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补白手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2020-10-15黄美榕
黄美榕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璀璨瑰宝,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而崇高的地位。近年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篇幅增多,可见国家对古诗词教育的重视。初中古诗词教学,既能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审美情趣,又能引导他们承续文化、涵养性情。
由于古诗词语言凝炼跳跃,内韵含蓄深沉,初中生很难独立把握诗意,领悟内涵。因此,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采用“补白”手法,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领会诗词内涵,提高鉴赏水平,提升学习兴趣。
一、串联补白,联络气象
部分古诗词的语言跳跃性大,如采用直译法,所叙之事缺乏连贯性,所绘之景支离破碎,不利初中学生理解领会。教学此类诗词,可引导学生根据句中一些独立元素用自己的语言和经验进行串联补白。
以《雁门太守行》为例,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如翻译成“敌兵如黑云翻涌向雁门关围聚,势欲摧城;守城将士们严阵以待,身上铠甲鳞片在太阳映照下,金光闪闪”,学生不免疑惑,黑云如此之盛,几乎遮天敝日,哪来的阳光照耀,怎能金光闪烁?此两句前后文意跳跃性大,若按事件先后顺序解读,显然接连不顺。苏辙《诗病五事》说:“事不接,文不属,如连山断岭,虽相去绝远,而气象联络,观者知其脉理之为一。”如何让事接文屬、气象联络呢?那就需要引导学生串联补白前后文内容。通过串联后文“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来了解战斗时间之长以及有援军潜入得知守城将士之寡的情况。就较容易理解“黑云压城城欲摧”着重描绘敌军人数之多,进攻气势之盛,营造一种战前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而“甲光向日金鳞开”非实写,此句侧重表现的是,在来犯之敌“黑云压城”般的气势面前,势单力薄的守城将士们依然严阵以待、毫不退缩,心怀守卫边疆报效国家的忠心,下定了誓与雁门城池共存亡的决心。可见,两句在表现戍边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气概和忠君爱国的情感是一致的。
抒情诗《夜雨寄北》的语言也是如此,“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如翻译成“你问我何时回去,日期难以确定,今夜(此刻)巴山正下着雨,雨水已涨满了秋天的池塘”,学生难免困惑,你问我归期,却答未有期,接下来本应是解释“未有期”的原因,是因今夜下雨导致回不了家?前句叙事,后句写景,表达也不连贯。可引导学生串联题目“寄”字,可见作者是准备回信寄出,两人相隔遥远需凭书信往来;串联后文“何”字,可知离别时间之久,后会何期不得而知。因此,通过串联可以想象到这样的画面:在一个下着连绵细雨的秋夜,作者独自一人在房间面对“君问归期”的信件,不知如何回复,因为路程漫漫,归期遥遥。“巴山夜雨涨秋池”虽无直接回答归期,但从“巴山”一词可串联刘禹锡的“巴山楚水凄凉地”,得知巴山地处偏远,间接回答了未有期的原因。“夜雨涨秋池”,秋天的雨不大,淅淅沥沥,涨满秋池需要过程。串联这些要素,可见作者彻夜未眠思念对方,足见情深意重,两句诗所表达的浓郁思念之情是连贯的。
二、关联补白,映射情感
我国古诗词在情感表达方面较委婉含蓄,某些意象直接关联着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或写作目的,即主题大多是通过意象来映射或承载。我国古诗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情感意韵相对固定的意象。如“落花”“流水”常抒发生命短暂、时光流逝的惆怅与感伤;“笛”“月”“舟”常表离愁别恨、孤寂思归之情等。因此,在初中教学含有这些意象的古诗词时,有必要进行关联补白,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映射来准确领会作者的情感。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气象宏阔、意境恢弘,学生可能误以为诗人此刻心旷神怡、豪情满怀。此时可引导学生关联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夕阳西下”及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长烟落日”,两首词曲中的“落日”均表凄凉失落,孤寂怅惘。结合王维被排挤出京的出使背景,就较容易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当时独立苍茫,悲愤落寞的情怀。
在关联补白中,如能介绍意象关联情感的缘由及背景,或能加深学生对意象映射情感的认知与理解。如“柳”表达留恋之意,除了“柳”与留同音外,古人远行除乘车马,主要乘船,送行亲朋好友至码头,岸堤道旁多见杨柳,故“柳”和“柳枝”承载并固化了亲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三、对比补白,精准剖析
同类主题,不同诗人在表现方式上往往存在差异;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有差别。若采用对比补白,将相同主题的几首诗词或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鉴赏,可以引导学生更精确领会作者细腻的情感,不易陷入套路化认知泥淖。
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李白的《送友人》对比补白,引导学生区别同是送别律诗,不同作者在意象选用、情感表达及意境营造方面的差异。王勃的送别诗采用“风烟”遮没远眺视线,用“五津”“天涯”点明相隔之遥,虽有凄恻之调,但却无悲戚之意。相反,格调异常豪迈,意境雄浑开阔,一洗以往送别诗缠绵扭捏之态,尽抒诗人慷慨激昂、豁达乐观的情怀。李白的送别诗用“孤蓬”“浮云”来喻友人的漂泊不定,用“落日”缓慢落下,“班马”萧萧长鸣,暗喻离别友人的不舍之情。此诗青山、白水、红日、白云互相映衬,色彩明丽,格调清新,饱含依依惜别之情。相比王勃的送别,豪迈洒脱的李白反而对离别友人的情意更悱恻缠绵。
教学杜甫的《春望》时,可与《望岳》对比补白,引导学生领略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所演绎出的不同风貌。写作《望岳》时,杜甫年方二十四,虽考试落第,但依旧意气风发,难遮年少轻狂,故有“一览众山小”之雄心和气魄。而写作《春望》时,杜甫已四十三岁,此间任途不顺,为叛军俘获,经国破家亡、战乱流离,已饱尝风霜再无年少锐气,故此诗饱含国破家亡的苦恨及思念家人的痛苦。
总之,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要根据需要,选择最佳补白手法或综合运用多种补白方式,引导学生解析诗词,体悟情感,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及效率,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