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损青花松鹿图瓶保护与修复研究
2020-10-16黄昊天纪东歌吕淑玲
黄昊天,李 齐,纪东歌,吕淑玲,周 华
(1.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91;2.故宫博物院,北京 100009;3.首都博物馆,北京 100045)
1 青花松鹿图瓶简述
此件青花松鹿图瓶器形为棒槌瓶,外壁为哥釉青花,内壁为片纹釉。瓶身图案以松鹿为主体,征集自景德镇,现藏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文博馆。
鹿纹和松树图案皆是中国古代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中国古代瓷器纹样一直流行以谐音寓意吉祥,明清尤盛。鹿纹被广泛采用即因汉字“鹿”与“禄”同音,寓意高官厚禄。松树因万古长青,同时作为“古树”取其同“古书”的谐音。一只梅花鹿站在松树下,寓意通过读书获得高官厚禄,这也是此瓶定名的由来。瓶身上的松树几乎占据了整个器物表面的一半,松针呈规整的圆球形,三个、四个或六个一簇,显示出清中晚期松树画法的特征[1]。
2 破损瓶口的形制考证
该青花松鹿图瓶的颈部和口沿处有部分缺失,要复原口沿则需要参考其他同类型瓷器。此次整理了大量棒槌瓶的图片资料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把范围逐步缩小到哥釉青花棒槌瓶。棒槌瓶创烧于清代康熙年间,因似旧时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多为民窑。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中后期的器形趋长;雍正时期的棒槌瓶不如康熙时期挺拔,有束颈。
图1 不同形制棒槌瓶图Fig.1 Club-shaped jug of various design and pattern
从图1 可知,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型偏矮,中后期的器型趋长,口沿多为盘口。到了雍正时期,棒槌瓶不如康熙时期挺拔,口外侈,有束颈(图1a,1b)。该件棒槌瓶有束颈,推测应该是雍正时期以后的器物。图片资料显示,棒槌瓶口有盘口、撇口、唇口等。其中,官窑器物中盘口、撇口居多,民窑器物中的口沿则多种多样。根据口沿处缺失部分断势所保留下来的形态(图1cg)以及参考前人补配的样式来看(图1h),图1e的哥釉棒槌瓶,无论从外形还是大小,都与此件青花松鹿瓶的形制极为相似(照片拍摄角度可能存在误差);从瓷瓶的底部向上观察,皆为短平足、腹部下窄上宽,溜肩、束颈;图1e 瓷瓶为唇口,图1g 瓷瓶的口部开合状态与弧度同图1e 极为相似,并且两件瓷瓶各个部位的尺寸也极为相近。综上所述,唇口更加符合其器物形态[2]。
3 青花松鹿图瓶的观察与检测
修复必须建立在有据可依的基础上,对一件文物进行修复之前要进行充分的检测分析。了解该件文物的具体信息与病害情况,再结合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规范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对该文物进行合理保护修复。
3.1 文物观察
通过量尺、超景深显微镜等工具、仪器的测量,该件文物通高22 cm,瓶口周长18.5 cm,瓶口直径6 cm,颈高6 cm,颈周长5.65 cm,肩周长33 cm,足周长24 cm,足直径7.25 cm,重716.4 g,哥釉青花,瓶口沿处和颈部有残缺,并有修复上色痕迹。瓶身有小坑和棕红色物质,见图2、3。
图2 青花松鹿瓶图Fig.2 Blue and white jug with pine tree and deer painting
图3 青花松鹿图瓶显微图Fig.3 Microscopic pictures of the blue and white jug with pine tree and deer painting
根据观察和测量,对该器物绘制病害图如图4。
3.2 原补配材料的检测分析
该青花哥釉松鹿图瓶曾被修复过,此次重新修复前需要去除之前修复过的部分。故而要对这一部分进行检测分析,确定成分。根据补配材料的特性采取合理的拆除方式,避免拆除时对文物造成损害。
图4 青花松鹿图瓶病害图示Fig.4 Damages of the blue and white jug with pine tree and deer paint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3.2.1 红外检测
在进行红外检测前,通过视觉观察,对补配的部分材料以及上色材料作了几种猜想。对上色材料的推测一:黄色部分为金缮,采用金粉进行了上色处理。推测二:黄色部分为无机颜料。推测三:黄色部分为金粉和有机胶材料的混合物。推测四:黄色部分为无机颜料和有机胶材料的混合物。对于补配材料的推测:补配部分比较轻,根据超景深显微镜拍摄的结果,推测为石膏。实验中刮取了瓶口修复部分的黄色样品,和黄色样品下的部分白色物质进行了红外分析检测。
实验仪器:美国Thermo Fisher 显微红外光谱仪。
检测机构: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
测试样品(一)性状:白色物质。
红色测试曲线是青花松鹿图瓶白色物质红外测试结果,绿色曲线为硫酸钙标准品的红外结果,可以完全匹配上。因此,推测该白色物质主要成分为石膏见图5。
测试样品(二)性状:黄色物质。
图5 白色物质红外结果Fig.5 Results of white substance examination via infrared light
图6 黄色物质红外结果Fig.6 Results of yellow substance examination via infrared light
从红外谱图上看,该样品是多糖分子的典型红外吸收特征峰,与谱库中检索到的阿拉伯胶具有很好的特征比对见图6。而且样品呈黄色,具有很好的水溶性。因此,判断成分可能为植物胶。
根据视觉观察,黄色样品涂饰在补配材料表面,有一定光泽,推测为颜料或者金粉。而红外检测分析的结果显示可能为植物胶。那么,黄色样品是否为混有植物胶和无机颜料或金粉的复合物或无机颜料?这一推测无法用红外检测分析确定,需要对其做更进一步的分析检测。
3.2.2 XRF 检测
由于想要对黄色样品的成分做进一步地了解,采取了XRF 对无机物的成分进行检测分析。
实验仪器:美国赛默飞世尔尼通XL3t950 手持型X 射线荧光能谱仪。
检测机构: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
根据XRF 的检测结果表明,未在检测中发现金元素,无法检测出的Bal 占据一部分。所以,剩下的部分为其他主要无机成分见表1。通过红外检测分析和XRF 检测的结果推测,黄色样品为无机颜料和有机植物胶的混合物。
表1 黄色样品XRF 分析数据Tab.1 XRF data analysis of yellow sample
4 修复过程
4.1 拆分
由于该件器物之前经过修复,想要对该件器物进行再次修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旧有的修复材料部分进行拆分。拆除补配和粘接材料一般利用物理和化学的原理。通过检测分析,之前的补配材料为石膏,可以利用物理的方法进行拆除[3]。
物理方法可以采用机械方法或加热拆分。该件青花松鹿图瓶瓶口补配的部分较大。机械方法需要用锉刀、打磨机、喷砂、干冰等方法进行拆除[4]。但由于陶瓷文物比较脆弱,使用这些工具会对陶瓷文物的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该方法不利于修复时的文物安全;而且打磨机、锉刀等工具在打磨石膏时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污染物,不利于环境保护以及修复人员的健康。
加热则是利用高温使得粘接部分软化、脱落。相对于锉刀打磨机等,隔水加热对陶瓷文物比较安全,且不会对环境和修复者的身体造成损害。由于直接加入热水会产生热胀冷缩,损坏器物[5]。所以,需要逐步提高水温。该件青花松鹿图瓶为高温釉下彩瓷器,隔水加热不会对器物造成影响,且器物大小适合放入加热容器浸泡,可以采取隔水加热的方式,浸泡2 h 以上,使得补配部分脱落。
拆分过程中用到的工具有电磁炉、不锈钢锅和布。在锅中放入冷水,并将青花松鹿图瓶中灌满冷水,防止加热时瓶内外受热不均对器物造成损害。使锅中的冷水浸没过器物,并在锅底部放入一块布,防止水沸腾后器物同锅底碰撞造成器物的损伤。经过2 h 的加热,补配材料部分从瓷器上脱落,完成拆分过程(图7)。
图7 拆分过程图Fig.7 Process of the disassembling
4.2 清洗
一般情况下,修复一件器物前需要对其表面以及内部的污染物和杂质进行清洗,去除瓷器表面的污渍、灰尘、可溶盐类物质,锈迹以及钙质堆积物等。但是由于该件器物之前经过修复,所以对断茬口处的清洗需要放在拆分之后。
根据瓷器的污染物种类和其保存状况,清洗也可分为机械清洗和化学清洗[6]。该件器物为瓷器,断茬口处的污渍、灰尘较多且仍存在胶粘剂。由于机械清洗无法对胶粘剂等进行彻底清洁,还会对器物表面造成磨损和划痕,伤害器物。所以,采取的是化学清洗,用棉签蘸取丙酮和无水乙醇这两种有机溶剂对断茬口处进行擦拭清洗[7]。这两种有机溶剂可以很好地清除有机胶粘剂,又因为其具有挥发性,所以不会在瓷器表面残留(图8)。
4.3 补配及打磨
4.3.1 补配材料
在现代陶瓷修复中,补配时用到的方法和材料有很多。在日本比较流行金缮修复,金缮修复类似于我国古代传统的大漆修复,采用的是纯天然的大漆作为补配材料[8]。但由于在漆表面涂饰一层金粉,违反了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且金粉的颜色过于艳丽,放在博物馆中与其他古代陶瓷风格不一致。所以,在我国金缮修复更多用来修复陶瓷艺术品,以增加其艺术价值,在博物馆中并未得到采纳。
图8 污染物清除Fig.8 Removing of the pollutants
在我国的陶瓷修复中,石膏补配、环氧树脂补配、瓷配瓷等方法占据主要地位[9]。但由于瓷配瓷方法成本较高,且对瓷片有一定的破坏,在博物馆修复时更多的是采取石膏和环氧树脂来作为补配材料[10]。石膏价格低廉,取材比较方便,强度比较低,更适合胎体比较疏松的陶器的补配[11]。不过,石膏在硬化后,随着空气中湿度和温度的变化会膨胀收缩,导致表面开裂、酥粉化。环氧树脂材料收缩率和膨胀率比较低,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且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和可逆性。强度比较高,和瓷质文物胎体强度相似[12]。对比石膏材料和环氧树脂材料的性能,环氧树脂胶拌粉的方法更适合作为本次的补配材料。
首先将AB 胶的胶粘剂和固化剂按照1:1 的比例调好,逐步添加玻璃微珠[13],待胶与玻璃微珠融合后,制成胶球备用。
由于该器物胎体较厚,缺损部位位于瓶颈和瓶口处,不方便翻模,便采取了堆塑的方法复原瓶颈[14]。操作中,把纸胶带粘接在瓶颈内部,形成一个圆,方便从内部固定环氧树脂材料。为了使补配部分和瓶颈外侧的弧度一致,在外侧也贴上纸胶带固定(图9)。
口沿处的复原同样采取堆塑的方法,将制备好的胶球,依照唇口的形态和口沿处断裂的趋势将其补配好。要注意保持口沿高度一致(图10)。
4.3.2 打磨
待环氧树脂补配材料固化后,摘下纸胶带,使用打磨机和不同型号的砂纸对补全处多余的环氧树脂材料进行打磨处理。先用打磨机将高出器物的明显部分进行简单打磨,使得补配部分大体和器物原表面薄厚一致,弧度一致。接口宜小心进行,避免打磨机打伤器物。再用180 目的粗砂纸对器物进行整体打磨,逐渐使用越来越细的砂纸,使得补配的部分越来越接近器物的原表面厚度和弧度。最后使用1500 目的砂纸对补配的部分进行打磨抛光,使得补配的部分的形态和质感和原物表面一致。接口处更要仔细打磨,保证同原物一致,否则很容易出现从接口处断裂和原物不完全一致的现象,影响作色(图11、12)。
图9 胶球堆塑图Fig.9 Picture of the filling with glueballs
图10 胶带固定胶球图Fig.10 Glueballs being fixed with adhesive tape
4.4 作色
作色是陶瓷修复中的关键一步。很多商业修复中的不可识别修复,其修复像与不像的关键,往往就在于作色。因为博物馆中的展览修复要兼顾修复原则中的可识别性原则和美观性。所以,作色要达到远看一致、近看有别的效果。
图11 补配好的口沿和瓶颈图Fig.11 Mouth and neck of the jug after rough restoration
图12 打磨后图Fig.12 Picture taken after polishing
瓷器的色彩比较丰富,即使是一件单色釉瓷器,其颜色也包含很多层。修复人员需要调配与瓷器相符的颜色,这样才能使修复出的瓷器与原来的瓷器无差别或者差别不大。作色的方法也有很多,在国内以喷笔修复法和笔涂修复法为主,还有弹拨等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要依据修复部分颜色的质感。喷笔作色法是用喷笔将颜色喷涂在器物上,由于喷笔喷涂面积比较大,喷涂时颜色单一。所以,喷笔作色法比较多用于修复单色釉器物。笔涂修复法比较细致,常用于修复色彩比较多的瓷器。在欧美国家对于出土陶器和釉陶的作色方式,主要有笔尖点戳、牙刷弹拨、海绵涂擦等[15]。
根据不同作色方法的效果对比与分析,此次选取了喷涂和笔涂相结合的方式。对青花松鹿图瓶的底色采取喷涂的方法,由于瓶身的开裂纹和青花松树的部分比较细致。所以,采取笔涂的方法进行绘画。
在色料的选择方面,可以有丙烯颜料、矿物颜料和水粉颜料。丙烯颜料作为水溶性材料在没干时,可以用水擦除,干燥时间也比较快且无毒。固化后则形成胶状物质,不易发黄变色且遮盖力比水粉颜料好。且丙烯干透后溶于丙酮,具有一定的可逆性。所以,选择了丙烯颜料作为作色颜料。
因为瓷器表面有一层光泽,而无机颜料不具备这样的效果。所以,我们需要在补配好的部分涂抹一层仿釉物质,从而达到瓷器的光泽感。丙烯颜料适合石膏等多孔表面,可以实现无眩光的表面,也可以达到适当增加光亮的效果,适合陶器的修复。但是,当修复釉质肥厚的高温瓷器时丙烯颜料的光泽感已无法满足需求,需要釉质更为透亮、坚固的产品。针对瓷器的这一特点,欧美国家也研发了专用的修复光漆,包括水溶性丙烯酸酯光漆、含有抗紫外线稳定剂的丙烯酸酯光漆、无色而且不容易变黄的水性丙烯酸树脂光漆。
目前,国内使用的仿釉基料主要有醇酸清漆、硝基清漆、丙稀酸清漆及其它仿釉涂料。但由于这些溶剂型材料对人身体有害,所以不建议使用。此次选择的是美国的GOLDEN 光釉。这是一种单组份水性瓷器修复釉材料,其稀释剂为水。所以,毒性远低于传统的溶剂型防釉材料,快干性好,硬度比较高,比较安全和方便。在干燥后可形成坚硬、无粘性的釉面瓷膜。该材料可使用毛笔或喷笔进行单层或多层的涂抹,可以用氨水清除,具有可逆性(图13)[16]。
在颜料和仿釉材料确定后,作色之前要对器物的花纹以及颜色等进行观察,用丙烯颜料进行调色。调配好的颜色浓淡要合适,底色要方便喷涂,用笔描绘时的线条要自然流畅。最终修复好的瓷器要与原器物基本保持一致。
图13 作色的工具以及丙烯颜料和仿釉涂料Fig.13 Coloring tools,propylene paint,and glaze-function coatings
图14 青花松鹿图瓶修复前Fig.14 Blue and white jug with pine tree painting before restoration
该青花松鹿图瓶的底色中有偏黄白和偏蓝白两种色彩。其开裂纹呈现偏棕的米黄色,青花颜色偏蓝紫,选用了丙烯颜料中的钛白、普蓝、赭石、酞青蓝、土黄等进行调色。先调好偏蓝白的颜色用喷笔进行第一遍喷涂,待颜色干透后用偏黄白的颜色进行第二遍喷涂。等做好的底色完全干透后,在干净的喷笔里倒入稀释好的高登釉,喷涂在补配的材料上,等其完全干透。青花松树的纹饰在瓶口处缺失,但保留部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故可据此推测出完整纹饰。由于喷涂了釉,可选取铅笔绘制底稿,以方便修改。用铅笔在底色上勾画出经推测的松树纹饰,再用毛笔蘸取调好的青花颜料,按照铅笔底稿进行绘画。由于青花有晕染的效果,待松树颜色干透,可以在高登釉中加入少量颜料,在绘制好的青花图案上进行晕染。由于开裂纹面积较大,且比较细致,所以最后绘制开裂纹。该器物的开裂纹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靠近青花的部分开裂纹比较浅,且开裂纹呈圆形开裂。据此先用铅笔在瓶身上绘制底稿,再用细毛笔蘸取丙烯颜料进行绘制。待所有颜料完全干透后,再用干净的喷笔在修复部位涂抹一层稀释好的高登釉。待釉层完全干透后,补配作色的部分就具有了瓷器光泽感(图14,15)。
在修复的同时拍照记录每一步修复过程,并完成修复档案的填写。
图15 青花松鹿图瓶修复后Fig.15 Blue and white jug with pine tree painting after restoration
5 结 论
本文作者按照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规范和流程,对该件器物进行病害诊断,并对原修复材料进行测试分析。白色部分为石膏,黄色部分为植物胶,直接采用开水蒸煮方式拆解。由于口沿部分缺失较多,通过图录查找其他同类型瓷器,选择唇口的口沿。另外,根据瓷器特点选择环氧树脂与玻璃微珠补配,与丙烯颜料为上色材料进行了修复,达到了博物馆展示标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文物传统修复与科技检测相结合,为同类古代瓷器的修复工作积累资料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