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朵隐居5年后:从第一到唯一

2020-10-19洁净

恋爱婚姻家庭 2020年28期
关键词:阿朵苗族民族音乐

●文/洁净

2020 年6 月,在“乘风破浪的姐姐”大舞台上,阿朵第一次在电视和网络观众面前呈现了她原创的《扯谎歌》,立刻将现场气氛带入高潮。这名80后土家族女子充满了传奇,曾凭一曲异域风情的《再见,卡门》登上春晚舞台;她上封面的时尚杂志3 天卖出50 万册,至今无人超越。然而,她却在最当红时,突然销声匿迹了5 年。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才华,土家族女孩走上歌坛

阿朵于1980 年出生在湖南吉首市一个普通家庭。爸爸是土家族,妈妈是苗族,都能歌善舞。阿朵耳濡目染,从小就展现出不同寻常的艺术天赋。阿朵的成长经历几乎每一步都不那么“按部就班”。7 岁学舞,10 岁考艺校,父母不同意,阿朵就用“全校第一”和“公费3 年”的成绩说服爸妈。12岁那年,阿朵偷偷参加部队文艺兵选拔,顺利被选中。

因为专业成绩优异,阿朵从二炮驻湖南文工团被借调到了北京文工团。她先后两次参加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一次拿到湖南赛区的第一,一次拿到全国优秀奖。这让正值花季年华的阿朵切身感受到了音乐与舞蹈的魅力。

19 岁从部队转业后,阿朵决定留在北京发展,想在内地的娱乐市场闯出一番天地。然而,她是一个从不知名的小城出来的女孩,既没有钱也没有背景,想要在北京打拼出自己的事业谈何容易?

刚进乐坛的时候,阿朵被叫去KTV 给一名制作人唱歌争取机会。制作人让阿朵喝酒,她不喝,对方急了:“你是谁啊?跳得不如李玟,唱得不如张惠妹。”不料阿朵当场撂下话:“我现在是不如她们,但你记住我的名字,我叫阿朵,我红给你看。”之后的日子,阿朵选择不断地更新自己。她潜心学习跳舞,从芭蕾到拉丁,从现代到国标,最后连高难度的机械舞都会跳了。与此同时阿朵还在学创作,后来她专辑里的绝大多数歌曲都是自己的原创。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1999 年,阿朵被日本流行音乐教父小室哲哉看中,并签约了他在香港的唱片公司。至此,阿朵的音乐道路似乎将要迎来转机。但短短半年后,阿朵就和这位“伯乐”因为音乐理念不合而分道扬镳。当时,小室哲哉希望把阿朵打造成欧美风的舞台天后,但阿朵心里一直保留着传统民族风的梦想。

阿朵改签了一家名气很大、曾经捧红过孙悦和斯琴格日乐等知名歌手的音乐公司。接着,阿朵参加了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21 世纪大比拼演唱会”,还赢得中国五大城市巡演的机会。那时,跟她一起巡演的都是毛阿敏、孙楠这样重量级的歌手。阿朵有天赋又努力,可是几年下来,她依然没有火起来。

2003 年,23 岁的阿朵遇到了著名音乐制作人高晓松。高晓松欣赏阿朵的才华,称赞她是10 年来最有潜质的歌手,亲自帮她操刀首张专辑《盛开》。2005 年,阿朵凭借一曲异域风情的《再见,卡门》登上了春晚舞台。她与众不同的长相、奔放的舞蹈、波西米亚风格的着装就像一颗深水炸弹,迅速在当时的乐坛炸出了巨大的浪花。同年,在高晓松牵线下,阿朵改签了唱片公司。

寻根,她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阿朵红了。作为唱片公司的“唱跳一姐”,她每天工作15 个小时,行程表被排满了好几年。可当阿朵忙到一天飞3 个城市,她却在这个时候陷入了思考。

阿朵发现在参与大量商业活动的同时,她真正热爱的音乐事业却停滞不前,自己精心制作的专辑《宝藏》如同泥牛入海,少人问津。

自己真正在意的歌唱能力不被认可,长期高强度工作导致阿朵的心脏出现了问题,“有差不多半年,差点病死。”那段时间她只能躺在床上,不能说话也不能走路,每天看着蓝天白云觉得好美,然后又闭上眼睛,沉沉睡去……最严重的时候阿朵感觉自己的灵魂都受伤了,遭受耳鸣和脑鸣24 小时不间断的折磨。她睡不着觉,即便靠酒精麻痹自己,也仅仅能睡两个小时,有时睡着睡着就开始流泪。医生告诉阿朵:“你再这样下去,随时可能会猝死!”

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后,阿朵突然醒悟过来:“我不要再追求第一名,我应该成为唯一。”于是她决定放下娱乐圈的名利,把过去一键清零。

从2012 年到2017 年,这个众多歌迷心目中与众不同、辨识度很高的女歌手,突然就销声匿迹了。

那段日子,阿朵去了云南西双版纳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子,那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像极了她的故乡。刚到村里的一个多月,阿朵除了吃药就是躺在床上,两个月后才开始下床走路。村里没什么人知道阿朵是明星,大家见到她都笑嘻嘻地叫一声“漂亮的城里姑娘”。阿朵不看手机,不上网,跟着村里人一起锄地,收菜,和穿着绚丽民族服装的村民一起载歌载舞。阿朵说:“慢慢地,我觉得我经历的这些苦难,其实都是祝福。所以我要放下。”

身体渐渐恢复后,阿朵辗转于湘西、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四处采风。其实,隐居的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诗意,山里的条件原始而落后,阿朵晚上睡觉都要用被子捂住头,因为真的会有老鼠从头上窜过去。

后来连助理都撑不下去了,只留阿朵一个人在山里。她一路走一路高歌,将自己遇到的一切都写进了作品里。阿朵种花,种菜,穿着朴素的民族服饰学习苗语、苗绣,融入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也拜访了大画家黄永玉推崇的一位蜡染老匠人,学起了蜡染技术。原本老人家只把技艺传给了儿子,由于儿子还没找到下一个传人,于是阿朵便成为了那个幸运儿。

在湘西老家,阿朵迷上了苗族武术鼓。苗族鼓厚重庞大,打起来是体力活,这也是年轻人不愿意学的主要原因。但阿朵抡起鼓棒就起势,每天跟着师傅“闻鸡起舞”,一度练到全身淤青。她说:“伤得多了,我就学会了打鼓。”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阿朵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鼓舞武术鼓传承人。

阿朵还将田间农妇等很多不同职业的少数民族女子集结,组成了一个女子苗鼓队,取名为“苗鼓十三姨”,带着她们到各地表演。同年9 月,阿朵率领“苗鼓十三姨”在“吉首国际鼓文化节开幕式”上表演了《茉莉花》……阿朵不禁感叹,离开喧嚣的5年,才是最快乐、最接近自然的美好时光,不用追逐名利,可以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活得洒脱。

5 年沉浸在农村生活中,不仅让阿朵学会了很多不同民族的唱腔,更让她对那些深藏的民族音乐产生全新认识。作为一位流淌着苗族、土家族血液的女性,在经历内地乐坛主流歌手模式包装与发展爆红之后,她终于在家乡土地的民族文化里,找回了自己愿意去延续音乐理想的那条“根”,找到回归歌唱的那颗“心”。

阿朵决心成为一座桥,给那些特别有力量的民族音乐注入新的生命力。

创新,“苗鼓十三姨”敲响世界大舞台

在一次采风途中,阿朵无意中听到土家族民谣《扯谎歌》,觉得十分有趣——“鸡长牙齿马长角,六月的菱格磨水喝,半夜看见鸡生蛋,积水潭上鸟做窝,风吹岩头坡上滚,我从来不唱扯谎歌。”凭着发扬民族音乐的本能,阿朵决定以此为蓝本,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写一个爱说谎的人。这种人“舌尖上花开得婀娜,耳洞里住了只骆驼,但爱的时候,爱他包括他犯的错,不爱的时候,天花乱坠又如何……”

进行再创作时,阿朵进行了一场创新性的尝试,大胆地将强烈的电音节奏加入到苗族本域的音乐当中,处理手法特地打造出中式特质,让人明显感到潮流元素与民族风味的和谐。阿朵还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灵感全部来源于她所接触的人或物。

时间一晃,5 年过去了。从前的迷茫和悲伤,在山涧鸟鸣、碧水石岩里被一点点抹平治愈,生命渐渐有了颜色。2017 年11 月12 日,她发了一条微博,“我5 年只做了一件事,新人阿朵死里复活。”

阿朵把弹棉花、米筛、纺车、磨盘等民族民间声效,跟流行音乐、电子乐、苗族古歌实验性地融合在一起,一手操办了实验性新专辑13 首歌的词曲,讲述了一个与爱有关的完整故事。也正是凭借这张名为《死里复活》的新专辑,阿朵入选格莱美“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成为华语音乐史上的唯一。

紧接着,阿朵发起“传承人复兴计划”,着重于发掘全球范围内少数民族音乐的原生表现形式、艺术作品及音乐人,并尝试对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族艺术作品进行跨界融合,目的是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结合多年来的经验和资历,阿朵签下一批在深山里偶遇的新民族音乐人,在她眼里这些人是艺术家——吴渐,布依族歌王,央视星光大道季度冠军;蝶长,苗族情歌传承人;龙仙娥,湘西水腔传承人、苗族歌唱家;还有阿朵亲手打造的女子苗鼓队“苗鼓十三姨”……

阿朵凭借一己之力,把一批“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带出山野村寨,走进大众视野,将新民族音乐呈现在全世界的人面前。2017 年底,《新民族音乐浪潮| 阿朵LIVE 秀》在北京成功举办。活动现场,阿朵携旗下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悉数登台亮相。一场30 分钟的LIVE 秀,不论是浸没式的舞美装置、现场极具张力的真诚演绎、听觉震撼的音乐编创,还是民族与未来感混搭的视觉造型,都堪称惊艳。

2018 年12 月,阿朵带领伙伴们发布合辑大碟《未来民族》,延续并丰富了“死里复活”音乐内核。这是阿朵向年轻领域的一次尝试,也是为了给予音乐人们更多发挥空间。不久,阿朵被马云邀请前往瑞士达沃斯论坛,献演一段精妙绝伦的民族音乐表演,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更加坚定了阿朵想要把新民族音乐带向世界的初心。

如今的阿朵已经脱离了原来的枷锁,她说:“现在的一切并不会那么快地产生效果,需要时间沉淀。但我知道,2012 年以前我所做的东西都在贬值,而现在我们所做的都在增值,时间越长越‘值钱’。”

2020 年6 月,抱着为民族音乐代言的想法,阿朵参加了“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在这个舞台上,阿朵第一次给电视与网络观众呈现了《扯谎歌》的现场,立刻将整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现在的阿朵像是大火之后土里重生的花朵,更轻盈洒脱,更通透包容有韧性。“我是我自己的试验品,我是我自己的艺术品。”经历过种种磨难,阿朵相信在未来充满艰辛和风险的艺术之路上,自己一定会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地勇敢前行。

猜你喜欢

阿朵苗族民族音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阿朵的故事
苗族民歌
百合香米粥
家里有个“骨灰级球迷”
苗族老照片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