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煤层气气藏地质特征及产气规律
2020-10-19韩永胜黄小青尹开贵艾静静
韩永胜 黄小青 尹开贵 梅 珏 艾静静
(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浙江 310023)
1 区块概况
筠连煤层气田构造位于扬子地块西部,川南煤田西段,东西两侧分别与川黔、川滇南北构造带相邻,北接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南缘,为盐津-威信东西构造带的组成部分。区块地理位置在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境内,发育二叠系乐平组煤层,煤层平面连续性较好,具有高煤阶、高临储比的特点。2011年L1井试采取得成功,稳定日产气1600m3,2012年经过评价试采井组获取产能后,2013年至今实施了煤层气2×108m3产能建设,在煤层900m以浅的区域采用240m井距,定向井和大井组梅花型组合井网,C2+3和C7+8一套层系开发,目前主要大部分井已进入稳产阶段。
2 气藏地质特征
2.1 地层特征
区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乐平组,平均厚145.6m,根据岩性及含煤特征分上、下两段,含煤地层主要由砂岩、泥质岩及煤组成。 上段(含煤段):平均厚45.3m,为泻湖潮坪相碎屑岩沉积,发育1、2、3、5、7、8、9号煤层。砂岩主要以粉砂岩为主,中、细砂岩次之。泥岩以灰黑色泥岩、根土岩、炭质泥岩、灰白色高岭石泥岩为主。碳酸盐多为深灰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下段(含矿段):顶界为9号煤层之底,平均厚100.4m。为冲积平原环境陆源碎屑岩沉积,仅夹数层煤线及菱铁矿透镜体,岩性以粉砂岩为主,中、细砂岩次之。泥岩以灰色砂状水云母泥岩为主,次为灰绿色凝灰质泥岩,上部夹煤线,底部为绿灰色铝土质泥岩及紫红色含铁凝灰质泥岩。
2.2 构造特征
筠连煤层气田构造主要受控于MUAI西断层及MUAI北断层,2条断层沟通地表三叠系地层,为主要的控藏断层。PAIFANG西断层规模相对较小,后期受到燕山期及喜山期的水平挤压作用,多以逆断层为主,大断裂附近多伴生平行小断层,局部呈断阶构造。根据断裂的规模及气藏形成特点,筠连煤层气分为MUAI向斜、WUDE向斜和PAIFANG构造带。其中PAIFANG构造带为两条断层夹持的构造,埋深较浅,构造带两侧分别为MUAI向斜和WUDE向斜,埋深逐渐增加,主体介于500~1000m。
2.3 沉积特征
乐平组上段沉积期海平面上升,主要为潮坪相沉积,成煤的泥炭沼泽发育,测井响应解释表明,发育C2、C3、C7及C8等4套主力煤层。滨岸相潮坪亚相沉积环境,发育砂坪、砂泥坪、泥坪、泥炭沼泽沉积微相,其中煤层发育在泥炭沼泽微相沉积环境中,岩性以褐灰色、灰白色泥岩与褐灰色粉、细砂岩略等厚互层,局部夹黑色炭质泥岩。下段为曲流河沉积。
2.4 煤层展布特征
该区发育C2、C3、C7及C8等4套主力煤层(图1),煤层发育稳定,厚度较厚,4套主力煤层累计厚度在7~10m,其中C7+8煤层厚度>5m,具有较好的物质基础。MUAI向斜中北部煤层的平面厚度较厚,平均为9.5m,南部厚度薄,平均7m,牌坊构造带平均煤层厚度7.5 m,整体具有向西变薄的特点。C2与C3煤间距2.4~10.2m,C3与C7煤间距16~21.5m,C7与C8煤间距2.6~5.9m。
图1 筠连煤层气田煤层对比图
2.5 吨煤含气量
煤层的吨煤含气量主要分布在12~18m3/t,筠连构造带中北部煤层含气量15~18m3/t,核心区南部12~15m3/t,核心区西分布范围为13~16 m3/t。4套主力煤层含气量主要在12~16m3/t,气体组分以甲烷为主, 百分含量为92.1%~98.30%,平均94.33%。
2.6 储层特征
煤岩镜质体反射率2.63%~3.4%,属于无烟煤3号,固定碳平均为60%,灰分含量15%~35%,具有中低灰分的特点,C2+3为暗淡煤-半暗煤,镜质组含量52.07%,惰质组含量47.93%,有机组分占74.99%,C7+8为暗淡煤-暗煤,镜质组含量54.09%,惰质组含量45.91%,有机组分占83.39%。煤岩割理宏观几何形态表明,割理裂隙发育,连通性较好,通过煤孔隙度实验测试数据,孔隙度平均5.34%,通过6口井C7+8煤层注入/压降试井表明,渗透率0.02~0.76mD。
2.7 温度压力系统
地层为常温常压系统,地温梯度主体介于1.92~2.59℃/100m,压力梯度介于0.95~1.19MPa/100m,深度与压力曲线线性相关性较好,储层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连通性较好。
3 构造类型及产气规律
通过三维地震及井震结合资料,按照构造成因及形态特点,筠连煤层气田具有以下构造类型,主要以背斜、向斜及单斜为主(表1)。其中MUAI向斜为产气主体构造,PAIFANG构造是一个受到沐爱西断层,WUDE东断层夹持的构造单元,断层两盘的地层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具有先沉积,后断裂的地质特点,牌坊构造呈现出北部断鼻、南部背斜、中间局部隆起的构造特点,构造向西整体过渡为单斜构造,倾角由5°增加至20°以上,地层逐渐变陡。
表1 筠连煤层气构造形态统计表
3.1 MUAI向斜构造
MUAI向斜构造南部为煤矿露头剥蚀区,靠近煤层剥蚀区附近存在着部分甲烷气体逸散,导致吨煤含气量小于8m3/t, 距离剥蚀区2.5km以上的煤层气井实测吨煤含气量大于8m3/t,其中斜坡带上倾部分8~12m3/t;斜坡带中部的吨煤含气量为12~15m3/t:向斜核部为低解吸带,吨煤含气量较高>15m3/t。
区域内以MUAI向斜为主体构造,向斜南北向长轴L19-L3井地层倾角小于5°,两翼倾角逐渐增加,西翼倾角小于10°,东翼倾角5~20°,主要高产井组L204、L101、L216主要集中在MUAI向斜西翼缓坡构造(图2)。
图2 筠连煤层气田日产气等值线图
以L102井组为例,L102井组构造上位于MUAI向斜西部斜坡带,井组内生产井7口,井组内生产井构造高差最大为20m,水平距离490m,地层倾角2~3°,井组内生产井C2+3+7+8煤层厚度为8~11.3m,平均吨煤含气量为11.6~12.9m3/t,其中高产气井L102-4、L102-5井位于斜坡带构造高部位,日产气水平分别为2850 m3和2150 m3,井组平均单井日产气1700 m3,井组面积降压效果好,其中低部位L102-3日产气为1913 m3,日产水为2.3 m3,累产水7986 m3,占井组总产水的63%,具有低部位排水,高部位采气的特点。低部位的L102-6井日产气500m3,进入稳产期后产气量持续下降,而位于高部位的L102和L102-1井稳产期后产气曲线为逐渐上升型,L102-6井的部分解吸气属于输出型,高部位的L102及L102-4井属于输入型。
图3 MUAI向斜L102井组开发现状图
向斜核部为构造的下倾部位,在同一井组内具有较大的埋深,具有较高的地层压力,在地层宽缓、高差小的情况下井组内各排采井具有相近的地层压力及解吸压力,后期通过排采能够形成较好的面积降压井网(图3)。地层倾角过大时,井组内高差增加,各生产井的地层压力差异逐渐明显,后期排采时协同降压效果会受到影响。MUAI向斜地层倾角小于5°,构造的斜坡带具有较好的产气效果,具有低部位排水,高部位产气的特点。
3.2 PAIFANG构造中部
PAIFANG中部为宽缓背斜构造,顶部构造平缓,东西向水平距离1.6km,构造高差10m,地层倾角小于2°,顶部具有“桌”状构造的特点,向西地层倾角逐渐增加。以L907井组为例(图4),井组内6口井的垂深范围为660~670m,C7+8煤层厚度为4.7~6.9m,吨煤含气量为10.7~12.9m3/t,排水期降压期采取流压降幅为10~35kPa/d的工作制度排水,投产初期产水较高,产水量受到抽汲制度的影响,井组内单井平均日产水0.56m3,井底流压下降至4.3MPa时气体开始解吸,采取憋套压的工作制度,憋压至1.8MPa后控压提产,随着储层压力的降低和水的相对渗透率降低,产水量开始逐渐下降,控压提产期流压降幅10~15kPa/d,后期见气提产后,由于储层内井底内压力低,井底为甲烷气体的产出通道,气井产气的过程抑制了部分产水,同时由于地层倾角小,储层内孔隙水的平面流动性变差,上气下水的的气水分布关系明显,部分地层水无法产出,稳产期后采取了间抽及稳压生产,目前生产6年返排率为23%,平均单井日产气为590m3,井组内L907井日产水0.1 m3,其它5口井不产水,采取了间抽生产制度。在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低产水和不产水的特点。气井生产以自给型为主。
图4 L907井组生产示意图
3.3 PAIFANG构造西部
L1202井组位于PAIFANG向斜西部构造带,井组内生产井4口,西翼的构造倾角为20°,背斜顶部的地层倾角小于5°,具有斜坡陡,顶部缓的构造特点,C8煤层的垂深为537.8~602.6m,井组内生产井构造高差为64.8m,2015年9月井组内4口井同时投产(图5)。构造高部位井具有地层压力低,见气时间短的特点,从解吸压力情况可以看出,在同井组内,煤层性质相近,地层压力具有以下计算公式:
P3=P4+0.01h1;P1=P3+0.01h2;P1=P4+0.01(h1+h2)
图5 L1202井组生产示意图
井组内2井和4井位于构造高部位,在同等压力系数下,高部位的井由于埋深浅,地层压力较低,在相近的煤岩储层下能较早的达到解吸压力,具有见气天数少的特点,排采过程中井组内高部位的2井最先达到解吸压力,见气天数为137d,1井位于构造低部位,原始地层压力高于2井,解吸较晚,见气天数为173d。
表2 L1202井组投产后气井排采数据表
从累产水情况来看主要为构造低部位1井和3井产水,目前日产水0.1~0.2m3,累产水为411m3和335m3,而高部位生产井2井和4井在进入稳产期后,出现不产水的状况,采取间抽生产。井组内累产气情况主要为背斜顶部2井累产气1.30×106m3,占井组产气的40.1%,为产气主要贡献(表2)。整体具有低部位产水,高部位产气的特点明显,由于地层倾角大(20°),井组内构造高差较大,高部位及低部位生产井存在着压力差,井组内协同降压效果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