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
2020-10-15姬海民
姬海民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管理
生物防治技术的优势
生物防治技术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本低廉。生物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借助自然系统本身的调节功能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通过投放病虫天敌的方式,压制病虫的繁殖,配合其他措施来消灭病虫害,不需要进行过多的人工操作,也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能够实现人力物力资源的节约;二是效果良好。生物防治技术能够在林区大范围消灭病虫害,防治效果良好;三是绿色环保。生物防治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采用的是生物手段,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具有绿色环保的特征,不会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林业病虫害爆发的原因
林业病虫害在新的林业管理规范中被统称为林业有害生物,指在林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对林木的健康产生影响,带来相应经济损失的病原微生物、有害昆虫、杂草等。现阶段,我国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属于原产于我国,经国家林业局认定存在局部有害性的生物;另一种是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指经由中间途径传入到我国的有害生物。当前,林业种植中,病虫害大规模爆发的情况时有发生,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有害生物繁殖能力强。林业有害生物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传播范围广而且影响巨大,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很多时候都是治标不治本,只能削减病虫的数量而无法对其完全消除,残余的个体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大量繁殖的方式,又会恢复到原本的规模,这也是林业有害生物断续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在林业生产中,依然沿用传统的防治方法,没有及时进行创新,则可能会使得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陷入死循环,甚至在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后,防治的难度会大大增加[1]。
缺乏完善的防治体系。当前,我国林业生产中没有能够形成完善的病虫害防治体系,林业部门缺乏足够的重视以及相应的资金投入,采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相对落后,很多地区依然是将化学防治作为病虫害防治的核心手段,一味关注其见效快、杀灭范围广等优势,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化学防治带来的危害,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繁杂,而且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如果长期使用一种或者相似的化学药品,则会导致病虫产生抗药性。不仅如此,在长期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生态环境必然会受到影响,严重时甚至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基于此,想要从根本上对林业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需要做好新技术的研发工作,构建起完善的防治体系。
工作人员的能力有限。当前,我國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采用的技术和方法相对落后,而且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工作人员,林业技术人员缺乏对于病虫害知识的了解,掌握的防治方法单一,对于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存在着应付的态度,这也使得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效率低下,无法取得预期效果。针对这样的问题,林业部门应该重视起来,做好人员培训工作,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高。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营林防治技术。营林防治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林业病虫害爆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工林本身的苗木类型单一,树种组成不合理,而借助营林防护技术,能够在林木栽种环节,选择具备较强抗病能力的树种,同时从其他地区引入适宜树种,营造混交林,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形成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提升其对于林业有害生物的抵御能力。为了保证营林效果,避免林木长大后相互影响,在林木种植环节,要求工作人员深入了解不同树种的生长条件,做好有效的管理工作,提高苗木成活率[2]。
生物链防治技术。生物链防治技术是建立在生物链基础上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寻找常见害虫上一层生物链即天敌,在确认其不具危害性的情况下,将之投入到森林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对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对比化学药物防治,这样的防治方法显然更加安全也更加环保。在对生物链防治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其应用效果,如果操作失误或者缺乏有效管理,则不仅会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产生影响,还可能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因此,林业管理部门需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确保在对生物链防治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不会引发其他林业安全问题。
总而言之,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有害生物始终存在,对于林业的影响不容忽视。林业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积极研发并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在抑制乃至消除病虫害的同时,实现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支撑。针对当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林业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于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以先进的技术配合有效的设备来保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效果[3]。
参考文献
[1]张超,王雪芬.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J]江西农业,2020(06):72-73.
[2]程勇.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在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中的科学应用[J]现代园艺,2020(02):63-64.
[3]安中立,陈传帅,张薄.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J]乡村科技,2019(36):67-68.