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0-10-17唐洪亚李东东

关键词:村落长三角区域

唐洪亚,李东东

(安徽农业大学 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承载着乡村文化的根脉,能够反映历史时期的生活风貌和当地的民俗民风。传统村落拥有久远的历史,兼具地域特色风貌,具有较高的生态科研、历史文化、美学艺术、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价值,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是应当保护的瑰宝。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对全国传统村落进行详细摸底调查,以其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加以重视。

一、相关文献综述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覆盖着我国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该区域内,人口众多,社会发展繁荣。长三角是我国水系密集率最高的区域,河湖纵横交错,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间风俗,为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得到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1]。近年来,国内学者主要对长三角传统村落的整体格局、发展规划与保护传承等展开一系列研究和讨论。从长江三角洲内部不同地域来看,对浙江、安徽这两省的传统村落研究较多,对江苏、上海一省一市的传统村落研究较少。对浙江、安徽两省的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从地理学的角度,李久林等对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演化进行解构并总结其规律的关联性[2-3],林莉对浙江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中同质化区域联合发展及非同质化差异发展进行分析研究[4];从景观学的角度,余进探索了徽州的地域景观风貌并给出了相对应的有效利用策略[5],陈信等以丽水市传统村落为例发现不同尺度结构差异性[6];从旅游学的角度,卢松、陈晓华等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为例探讨了旅游开发对徽州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发展的影响[7-8]。对江苏、上海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从文化遗产学角度,朱晓芳、刘馨秋等对江苏传统村落的类型进行划分并对其发展保护实施评价研究[9-10];从城市规划学角度,谈佳洁等探讨了上海周边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及策略[11]。综上所述,对于长三角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分布特征、村落形态、地域风貌、旅游开发、价值保护等方面,较少从宏观层面探究长三角传统村落及其内在关系。因此,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研究江苏、浙江、上海、安徽1 07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利用GIS等软件,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究长三角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为长三角传统村落资源的联动开发和整体保护提供参考。

二、研究区概况

长三角地区位于我国长江流域的末端区域,与黄海、东海相临,是江海交汇之地。长三角区域范围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区域面积有35.8万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12]。长三角地区水域面积分布很广,土地肥沃,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人类活动最活跃和农业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自然资源丰富和水上交通便利使得这里成为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13]。长三角地区西南部以山地为主,有黄山、仙霞岭等山脉,其他区域以丘陵、平原为主,浙东丘陵和太湖平原最为明显。

该区域以皖南、浙西南和浙东周边为代表,形成了主要的传统村落集聚区。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集聚区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地域特色资源、乡村发展、人文环境等因素有关,良好的区域条件和独特的地方文化造就了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独特的社会、生态、文化价值。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先后公布的共五个批次长三角地区1 074个的中国传统村落为样本,分别是上海5个、江苏33个、浙江636个、安徽400个。以1∶50 0000的长三角地区矢量地图为底图,通过Google Earth定位该1 074个村落的地理坐标,运用Arc GIS 10.6软件,建立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数据库模型;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空间数据云下载的90M精度DEM模型确定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地理分布格局(见图1)。

图1 长三角地区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

采用Arc GIS 10.6、Excel等软件对长三角区域内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进行探究。假设长三角区域内的传统村落以抽象的点要素分布,而核密度法、最邻近指数可以映射出点状要素分布类型及空间格局,且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可以衡量点状要素空间分布均衡程度。因此,运用以上四种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长三角传统村落分布情况。

(一)核密度分析

为更为显著地反映长三角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规律,利用ArcGIS 10.6软件对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进行密度制图。核密度分析可计算点要素周围邻域密度,从而反映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分布的集中及分散程度[14]。所以,对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使用核密度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类型。公式为:

(1)

式中,f(s)是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核密度函数,h是阈值,n是距离s小于或等于h的点,因变量是任何一个元素点s与核心ci的间距关系。

(二)最邻近指数

自然环境、经济建设、人文环境等是影响长三角传统村落分布的重要原因。采取最邻近距离法断定长三角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最邻近点指数用来表明和断定传统村落的格局特点和空间分布距离的相近程度[15]。计算公式为:

(2)

式中,R为最邻近点指数,r是关于各个传统村落与最近点间距的均值,D为长三角传统村落的数目。如果点要素分布R<1,所表现的类型为集聚;R>1,是均匀分布;R=0,则完全集中;R=1,是随机分布。

(三)地理集中指数

对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的市域分布分析,可以更深入地明了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各项情况。地理集中指数方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衡量集中程度的重要手段[16],公式是:

(3)

式中,G是研究对象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市传统村落数目,T为传统村落总数目,n为所有地市数目。G取0~100,G越大说明传统村落越集中,反之则较疏散。

(四)不平衡指数法

不平衡指数是度量研究目标分布是否均衡的一项重要指标[17]。长三角传统村落研究采用洛伦茨曲线均衡指数[18]的公式来计算:

(4)

式中,n为长三角市域的总数;Yi为每市域内传统村落在长三角区域内的比例依次从大到小列序后到i位的累积比率。S数值介于0~1,当S=0, 表明传统村落在各市域均匀分布;当S=1,说明一个市域集中了所有村落。总的来说,S值变大,那么传统村落分布点均衡程度变低。

四、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一)空间分布类型

长三角内的传统村落以抽象的点要素分布于区域内。长三角地区1 074处国家级传统村落,从理论最邻近距离上为9.8 km,根据Arc GIS 10.6的测量,最邻近距离为2.8 km,即最邻近点指数R=0.29,可以确认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类型为凝聚型。

从整个区域来看,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在浙西南一带、浙东一带、皖南一带形成主要凝聚区,在苏南一带、浙中一带形成次要凝聚区。其中主要凝聚区以丽水、台州、黄山为凝聚中心,核心—边缘的圈层分布特点显著(见图2);次要凝聚区以苏州、金华为凝聚中心,分别形成圆形状和哑铃式分布特点[4]。

从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传统村落数量可以判断长三角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不平衡,浙江的636个村落、安徽的400个村落、江苏的33个村落以及上海的5个村落先后分5个批次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同时具有显著特点的安徽黄山和浙江丽水,两市以49.16%的占比率占据半壁江山,全长三角区域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黄山、丽水、金华、宣城、台州、衢州、杭州等七市,这七地市传统村落数目占到了全域传统村落总和的81.93%。

(二)空间分布均衡性

长三角区域内由于每个市域拥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社会发展水平,各市域所占有的传统村落数量也不同(见表1)。

表1 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在市域的统计

长三角区域内所有传统村落数量T=1074,市域数量n=41,根据地理集中指数公式计算得出G=9.68。如果1 074个传统村落均匀遍布于各地市,那么每一个地市有26个村落,则此时的地理集中指数G0=2.44。G>G0,从市域层面看,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较集中,主要集中在黄山、丽水、金华、台州和宣城。

采取不平衡指数方法进一步衡量各传统村落在长三角地区各市域的分布均衡性,结果如图2所示。利用Excel计算出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不平衡指数为S=0.81,说明传统村落市域分布具有不均衡特征。从洛伦兹曲线趋势图可见,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于黄山、丽水、金华、宣城、台州和衢州,这六市有大约80%的传统村落。

(三)空间分布密度

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平均分布密度是30个/万km2,其中,皖南的黄山密度最高,为276个/万km2,其次是浙西南的丽水,密度为148个/万km2;浙中、浙东的传统村落分布密度均在39个/万km2以上,而苏南一带传统村落分布密度不足1个/万km2。利用ArcGIS 10.6 的核密度分析工具,根据底图尺度和属性进行多次带宽数值调试验证,最终选择50 km带宽制作长三角传统村落核密度分布图(见图3)。

由图3可知,长三角地区处于浙南山地的丽水、皖南山地的黄山和浙东丘陵的台州为3个高密度的传统村落区域。由于丽水、黄山和台州地处山区丘陵,交通、经济建设水平低下,从而减少了外界的影响,相对封闭的环境为传统村落的完整保存赋予了保障。因此,黄山、丽水和台州为高密度分布区与所处的自然环境、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有着密切联系。除此之外,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中位于江苏的苏南(太湖平原)、浙江的绍兴和金华等地形成了2个次等级的高密度区。

五、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

图2 长三角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洛伦兹曲线

图3 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核密度分布

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长三角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最为基础的因素,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整个长三角区域地形复杂,其中传统村落高密度集聚的高海拔山地、丘陵自身险峻的地形因素与外界隔离而形成比较封闭的自然空间地理环境,从古至今,长三角地区主要分布的传统村落交通、通信不便,减少了其与外界的交流互通,从而阻断了外来文化的渗入,降低了当今社会城镇化发展对传统村落的影响,保证了传统村落的完整存在和传承。

另外,长三角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质的水环境,适合居住和耕种,从而使人们在此聚集繁衍形成传统村落。社会不断发展,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在山地、丘陵等比较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风貌和独特的民俗民风,并能够较好地保存下来。通过Arc GIS 10.6将长三角地区的DEM高程图与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进行叠加分析制作出高程分布图(见图4)。

图4 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高程分布

由图4可得出,整个长三角区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由高到低逐渐倾斜,且根据海拔的不同划分为三个等级类型,分别是西南部第一等级的山地、中部第二等级的丘陵、东北部第三等级的平原。具体区域可划分为三大典型的地形区:安徽的皖北及江苏、上海的平原,浙江以浙南、浙中为首的山地丘陵,安徽以皖南为首的丘陵山地。

通过Arc GIS 10.6制作长三角区域内传统村落的高程集聚图,更进一步确定地形因素是影响传统村落形成的最重要因素(见图5)。

图5 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不同高程分布

由图5可以看出,从海拔高程的角度来说,长三角区域的传统村落大部分分布在高海拔区域,主要在长三角地区的西南部山区;少部分在低海拔区域,主要在长三角地区的中部丘陵、东北部平原。

(二)社会经济因素

长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聚集的繁华之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水系复杂,河湖面广,农业耕作发展迅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在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商业化趋势越来越突显,经济实力雄厚[19]。另外,在当时封建社会和宗族制的影响下,富商不惜将赚取的钱财投入到处于山地、丘陵的家乡修建住宅和祠堂,从而形成了长三角地区古村落众多的现象。

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城市,进一步说明经济水平影响着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根据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各省市统计信息网公布的2019年GDP(见表2)可知,皖南地区的黄山和池州的GDP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分别排在倒数第一位和倒数第二位,黄山传统村落数量位于首位。浙江南部的丽水GDP为1 476.41亿元,处于长三角地区所有城市中第35位,且是浙江全省倒数第一位,其传统村落数量仅次于黄山,位于第二位。由此可见,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集聚区与繁华都市相距很远,城镇化建设范围影响较小和开发强度较弱,且有较稳定的和封闭的人地关系。交通和经济建设水平落后,让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独特文化的保存更加完整。

表2 2019年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GDP统计[20]

(三)历史文化因素

历史文化因素是影响传统村落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长三角区域的文化主要由吴越文化和徽文化组成。先秦史书上记载的“江南”范围包括现在浙江、江苏、安徽、上海等省市部分地区[21]。自商朝末年到周朝初期,在现今的江浙地区逐渐形成吴越文化并推动社会不断发展。春秋时期,这里文化繁荣,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明清时期,这里历算、朴学和书法等领域发展得尤为突出。与此同时,徽文化也在蓬勃发展,这与当时的徽商的兴起密切相关。徽州山地自然资源丰富,如茶叶和林木,激发了当时人们积极的商业热情。徽州商人通过新安江、横江水系运输通道进行大宗贸易,使得徽商在当时社会的商业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22]。大量徽商回归故土,修建祠堂、府邸,从而形成大量具有徽商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

六、结论与讨论

以长三角区域1 07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研究方法,得出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形成皖南山区、浙南山区、浙东丘陵区三个高密度集聚区和苏南(太湖)平原、浙中丘陵两个次密度集聚区。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具有集聚性较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传统村落有着极强的脆弱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在城市快速化的扩张中,部分传统村落已逐渐消失,因此探索传统村落完整性和可持续开发模式是当前的重要任务。通过数字化手段对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建立起模型库,进而对其进行完整性、文化性、景观性的科学探讨,建立起紧密联动体系,可以更全面、更合理地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有效开发,为今后的传统村落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现实意义。研究没有给出传统村落具体的保护对策,有待进一步探讨完善。

猜你喜欢

村落长三角区域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分割区域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