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薇甘菊风险分析

2020-10-18班启明田茂娟喻三鹏张念念邱建生

贵州林业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甘菊贵州林业

班启明 田茂娟 喻三鹏 张念念 邱建生 罗 娜

(1. 望谟县林业局,贵州 望谟 552300;2.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5;3.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5;4. 罗甸县林业局,贵州 罗甸 550100)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Kunth ex H.B.K)为菊科Compositae假泽兰属Mikania植物,多年生草质藤本[1],是国际上公认的有害杂草,有“植物杀手”之称[2],也是严重危害我国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3-4]。2003年,被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科学院,列入中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名单。2004年,被列入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薇甘菊原产中、南美洲[5]。国外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各国,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印度洋圣诞岛及一些太平洋岛屿,国内广泛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云南、江西、香港、澳门及台湾等省市自治区[3,6-8]。薇甘菊传入中国,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最先由原产地引种栽培于香港动植物公园,1884年已采到栽培的薇甘菊标本,1919年,又在该园附近采到逸生的薇甘菊标本,20世纪50-60年代,薇甘菊已开始在香港扩散蔓延[9]。薇甘菊传入中国大陆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4年,最先在深圳银湖附近采集到标本,源头可能来自香港,后再次于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发现薇甘菊[9-10],来源不明。2012年,江西省首次发现薇甘菊并进行报道[11],这是薇甘菊传播首次突破北纬24°进入北纬25°。2017年,贵州省最早在黔西南州望谟县发现薇甘菊入侵,2018年-2020年,又三次在黔西南州罗甸县发现薇甘菊,说明其进入北纬25°区域已成为常态。鉴于薇甘菊在我国入侵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后,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林业造成的严重经济、生态和社会影响,我们在收集薇甘菊资料及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12],对薇甘菊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期对其入侵的风险性进行客观评估,为更好的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

1 薇甘菊危害分析

薇甘菊具有很强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能力,而且攀援能力非常强大,能严重破坏入侵地的生态系统[13]。其生长速度很快,被形象的称为“一分钟长一英里”的植物,并能迅速覆盖草本、灌木及乔木,与其争夺水分和营养,造成其光合作用降低,产生的化感物质如阿魏酸和绿原酸能够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14-15],对入侵地的天然次生林、人工速生林、经济林、风景林等树种造成严重危害。严重时造成树木大面积死亡,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改变生态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研究表明,薇甘菊的凋落物,化感物质绿原酸和β-石竹烯能够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进一步影响碳氮循环[16-17]。

2 风险评估

2.1 分布

2008年后,薇甘菊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及云南省快速扩散蔓延,已成为珠三角区域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重要外来入侵物种[18]。2017年贵州首次在黔西南州望谟县平洞办事处枫林小区至工业园区新修大道两侧区域发现薇甘菊,分布区域面积13.93hm2。2018年、2020年,先后三次在黔南州罗甸县的火龙果基地、湿地公园、道路绿化带发现薇甘菊,呈现0.06~1.33hm2亩小面积分布。

2.2 潜在的经济危害性

薇甘菊具有超强繁殖能力,根系极为发达,易形成连片的单优群落,形成强大的生长优势,能覆盖6-8m高的树木,造成连片死亡,给经济及生态景观带来严重破坏。在马来西亚薇甘菊覆盖橡胶导致其种子发芽率降低27%,产量减少27%-29%[12]。贵州南北盘江及红水河流域、赤水河流域、清水江流域等区域处于薇甘菊的适宜生长范围,这些区域是贵州天然林、经济林、人工速生林等的集中分布地,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一旦薇甘菊在该区域定殖并形成大规模单优群落,将造成重大经济和生态损失,具有及其严重的潜在经济危害性。

2.3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薇甘菊以两种方式传播蔓延:其一,种子能够随风、水流、动物等媒介传播,其种子数量巨大,体积小具冠毛,千粒重仅0.0892g,能够依托自然媒介作远距离传播,迅速占领入侵地;其二,通过匍匐茎进行旺盛的营养生殖,一个节1天可以生长近20cm,其在一年中分枝出来的所有节的生长长度的总和可以超过1000m。薇甘菊花期短,授粉快,从花蕾到盛花到授粉完成,仅需要10d时间左右,5~7d种子即可成熟并扩散传播。因此,薇甘菊在贵州侵入后扩散蔓延的可能性极大,具有高风险性。

2.4 检疫和铲除的难度

薇甘菊的检疫难度较大,需专业人员才能准确鉴定。薇甘菊为多年生植物,根状茎发达,单用人工或除草剂防除效果均不理想,加之其种子量大,传播迅速,一旦防治方法不当,或时机不对,便又形成大片的植株,对于防治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挑战。因此,一旦错过薇甘菊入侵定殖期,待其大规模种群建立以后,铲除难度较大,治理成本非常高。

2.5 定量评估

在上述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进行定量分析,将薇甘菊的各项评判指标赋分如下(表1)。

表1 薇甘菊风险分析评估指标及赋值

根据评判指标的赋分值(表1),用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量化公式(表2),分别进行各项评判指标(Pi)和风险值(R)的计算,结果显示薇甘菊的风险综合评价值(R)为2.50,根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等级划分标准(表3),2.50≤R<3.00为特别危险等级,判定薇甘菊在贵州省属于特别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

3 风险管理

根据目前薇甘菊在贵州发生特点看,尚处于入侵初期的定殖阶段,危害面积不大,发现后如及时进行人工拔除,结合持续防治,基本能够阻断其种群定殖,因此,对于贵州薇甘菊的风险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对入侵风险较大的区域如南北盘江及红水河流域,加强区域内各乡、镇、社区及林业站人员培训,提高对薇甘菊的辩识能力和风险意识,开展常年监测,做到及时发现,确保早发现早除治;二是加强检疫执法,禁止从薇甘菊疫区调运苗木、绿化树,对来源于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风险区域的苗木、绿化树进行严格检疫,定植后进行1-2年监测,从路径上阻断薇甘菊跨境传播,有效防御和降低其入侵风险;三是在薇甘菊发生点,采用挖出根茎的办法进行持续防治,禁止带有薇甘菊的渣土、废弃物运出,扩大1公里范围进行持续监测,做到精准防治持续防控;四是开展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防范意识,推行有奖举报,群防群治。总之,通过强化薇甘菊的风险管理,采取持续监测和持续防控的措施,才能充分降低薇甘菊入侵的风险。

表2 风险分析指标体系采用的量化计算公式表

表3 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等级划分标准

4 结论

通过对薇甘菊的风险分析,其风险评估值R=2.5,在贵州省属于特别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目前,仅发现在望谟县和罗甸县有零星分布,且采取发现一株清理一株,持续监测持续防控等措施,已实现有效控制,尚未对农林业造成严重危害。

针对薇甘菊对林业潜在的危害性,贵州省高风险区域应做好如下风险管理:一是开展广泛宣传,增强全民防范意识,让公众参与到监测防治中来,进行群防群治;二是对入侵风险较大的区域如南北盘江及红水河流域,加强区域防控人员培训,提高对薇甘菊的辩识能力,开展常年监测,确保早发现早除治;三是加强检疫执法,禁止从薇甘菊疫区调运苗木、绿化树,从路径上阻断薇甘菊跨境传播;四是在薇甘菊发生点,采用挖出根茎的办法进行持续防治,禁止带有薇甘菊的渣土、废弃物运出,扩大1公里范围进行持续监测,做到精准防治持续防控。

猜你喜欢

甘菊贵州林业
薇甘菊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薇甘菊光能利用及叶绿素合成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响应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薇甘菊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贵州,有多美
land produces
可爱的德国甘菊
沉醉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