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再狭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2020-10-18李钦果
李钦果
(民权县人民医院 内科,河南 商丘 4768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目前,治疗AMI的首选方案为介入治疗,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较为常用,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其疗效更为显著,可有效降低病死率,与外科手术治疗相比,其具有创伤性小优点[1-2]。但临床应用发现,PCI术后部分患者会发生再狭窄。研究指出,PCI术后血管一旦再次狭窄,将会增加心肌梗死、血栓复发的风险性,已成为影响PCI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3]。因此,临床早期明确AMI患者PCI术后发生再狭窄的具体原因,并给予针对性干预对改善疾病预后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收集9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AMI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民权县人民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顺利完成PCI治疗的9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12 h内接受PCI治疗,其中男43例,女47例;年龄<60岁25例,≥60岁65例;有吸烟史51例,无吸烟史39例;有糖尿病史49例,无糖尿病史41例;有高血压史60例,无高血压史30例。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4]内相关诊断标准;②首次接受PCI治疗;③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完整;④完成随访。(2)排除标准:①伴有全身急慢性感染性疾病;②凝血功能障碍;③过敏体质;④合并免疫缺陷性疾病;⑤合并恶性肿瘤;⑥合并肝、肾等器官衰竭。
1.3 研究方法所有入选者均接受PCI治疗,术后随访1 a,依据术后是否再狭窄发生情况进行分组,分为发生组(判定标准:经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显示支架内狭窄程度≥50%)与未发生组(经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显示支架内狭窄程度<50%)。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支架长度、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纤维蛋白原/白蛋白(fibrinogen to albumin ratio,FAR)值。比较两组上述资料差异性,找出导致AMI患者PCI术后发生再狭窄的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支架长度、LVEF、FAR均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AMI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CI术后再狭窄发生情况本研究90例AMI患者采用PCI治疗后,随访1 a内,有17例患者发生再狭窄,占比18.89%;73例患者未发生再狭窄,占比81.11%。
2.2 单因素分析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与AMI患者PCI术后发生再狭窄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长度(≥27 mm)、LVEF(<57%)、FAR(≥1.1)与AMI患者PCI术后发生再狭窄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影响AMI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单因素分析
2.3 多因素分析以AMI患者PCI术后是否发生再狭窄作为因变量,以支架长度、LVEF、FAR作为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支架长度(≥27 mm)、LVEF(<57%)、FAR(≥1.1)均为AMI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影响AMI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AMI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已成为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PCI治疗AMI患者可及时疏通梗死血管,抢救存活的心肌细胞,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机率,但PCI术也存在一定弊端,术后并发症为主要问题,以再狭窄较为常见,且危害性较大[5-6]。本研究入选90例患者中,有17例患者发生再狭窄,发生率为18.89%,严重影响疾病预后,同时会增加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因此,积极采取措施预防AMI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支架长度(≥27 mm)、LVEF(<57%)、FAR(≥1.1)均为AMI患者PCI术后发生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原因在于,置入支架需覆盖全部病变区域与夹层,故支架长度通常比病变区域长20 mm,然而对于支架长度越长的患者,其支架内部发生血栓的概率越高。因此,支架较长容易引起再狭窄的发生[7]。LVEF能够直接反映心室射血功能,其水平越高提示患者心功能越好,发生再狭窄的概率越低,反之则心功能越差,发生再狭窄的概率也就越高,LVEF水平低也容易引起介入术后再狭窄。研究指出,PCI术后发生再狭窄一方面可能与局部血管存在炎症反应有关,炎症反应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进而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增加再狭窄发生的风险性;另一方面可能与局部血管氧化应激有关,氧化应激会引起血管平滑肌痉挛,故容易发生再狭窄[8-9]。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均为临床常见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前者在血小板聚集、纤溶、凝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促进炎症反应发展,其水平越高,炎症反应越严重;后者也可参与到炎症反应中,低蛋白血症为感染的重要因素[10-11]。FAR为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的比值,其数值与炎症反应呈正相关,故比值越高,更易引起PCI术后再狭窄发生。
综上所述,AMI患者PCI术后存在部分患者会发生再狭窄,其影响因素包括支架长度(≥27 mm)、LVEF(<57%)、FAR(≥1.1),临床可据此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以降低再狭窄发生率,改善疾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