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指标对老年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研究
2020-10-19吴小莎张海燕马玉芹
吴小莎 张海燕 马玉芹
(安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南安阳455000)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患者的深静脉内发生病理性凝结,从而造成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早期阶段,患者常无明显症状,因此,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容易被忽略[1-2]。深静脉血栓有一定概率会随血流到达动脉,引起动脉栓塞,增加患者猝死的风险[3]。深静脉血栓形成多与卧床、手术有关,如髋关节手术、骨盆骨折、脑血管病、慢性内科疾病等,因此老年人群是栓塞症的高危人群[4-5]。本研究探讨凝血功能相关参数预测老年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5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256例老年骨折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形成深静脉血栓分为A组(血栓形成,n=38)和B组(未有血栓形成,n=218)。A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 60~82 岁,平均(67.52±5.21)岁,骨折部位:颅脑及上肢6例,胸腰椎3例,骶骨盆骨19例,下肢10例;B组男性119例,女性99例,年龄60~82岁,平均(67.49±5.16)岁,骨折部位:颅脑及上肢34例,胸腰椎17例,骶骨盆骨102例,下肢65例。
1.2 检测方法及指标: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术后1d采取静脉血,与柠檬酸钠(蓝帽)混合(比例为1:9)后颠倒混匀,常规离心后使用比浊法测得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D-二聚体(D-D),所有指标均使用凝血分析仪及仪器配套试剂盒测定;血小板计数(PLT)使用EDTAK2抗凝(紫管),用血常规分析仪及仪器配套试剂盒测定,操作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A、FIB、TAT、D-D、PLT 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详见表1。
表1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因素分析 (±s)
表1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因素分析 (±s)
指标 时间 A组(n=38) B组(n=218) t值 P值APTT(s) 术后 1d 27.12±1.58 26.96±1.54 0.589 0.557 PTA(%) 术后 1d 70.09±33.08 50.13±28.36 3.902 0.000 FIB(g/L) 术后 1d 4.42±0.93 3.25±0.41 12.818 0.000 TT(s) 术后 1d 18.93±3.52 18.21±3.16 1.274 0.204 PT(s) 术后 1d 11.63±1.12 11.76±1.13 0.230 0.818 TAT(ug/L) 术后 1d 10.53±3.62 5.24±2.75 10.402 0.000 D-D(ug/L) 术后 1d 686.42±164.73 532.38±91.26 8.329 0.000 PLT(109) 术后 1d 56.53±6.18 54.29±5.37 2.319 0.021
2.2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显示,TAT、D-D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详见表 2。
3 讨论
人体存在着完善的止血、凝血、抗凝和纤溶等多个因素,在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保证血液在血管里正常的循环而不发生障碍[6]。凝血功能就是指人体的血液具有从液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的能力,凝血功能正常,是保证人体不发生出血性疾病的基础条件[7]。纤溶是指纤维蛋白溶解形成纤维蛋白原以后,会激活人体纤溶酶,将纤维蛋白血凝块分解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完成血栓分解[8]。骨折手术会对血管内皮产生二次损伤,患者机体应激程度进一步加重,另外骨折手术患者需长期卧床,血流速度因此减慢,在以上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导致骨折术后患者成为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人群。寻找能预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指标,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老年骨折术患者具有积极意义。
凝血功能异常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情况是凝血功能不足引起出血,另一种情况是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堵塞产生高凝状态[9]。凝血参数是反应凝血功能的直观指标,对凝血功能障碍具有较强诊断价值[10]。骨折会对血管壁产生伤害,导致血管内膜损伤,激活内外源性凝血途径,使机体处于凝血功能亢进状态,而炎性介质入血会加重血液高凝状态。APTT、TT、PT常用于凝血因子筛检,APTT用于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活性,PT用于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活性,TT用于反映机体病理性抗凝物质存在与否。本研究发现,APTT、TT、PT与老年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影响,提示内外源性凝血因子及抗凝物质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均无明显关联。在临床输血工作中,需对患者凝血功能进行检测,选择成分予以输血,以避免创伤性凝血。单因素分析难以全面揭示各种因素对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故本研究在进行单因素分析后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AT、D-D异常是发生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原因可能与骨折手术对患者产生二次伤害,加重机体应激程度和血液高凝程度有关,国内外学者也曾将TAT、D-D列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表2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凝血指标可预测老年骨折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对于凝血指标异常及存在血栓形成高风险患者,术前应合理使用相关抗凝措施,注重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