐提高。
图11 试件194-8-5黏结应力对比
与埋置长度为2.5d(30 mm),4d(48 mm)的沿钢筋埋置长度的黏结应力相比,钢筋埋置长度为8d(96 mm)的黏结应力分布呈现明显的非线性,而埋置长度为2.5d时,随着荷载值增大,黏结应力分布逐渐均匀,分布近似为直线段。
4 结 语
(1)当钢筋埋置长度较小(2.5d)时,Marchand模型计算结果与修正FIB模型计算结果均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荷载较大时,黏结应力沿钢筋埋置长度均匀分布。
(2)当钢筋埋置长度逐渐增大(2.5d~8d),荷载较小时,Marchand模型钢筋应变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而修正FIB模型计算的钢筋应变与试验结果误差较大。随着荷载逐渐增大,误差逐渐减小,Marchand模型结果与修正FIB模型结果均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钢筋埋置长度较大时,自由端与加载端应力值显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